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水作为喻体在儒家思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从孔子以水来喻道起,儒家学者不断地借助水的形象来阐释自己的思想。然而,自孔子之后,儒家发生了分化和变异,孟子以"沧浪之水"对仁的解释更侧重于从人的内在心理说明仁的道德属性,并为后世儒家所继承,最终开出一个"内圣"之道。"内圣"与"外王"共同构成了儒家完整的"道",成为儒家知识分子处世哲学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2.
鉴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说的现实意义及其不同解读,通过古典文献解读阴阳、五行说的文本原意,分析认为: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呈现着某种关于宇宙万物拥有共同的本原和统一的结构化关系的整体统一论思想。  相似文献   

3.
<知本提纲>是清代农书中应用传统农业哲学原理阐释农学理论和原理的代表作.其中的"天人合一论"、"三才论"是阐述"天地人物和谐与统一"思想的,也就是诠释农业生产系统理论的."元气论"是用朴素的唯物论阐释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是"元气"的理论,农业生产系统中的"天地人物"的本原物质都是"元气".阴阳说,应用阴阳对待统一的原理阐释了天地、水火、在阴阳相济、均调和平中化生万物的道理;用阴阳对待统一的原理诠释了风、日、水、土的阴阳属性,以及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的关系使其均调和平的问题.五行说,用"天、地、水、火、气"的新五行说,取代了"金、木、水、火、土"的旧五行说,以便更适于解释农学原理.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将形式与质料分离,最高的本原乃是无质料的纯形式,人对神只能是旁观的认知,道德无关于形而上学。儒家的最高本原之天则是理气一体,天气因变合因分化为万物而失道失序,天道则独存于人为性;人可据性理让万物复归于天道秩序,由此位天地、育万物、为天地之心,人世间的伦理实践同时即是天道流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是“道-德的形而上学”。进一步,人性并非初生一受而终生不变,道-德也不仅仅限于善恶之际,而是更有因物因学以成性成德、成更高之善的自身生成,由此才能更好地成物以合天道,这是生成的“道-德的形而上学”。由此,“为政以德”构成了政治的基础与士的起源,是政治的“道-德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哲学研究的中心是本体论,就是研究世界的多样性统一的基础是什么。试图从世界多样性中探索世界的统一性。亚里士多德说:“那些最早的哲学研究者们,大都仅仅把物质性的本原当作万物的本原。因为在他们看来,一样东西,万物都是由它构成的,都是首先从它产生、最后又化为它的(实体始终不变,只是变换它的形态),那就是万物的元素、万物的本原了。  相似文献   

6.
人类在伦理生活形式上对水的认知经历了3个阶段:水为伦理本原、水为自然资源、水为生态根源。水伦理的生态理念是从生态根源上对水的道德亲证,它内含对水本原的精神隐喻的生态诠解,又隐蔽着为水资源合理利用的伦理注入精神元素的意图,故而是对遵循自然的水伦理在伦理生活方式上确立的一种生态定位。按照水伦理的生态理念的内在要求,生态进路中的水伦理,是一个由"尊重水文"的生态信念、"遵循水利"的生态立场、"亲证水德"的生态规范诉求所构成的不断展开的伦理体系。它诉诸道德亲证的伦理生活形式,而非道德论证的实践推理,是对水之生态根源的实践认知和道德回应。在亲证水之自身价值的意义上,水伦理的生态理念呈现为一种广大的道德关怀。通过道德亲证,水伦理才将一种"用"的伦理建立在"乐"的伦理基础上。由于水伦理的生态理念倡导遵循自然的伦理,它隐含有从生态"是"得出生态"应该"的逻辑,因而无法避免自然主义谬误之诘难。  相似文献   

7.
比附思维与《吕氏春秋》五行世界图式的建构问题密切相关。前者是后者的思维前提,后者是前者的显性表现。《吕氏春秋》涵蕴丰富的五行附象思维与五行附数思维。其中,五行附象思维关注事物的具象或想像,以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待"象"之间异质联结的必然性,分为五行具象比附思维与五行想像比附思维。五色、五音、五味等属于五行具象比附思维,五帝、五神等属于五行想像比附思维。五行附数思维关注"五"数或"五"数结构,抹煞了"五"在记、量方面的特征,突出了在分类性的套数方面的功能。四季之"四"与六畜之"六"或益或损为"五",即是深受五行附数思维的影响使然。五行附象思维与五行附数思维相济并行,五行世界图式在《吕氏春秋》中最早定型。  相似文献   

8.
“本原”一词源于古希腊哲学关于万物始基的讨论,主要是指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成分。现行哲学教科书提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明显的逻辑矛盾。物质就其内涵而言是对万物的共同特性的抽象,就其外延来看则是万物的总和。所以,物质是世界的“本质”,而不是世界的“本原”。  相似文献   

9.
《管子·水地》篇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和生命之源"的观点,又把水道德化,主张以水施行教化。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也有"水是万物本原"的主张,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水产出来的。两种水本原哲学思想在不同的时代以及不同的地区产生,它们之间有相同的地方,但更多的却是结合各自时代与地理因素而形成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生命本原说之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讨论和比较中医学的生命本原说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生命本原说。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源于父母之精,生命过程的维系依赖于一身之气。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与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桥或气。因而在中医学中,不能说人体生命是由人体内之气生成的,而应坚持和发展中医学的精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气为人体生命之维系的理论,并逐渐淡化中国古代哲学的生命本原说。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现代文学的道德叙事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现代文学真正的“宏大叙事”是道德叙事。近代文学道德叙事的实质内涵表现为“道德至上,私德优先”。五四文学虽然以“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为叙事转换的革命性标志,但传统道德的某些根本价值原则仍然在深层结构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即使对新道德的高扬也在道德/艺术思维方式上与传统道德叙事纠缠不清。一方面它是“道德至上”审美原则的超常延伸;另一方面它又将近代道德叙事发展为审美上的道德实用主义叙事。  相似文献   

12.
五行观念是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它对古代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神魔小说《西游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西游记》中,从孙悟空的生长环境到其人生遭遇,无不存在五行观念的强大影响。不但如此,唐僧师徒取经队伍的组合次序及各自的性格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参照五行模式而来。甚至在妖魔的世界中,五行观念的影响也是处处存在。  相似文献   

13.
远在邹衍之前阴阳五行说就已经有了丰富的形态。阴阳的特殊含义在殷商以前已经出现 ,将阴阳与灾异结合在一块 ,出现在《周易》时代 ,五行可能产生于夏代 ,明确于商代 ,阴阳与五行互为发明的时间早于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取象于自然的阴阳五行是邹衍发表其宇宙本原之生成的基础。在对儒家宇宙观的批判中 ,战国后期的邹衍提出了“裨海”、“大瀛海”等的概念 ,从而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引向更广袤的天地。  相似文献   

14.
道教生态自然观、道德观从“道生万物”的本体论角度 ,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证了自然万物存在的价值和权力 ,具体化为“崇尚自然 ,尊重自然规律”、“物无贵贱 ,万物平等”、“善待万物 ,尊重生命”、“保护自然资源 ,维持生态平衡”等一系列生态伦理规则 ,其探讨的范围几乎涉及到生态伦理学的所有基本理论问题 ,故道教的生态伦理观有着内在的独特理论体系 ,并且具有较强的道德实践意义。这对于回答施韦策对道教生态伦理缺乏系统性、实践性、发展性的诘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五色"理论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色”理论是中国古代装饰用色的核心理论 ,历代统治阶级对这一理论均很重视 ,并影响了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它沿用了数千年 ,贯穿整个中国古代装饰史 ,直至今天对现代装饰用色的某些方面仍存在一定影响。因此 ,对它的内涵的了解 ,对它与古代“五行”观念、等级观念关系的研究以及对它的美学意义的阐释是探讨中国装饰史不可缺少的工作。为此 ,笔者结合古文献与工艺美术实践对“五色”理论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述 ,重新审视某些传统用色观念 ,从中发掘出能够启迪现代艺术思维的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16.
简评中国古代阴阳五行思维模式的双重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有机论自然观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把世界看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认为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并用对立统一观点来看待事物间的矛盾运动.它所表现的基本思想是可贵的,但由于古人的滥用,这个学说在许多领域中阻碍了中国传统科学的进步.不过它所蕴含的一些基本观念对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是有益的,对当代科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郭店楚简《五行》一文,围绕成圣这一儒家道德成就的终极目的,以先验的天命观为背景,以圣智之德作为五行的核心。其功夫论进路是通过形而上的心体之"玄思"、"玄听"而至"独"———合五行为一,上达天道的玄冥之境,从而凸显了儒家伦理道德深刻的形而上依据。圣智是一种人天感通式的对于终极实在的体悟,不能将其下降到形而下的知识论或伦理学层面去解释。《五行》以个体生命对最高存在理念的神性追求为重心,同时也论及在世俗社会层面通过改过迁善、扩充善端而完善人德的道德实践进路,二者体现了先秦儒学心性理论的两个维度,并为孟子心性论的"出场"作好了铺垫。  相似文献   

18.
周公建立的以"德"、"孝"为核心价值的伦理道德体系、以"礼"、"乐"为载体的社交礼仪制度,以及"德治"、"仁政"的政治模式构成了中华民族和谐文化的基本框架,并直接为儒家所继承和发展,成为影响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性格和历史发展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认为二者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这既是对历史上人治的否定,也是对西方法治缺陷的克服.是在继承人类历史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德治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治国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20.
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中国古代人才学系统性理论著作刘劭《人物志》的才性品鉴法:一是《人物志》人物品鉴的现实针对性;二是其人才分类对传统阴阳五行思想的吸收与借鉴;三是用列表分析的方法对《人物志》按德、法、术三种标准分出的十二种人才类型进行比较分析;四是其具体的人才考察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