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研究系2002级硕士研究生何申权在《对于“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反思》来稿中指出:“一边倒”不是健康的外交战略。1949年6月30日,中共建党28周年前一天,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在这篇文章中,毛以他特有的风格宣布了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战略:“一边倒”,表示共产党的外交将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奠定了新中国近十年的外交战略,对新中国的外交产生了重大影响。尼克松访华之后,在美国学术界掀起了一场是否在中国失去了机会的争论,相应地,在中国国内也出现了对“一边倒”战略的反思。“一边倒”战略并不…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亚太战略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从推行亲西方“一边倒”到“全方位”的外交战略,俄罗斯对外政策在东、西两个方向上经历了一个调整过程,其亚太战略目标的确立也同样经历三个阶段.俄罗斯的亚太战略主要体现在经济外交、政治外交和安全外交方面.  相似文献   

3.
“一边倒”是毛泽东在建国前夕对新中国在外交上坚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立场的形象表达。本文拟重点考察毛泽东在制定“一边倒”外交政策过程中的国家利益考量,认为安全利益、经济利益和外交利益是“一边倒”外交政策形成过程中毛泽东所重点考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巴列维上台伊始为平衡大国在伊朗的竞争,选择美国作为抗衡英苏的第三国力量,其后对美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随着现代化的开启,伊朗外交逐渐向全方位外交转型。巴列维运用"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平衡外交战略、地缘外交战略和石油外交战略来维护国家利益。巴列维时期的外交战略为伊朗成为地区强国奠定了基础,但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最终导致其王朝统治的覆灭。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一边倒”对外战略,是当时特殊历史下的特殊战略选择。新中国在实行“一边倒”对外战略中,仍然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维护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因此,“一边倒”对外战略在当时对于巩固新中国政权、挫败美国对新中国实施的战略包围与封锁、维护世界和平等,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费正清认为当时新中国所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战略不会持久,最终注定要被调整。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以后,费氏加强了对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战略并没有持久原因的研究,认为:(1)受到中国传统外交心态和外交战略的影响;(2)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世界和平和中美两国利益;(3)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中苏关系"貌合神离";(4)共产主义和极权主义相结合的苏联与新中国在文化上差异甚大。费氏的有关认识和研究既是他一直主张美国外交战略要贯彻"美国国家利益"和"现实主义"两大原则的体现,也是他长期研究中国历史及亲身体验中苏两国不同文化氛围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建国之时,毛泽东和党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和实施“另起炉灶”的外交战略,成为新中国在当时最重要的外交方略之一。“另起炉灶”外交战略理论的提出实施,彻底划清了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界限,从根本上维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使新中国走上了真正独立自主的道路。因此,“另起炉灶”的外交战略理论不仅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对新中国“一边倒”决策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意识形态在新中国“一边倒”外交决策中发挥了最主要的作用。首先是社会主义革命理想 ,其次是反帝民族主义。二战后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形势使这两种意识形态得到强化 ,构成了“一边倒”的重要促动因素。二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以及新中国成立时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 ,虽然也促使新中国领导人作出“一边倒”的决策 ,但不是决定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 ,“亲苏”是新中国领导人的必然选择 ,而在冷战的大格局下 ,“亲苏”就不可避免地要“反美”  相似文献   

9.
一、“一边倒”外交战略方针的制定与实施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毛泽东在建国前夕提出和确立的,但这种外交格局有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它是历史的产物,并不是哪个人的随心所欲。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日民族矛盾已基本解决,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战前世界上主要的六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德、意、日被打败,英、法受到严重削弱,失去了以往的地位。苏联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后,实力不断增强,在其推动和影响下,东欧和亚洲出现了一些共产党领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外交思想经历了一系列转变,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发展到"一大片"的外交政策,最终发展为"三个世界"理论。通过对毛泽东外交思想发展脉络原因的剖析,对于发展和完善中国的外交事业,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50年代开基立业的"一边倒"的战略抉择,50年代末60年代初寻求独立的"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70年代顺时迭变的"一条线"的战略调整,到改革开放后走向独立的"真正的不结盟"的外交战略以及冷战后普遍开展的与世界大国或地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外交不断走向成熟,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独具特色的外交风格.  相似文献   

12.
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外交战略的历史演变,以及中国的国家利益,并发展出一个国家利益的层次理论;进而提出中国在新时期的外交战略定位原则及“发展国内、稳定周边、扩展贸易、走向世界”的具体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3.
当前,由于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亚太,以遏制中国的崛起,使我国面临巨大的地缘压力,因此,各种结盟说纷至沓来,似乎成了唯一的选项。然而,笔者通过对新中国对苏"一边倒"外交方针和"独立自主"外交之间的纠结与冲突的历史考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结盟并非灵丹妙药,而独立自主的外交仍是最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制定并执行了“一边倒”与苏联结盟的外交战略。同为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结盟看来是顺乎自然的事情,然而由于历史、国家利益及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原因使中苏结盟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结合国内学术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成果,对影响苏联做出与中国结盟的权衡与选择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使人们能够从苏联的视角找到一个中苏结盟曲折复杂的合理解释.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5.
战后美国对华反共政策逐步升级,是服从于美国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全球战略需要。美国为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对华政策总体上是以扶蒋反共为核心和基调的,美国反华政策不断升级,是新中国决定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共“一边倒”的战略,是根据当时的国际格局和中国历史的现状作出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6.
苏联解体后,作为对向西方“一边倒”外交和“休克疗法”式激进改革的反应,具有强烈地缘政治倾向的欧亚主义思潮很快在俄罗斯社会重新兴起,并在政治、社会,特别是外交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现代欧亚主义以转型以来俄罗斯势力衰落与艰难转型为背景,以恢复俄罗斯在全球格局中的大国地位为宗旨,努力探索本土传统及地缘空间特征影响下俄罗斯的发展方向。针对俄罗斯在欧亚大陆的目标及与此相适应的战略,现代欧亚主义者的构想大致可以分为激进派、文明派和稳定派三种。  相似文献   

17.
普京实用主义外交的本质核心是国家利益至上,它的特点是审时度势、量力而行、突出重点、灵活实效。这一外交政策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是在经历了俄罗斯独立后的“一边倒”外交以及叶利钦后期的“多极化”外交后发展而来。普京实用主义外交在理论和实践上凸显斯拉夫民族逆境中闪光的特色,在于外部世界的搏弈中最大限度雏护了俄罗斯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韬光养晦”外交战略 ,内涵丰富而深刻 ,它既顺应了当今世界形势变化 ,又结合了新时期中国国情 ,在一定程度上充实和完善了新中国外交战略 ,至今对中国发展对外关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七七事变”到淞沪抗战时期的中国外交 ,是战时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是建立在抵抗的基础之上的 ,其主流是抗战外交。从“七七事变”到淞沪抗战是中国的抗日战略的酝酿、制定和实施时期 ,为战略服务的外交也经历了从避战求和到以战求和、再到以战求援的过程。中国在淞沪抗战中英勇抵抗 ,在国际上树起了英勇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旗帜 ,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 ,为日后获得更多外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外政策几经调整,由独立之初的向西方“一边倒”转而推行以恢复大国地位目标的全方位外交,积极推行东西兼顾的“双头鹰”大国外交,强调俄罗斯东方外交的极端重要性。本文就“俄罗斯东方外交与东北亚各国间的关系”,阐述俄罗斯东方外交的确立和东方外交的目标及与东北亚各国间的关系,以便了解俄罗斯东方外交对未来东北亚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