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最起码的文化立场应该是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追求。传统对于理解现代性是不可或缺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现代中国文化的主要命题。传统会得到不同的解释,反传统反的是文化传统而不是传统文化,反传统主要指反周秦以来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传统结构,反传统断绝不了传统与民族文化,也不可能导致西化。为建构新的现代文化就必须反传统,反传统是创造性转换传统和重构传统以及建构现代文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晚清反传统思潮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系统清理了晚清思想资料 ,认为从戊戌到辛亥 ,中国思想精英在呼吁制度层面变革的同时 ,已经开始在文化上感觉不足 ,中国前现代文化的核心元素 ,诸如三纲、礼教、圣贤、孔子、儒学、家族主义、法古等 ,均在晚清受到激烈的抨击 ,这些抨击连同“祖先革命”、“孔丘革命”、“三纲革命”、“圣贤革命”、“礼教革命”等等呐喊 ,构成强大的反传统思潮 ,从而为“五四”思想革命奏响了号角。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根据现代化的要求进行改造。首先,中国文化中与封建社会相联系的部分必须抛弃;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人性、做人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要根据现代化的发展进行新的诠释;再次,必须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只有经过这样的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才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历史课题,两者的关系既关乎中国现代化的模式,又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向,更关乎人类价值观念的沟通及人类对自身的理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传承、变革和弘扬;必须与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必须与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相适应;必须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五四”那代人对传统的批判往往带有相当程度的急功近利性,但仍然是基于一种整体的文化眼光,其深刻性不仅在于对汉末以后儒家学说的猛烈抨击,还在于对孔子及其传统儒家的深刻批判,这种深刻性并没有为很多人所留意。鲁迅以“五四”那代人特有的思路与逻辑对孔子及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的正确性不能抛开具体的历史环境去孤立地理解。  相似文献   

6.
7.
中国文化现代化与现代性研究中的五大弊病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明科 《河北学刊》2005,25(2):21-26
近年来,现代化与现代性研究在文化及文学研究中存在的弊病日益显现,归纳起来,大致有五个方面:以文化解释者的 主体性严重遮蔽文化存在的客观性,缺乏对文化运动自身复杂性的认识;以化约化观点简单对待民族化与西方化、古典化与 现代化、传统与世界等之间非常复杂的关系,缺乏对其作以具体语义场的动态理解;以机械粗暴的态度来理解反传统,缺乏对反 传统的深刻辨析;以圆满与完美的想象来处理文化尤其是对待中国现代文化的建构,急于想建构一种十全十美的集古今中外一 切文化之精华的终极至境文化,缺乏对文化建构立足点的把握以及对任何具体文化复杂性与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的认识;以外国 尤其西方现代性来硬套中国现代性,缺乏对中国现代性之民族性与悖论性的考察。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文化两大传统的差异应当从存在论层面给予阐释。西方文化传统的一神论、超验传统、自我意识、知识论、逻各斯中心主义以及普遍主义,本质性地根源于其存在论及其解释系统。中国文化传统的存在论是不同于西方的样式,或可称之为整体性的、生成性的和人伦化的存在论结构,是融道、天、地、人等多样性的元素于一体而成就的自然主义。存在论的差异也展开了中西方文化两种不同的超越方式:对象性的超越和非对象性的超越。开展中西文化的交流应该正视两大文化传统的存在论差异,一方面要重视中国存在论传统,开掘其当代意义,另一方面要克服对存在论的本质主义化,并发掘堪与西方存在论传统相提并论的西方生成论传统,从中寻求两大文化传统的交汇。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制度框架的确立是传统与现代化不断冲突与矛盾的过程。传统与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中不能割断的“连续体”。只有正确处理好其他国家、民族的现代化经验与我国的社会文化传统 ,才能确立起适合本民族发展的现代社会制度的框架  相似文献   

10.
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越过其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而成功地实现现代化。一国的现代化必然要扎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 ,受传统文化的制约。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要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多元的传统文化,正是由于其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势,才使得其能成为世界上唯一汹涌澎湃而又绵延不绝的文化洪流.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时期,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借鉴点滴经验,批判地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文化现代化的建设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法制现代化革命,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这片土壤培育出来的文化“植物”,是中国法律观念的历史沉淀。因此,在法制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客观地看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其有用的优秀成分加以继承利用,对于不适合社会法制现代化的部分坚决地予以批判,甚至抛弃。  相似文献   

13.
郑婷 《兰州学刊》2004,(5):68-70
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可能性进行了考察 ,并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趋向是伦理精神的理性化、道德生活的制度化和德性精神的世俗化。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在于有利于中国伦理精神的重构 ,为全球伦理的建构提供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现代化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中国文化发展需求(包括中国人的文化发展需求)与中国文化发展实际水平的矛盾。当前社会发展风云变幻,中国传统文化转型具有迟发外源性、非均衡性、复杂性、长期性、包容性等特点,论述文化转型的阶段目标和基本原则,中国应强调把现代知识、现代观念、现代制度作为文化转型的支点,中国传统文化转型具有六大着力点:突出文化的引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坐标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性、突出"四个力"的标志性、"一体多元"文化发展的格局性、人的现代化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5.
金、元两代的社会巨变,促成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冲撞与融合,也导致了传统价值观念的巨变。在此背景下,金、元时期反传统的审美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以反传统的斗士为美,以新的婚姻道德为美,以叛逆名教的“浪子”为美,以远离权贵的隐逸生活为美。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审美价值取向,是以李贽为代表的明中叶个性解放运动的先声。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孝道必须适应当代社会的现实需要,才能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延续与发展。以此为基点,进而从文化自身视角分析了传统孝道现代转生的内在可行性,并通过探讨传统孝道与时代价值的契合性来寻求其现代转生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反传统"是鲁迅自由意志的高峰体验。鲁迅在本质上是一个生命思想家,以生命主义去阐释鲁迅的反传统,既符合鲁迅思想发展的基本逻辑,也符合生命主义文化的理论实际。鲁迅反传统的关键在于发现"仁义道德"吃人"。"吃人"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单纯的理性判断,而是一个充满着自我生命体验的意象,是少年鲁迅"吃人情结"的升华。它既揭示了人的存在悲剧,又高扬着"反抗绝望"的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18.
论民族化与现代化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详细梳理民族化、西方化、古典化、现代化、传统化、世界化等概念及其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出尽管现代性存在一定的悖论性,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起码的文化立场应该是对现代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黄向阳 《广西社会科学》2008,(5):206-208,F0003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动力基础包括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特征、现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中国经济建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三个方面。其中,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特征是内在动力,现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是外在驱动力,中国经济建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是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确立发展定位;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经之路.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实现内在对接的“思想桥梁”,既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