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猛 《甘肃社会科学》2007,(3):76-78,86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以悲剧英雄和英雄的悲剧为主题的世代累积型著作,很大程度上利用了英雄母题的叙事类型,同时也表现了对传统英雄母题的某种超越,从而实现了主题表达与审美创新的统一,这也是这部名著取得巨大社会效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生态意识在新世纪乡村叙事中的彰显拓展了乡村叙事的书写空间、丰富了乡村叙事的主题内蕴,提升了乡村叙事的艺术魅力.然而,这一创作主题的兴起,在更深的意义上表达了新世纪乡村叙事写作者对乡村人文生态、乡村人的精神生态困境的深刻理解与反思.  相似文献   

3.
汉魏六朝志怪的预叙,最先源自以《左传》《国语》等为代表的史学叙事中的梦预,继而在谶纬神学、神仙思潮、佛教信仰的多重影响下,呈现出复杂多样、相融相摄的特色。预叙叙事对志怪小说的重要意义还在于通过世代累积和文学演绎,形成“预验休咎”的故事类型,它既凸显出“神道设教”的传统内涵,又展示出佛道“自神其教”的叙事策略;而从根本意义上看,它表达出了人们探知命运和前途的生命渴望。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古代累积型集体创作长篇小说之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徐永斌 《江淮论坛》2003,(2):118-121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长篇小说的四大基本特征1.不同时期的演化;2.集体创作性;3.主要人物的基本一致性和故事情节的逐渐演化性;4语言文化的特色.这是区分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和个人创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说献疑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纪德君 《学术研究》2005,1(11):135-140
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说是徐朔方根据对中国古代早期长篇小说的综合考察而得出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认识,虽说有合乎实际的一面,但也存在偏颇与失当之处。它过分强调了民间说书艺人世代累积的创作业绩对名著成书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贬低了作家个体独特的创造性劳动,并进而没收了罗贯中等人的著作权。导致这种偏颇与失当的主要原因,当与徐朔方对“进化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理论观点的片面认识有关。  相似文献   

6.
提升社会工作者等群体幸福感是新时代民生保障工作的重要立足点.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数据,对我国社会工作者主观幸福感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其主观幸福感仅处于中等层次水平,并存在世代递减,户籍分化,个体差异等特征.就其影响机制而言,住房产权不仅对社会工作者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并通过婚姻状况的中介而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具有双重影响,凸显住房产权影响的关键性.而住房产权对社会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影响随世代结构的演变而顺次降低,但其间接效应却随之显著提高,使得住房产权的效应结构因世代结构差异而完全不同;住房产权的总效应仍呈现沿世代结构演进而小幅度上升的态势,凸显其影响的世代结构性.因此,必须根据实际影响路径,采取相应对策以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者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7.
(1)在说话等说唱艺术的影响下,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大都有一种说书体的味道,但这类富有民族特点的表现形式在现代小说中并没有被继承下来.新时代的国学应该既是精英的,也是大众的,将富有民族风格的小说视为国学的一部分,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小说的民族精神. (2)对于古代通俗小说成书过程的认识,从个人创作说到集体创作说再到世代累积说,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但世代累积说仍然忽视了个人创作的作用,比较贴切的说法应是"世代累作". (3)应当用开放的、现实的、大众的眼光看待古代小说在当下的传播与接受,在改编问题上,必须杜绝保守的态度,慎谈忠实于原著.  相似文献   

8.
常彬 《河北学刊》2013,33(1):99-103
抗美援朝文学的中朝军民叙事,从叙事对象来看,民非中国百姓,地域关涉异国朝鲜,具有异域叙事的特性。但就其叙事的政治寓意和叙事元素的结构方式来看,对军民关系的想象和处理,与中国革命战争文学的相关叙事具有异质同构的特点:日常生活叙事铺垫,营造军民关系,切入英雄主题,象征意蕴揭示中国军队的道德优先和军人使命,以及人心向背的致胜力量,将中朝军民关系同构于主流意识形态模式之中。  相似文献   

9.
蒋玉斌 《学术研究》2006,(9):122-125
徐朔方在鲁迅、胡适、郑振铎等前辈学者关于世代累积型作品论述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明代四大奇书的综合考察提出了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说。这个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一些学者赞同并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了该理论,也有学者对其立论基础和立论依据提出了质疑。我们认为,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说揭示了早期长篇小说编创方式的某些相似性和总体特征,但这一观点本身有其负面影响,而且在应用范围或文学类型上被作了不恰当的延伸。对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说进行疏理、讨论和思考,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阐释和评价内涵丰富而又风格各异的中国古代小说。  相似文献   

10.
人神遇合及其文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清 《兰州学刊》2009,(3):177-180
作为古典文明的重要形态之一,呈现于不同历史阶段当中的,以叙事文本为主要载体的人类与神性集体之间的交流、逢遇,是人类自身伪托神秘力量而达成的虚幻式满足。人神遇合虽然展示出了不同社会背景下人神之间的微妙关系,但就其本质而言,不失为人类被规训之下生命激情的展示及释放。从文化根源来看,以人神遇合为主题内容的神异叙事的生成,大致经历了从万物有灵到人神混同、从绝地天通到沟通人神两个重要的前发展时期,而绝地天通之后的人神沟通,使得人神遇合文化更具社会性和人文性。  相似文献   

11.
四大奇书是“集体创作”吗?--与徐朔方、徐永斌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小说有它独特的成长发展史.明代四大奇书又大致上都经历过一个长达数百年的传播、演化、不断被加工、改造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将这类小说的创作途径概括为"世代累积",无疑是合理与正确的.但名之曰"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则已在无形中贬抑了最终写定者的集大成之功;而若进一步将其排除在"文人创作"的行列之外,就更滑向极端之推断.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并不符合四大奇书之创作实际的.  相似文献   

12.
杨春 《学术探索》2015,(2):120-126
张爱玲对叙事时间以及叙事时间与人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掌控能力,张爱玲叙事时能充分地利用叙事时间中的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之间的差异和对比,来达到表达自己对时间和人生的叙事主题。同时叙事时间呈现出几组张力:现实时间和心理时间之间的张力;个体时间和集体时间之间的张力;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之间的张力。这几组张力使得张爱玲的作品展现了无穷的魅力。张爱玲的小说能够在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转化和穿梭。而叙事时间的四个维度——世界时间、作品时间、作者时间和读者时间对张爱玲作品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鲁彦周长篇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相纠缠,这在他长篇小说的主题、人物塑造、技巧等诸方面均有体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特点,主要归因于作家心态与意识形态的影响,其中也折射出一代作家文学创作难以克服的矛盾与尴尬.  相似文献   

14.
受精神分析学说影响,新时期中国小说的心理叙事手法深刻改变了传统小说的叙事艺术.心理叙事在叙事结构上以人物心理为中心,以自由联想为手段,以剖析人物无意识心理为目的,使叙事文本在叙事时间、叙事行为和叙事结构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建构了相应的美学意义,表达了与传统小说迥异的新的人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人神遇合:魏晋六朝道佛争锋的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六朝之际,道教和佛教互相争夺生存空间,使得人为宗教背景下的造神运动蓬勃兴起.道佛伪托以人神遇合为主题内容的神异叙事,或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或以攻讦和打击对方,或以压制地方崇拜,或向儒家精神积极靠拢.并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浓郁的宗教氛围.从某种意义来说,人神遇合成为魏晋六朝道佛争锋主要的叙事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6.
空间叙事有着时间叙事不可替代的功能.毛姆在他的小说中通过对空间的细致描写构建了三种不同的空间形式,它们在叙事中相互承接,共同构成小说的立体网状空间结构.毛姆笔下意蕴丰富的空间意象,成为人物行动的支点.这些空间意象在诠释小说主题的同时,建构起读者对人物和作品的认知,实现了对主题的浸润式阐释.此外,毛姆灵活自如地运用不同的叙事聚焦,引导读者能够全方位地感知他小说中所展示出的众多叙事空间.  相似文献   

17.
试论作为空间叙事的主题-并置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一种因共同"主题"而把几条叙事线索联系在一起的叙事模式--"主题-并置叙事".主题-并置叙事有四个特征:(1)主题是此类叙事作品的灵魂或联系纽带;(2)在文本的形式或结构上,往往是多个故事或多条情节线索的并置;(3)构成文本的故事或情节线索之间既没有特定的因果关联,也没有明确的时间顺序;(4)构成文本的各条情节线索或各个"子叙事"之间的顺序可以互换,互换后的文本与原文本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异.由于"主题"(topic)概念是由"场所"(topos)概念发展而来的,而"场所"是一种"空间",因此,主题-并置叙事本质上是一种空间叙事.  相似文献   

18.
记忆的空间性及其对虚构叙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记忆是作家们创作时最基本的心理活动之一,它对于叙事活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记忆不仅和时间有关,它的空间特性也非常明显,而这种空间特性给虚构叙事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既表现在内容或主题层面.也表现在结构或形式层面:我们生活中重要的记忆总是和一些具体的空间(地方)联系在一起,这在叙事虚构作品中多有表现;而记忆的空间性与叙事作品的空间形式之间也存在紧密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英国著名作家A.S.拜厄特的长篇小说<占有>在叙事结构、叙事手段和叙事语言等方面,均有其特点.研究其叙事策略,可以发现,小说由多视角叙事和侦探小说的神秘与悬念建构起内外两层故事,带给读者进入时空隧道的感觉;神话、诗歌及日记等文本穿插叙事,突破了传统小说叙事手段上的单一性和直白性;象征和隐喻连接现实、历史和不同时代的文学文本,体现了叙事语言在表现主题、构建文本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艾萨克的短篇小说《巴士》在聚焦(视角)、结构、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叙事艺术极具特色,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通过叙事艺术,可以深入探讨辛格作品的民族文化身份意识、宗教意识和回归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