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在理论上明确和解决如下3个问题:1.“法治经济”不是“法制经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2.要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目标;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即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法治进程中的程序法制及其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法治的历史就是奉行程序法制的历史。中国传统社会重实体轻程序,现行的程序法制仍带有国家职权主义色彩。建构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必须加强程序法制建设,建立主体平等、过程公开、决策自治的现代程序制度,发挥程序法制和实体法制的双轨合力,加速中国法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与社会主义法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创造人,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奠基者,但学界对两位导师的社会主义法治观点语焉不详.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并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主要如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废除资产阶级法统是创建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条件;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镇压敌人,保护人民,改造、组织经济是社会主义法制的职能.  相似文献   

4.
董必武关于社会主义法制的论述,以其科学的方法论、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严谨的逻辑关联准确揭示了法治的精义,奠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理论基础。董必武不论在实践上还是在思想理论上,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梳理和深刻挖掘这笔珍贵的遗产,既是进一步推动我国法治化进程的需要,也是繁荣和发展我国法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试图对党中央不久前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号召进行某些理论上的探讨。其中首先分析了法制、法治和人治三词词义和历史上对法治和人治的不同理解。接着对依法治国的基本条件与基本原则作了探索性思考。进而论述了依法治国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最后,对依法治国的前景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6.
2007年岁末,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政法机关应当坚持"三个至上"."三个至上"究其实质来说,是对社会主义法治观内涵的深刻揭示,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法治观与其他非社会主义法治观的本质区别,进一步重申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正当性基础和制度目标,有利于广大法律工作者树立辩证统一、统筹兼顾的法治观念,扎扎实实地在本质岗位上解决各种具体法律问题,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服务.  相似文献   

7.
跳出历史周期率我们要靠民主 ,但“十年内乱”的经验教训表明民主要靠法制保障 ,没有社会主义法制 ,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明与民主法治具有广泛的同一性。政治文明需要法治文明的支持和保障 ,离开民主法治 ,政治文明将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客观需要,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弘扬法治精神,维护法的权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化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为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9.
法制现代化是法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具体形式,也是现代宪政建设的核心内容。以民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人权为目的,宪政和法制现代化内在地紧密相联。如何在实现法制现代化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心任务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与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部分,也是这一伟大事业的重要特征和保障。新中国建立以来,从提出建立革命法制,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再到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提出"宪法法律至上",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法治建设日益重视。研究这一历程,具体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概念、历史经验的承传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新发展等方面入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可靠保障,宪法法律至上是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的最高行为准则。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一准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展现新面貌。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江总书记在这一段话中,同时使用了“法制”与“法治”这样两个概念。本文拟在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谈谈我国从法制走向法治国家的必然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建设法治国家:跨世纪的伟大政治纲领张锡恩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又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  相似文献   

13.
《南都学坛》2016,(2):85-92
在观念层面上,"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确立和拓展,实际上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法治观念生成累积的结果,是一种观念的社会化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法治的认知经历了由"革命法制"到"要人治不要法治"、由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由"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等几个阶段的演变,这一过程既反映了人们对法治认知发展的辩证法,也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真理的光辉品质。  相似文献   

14.
以法治国家为目标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突破 ,也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明确了方向。法治区别于法制 ,在其内容、功能、实现条件等方面较法制有着更深刻的内涵。法治国家的建设是适应一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建设。我国法治国家的目标在其形成和实现过程中有着自身的特色。确立法治国家目标 ,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基础上 ,为根本解决社会转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的制度创新。在实现法治国家的目标过程中 ,从人治走向法治 ,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内容 ,要发掘和利用人治传统中的积极因素 ,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过渡。法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始终必须处理好推进法治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系。法治建设也是一个改革和开放的过程 ,要处理好法制的统一性和法律实施多样性的关系 ,处理好学习、借鉴外国法治经验和坚持我国特色法治道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运作的有序性、市场经济多元主体的权益、市场经济各主体的平等竞争以及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和发展,都需要法制的导向和保障。所以,市场经济也可以说就是法制和法治经济。  相似文献   

16.
自从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致力实现的目标提出以后,关于“法治”这一概念的理解就成为学界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其中一种带有普遍性的观点是:十五大的“法治”与此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法制”不是同一层次上的概念,十五大首次使用“法治”一词是一个质的飞跃,似乎“法治”具有更丰富的内涵,远不是“法制”所能包括得了的。如果单从字面上看,“法制”最容易被认为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而“法治”则是“法律的治理”。但是这种解释即使是仅从字面上看也是站…  相似文献   

17.
浅析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法制文化氛围,强化大学生的法律信仰,使他们成为守法公民,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地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确定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方针,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我党在对法制建设问题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是我们走出法律虚无主义的陷阱,走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里程碑。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而完整地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基本治国方略载入党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这是我党对民主法制建设认识上的又一个飞跃,实现了从“法制”到“法治”的飞跃。邓小平同志在确立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法制建设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9.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本质特征,结合考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各国市场经济的法制实践,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法治经济。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法治与法制、法治与人治、法治实质等几个方面探讨、比较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揭示出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内涵,初步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先期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