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培智 《社区》2004,(3):20-21
社区科普教育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国民的素质、社会文明的程度。南京市玄武区科协确立了“用科学精神武装人们的头脑,用科普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用科技知识提高人们的技能”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又切合玄武区实际的城区科普教育形式。目前,各街道普遍建立了街道科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介绍发达国家科普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科普存在的问题,从科普的经费来源、科普活动的开展等方面探索中国科普尤其是青少年科普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弘扬和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长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但传统的志愿服务观念影响、激励机制的相对缺乏、政府支持的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建立完善的学习机制、实践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是当前推进大学生志愿精神弘扬与培育工作中应重点抓好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匮缺与重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来 ,一些迷信、伪科学和反科学的歪理邪说毒害了大批人 ,其中不乏大学生 ,严峻的事实警示着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科学精神。受中国传统文化、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 ,高校科普工作不受重视等是造成大学生科学精神匮缺的原因。信息时代的“跨文化交流”的国际背景与“科教兴国”的本国国情都要求大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因此 ,应通过增加教科书中的科学含量 ,提高教师的科学意识 ,营造校园的科学氛围 ,组织学生投身科学实践活动等多条途径 ,重塑大学生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青年科普工作者泛指45岁及以下从事科普事业的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其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价值观正确、时代感和责任感强等特征,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痛点"问题,如科普工作者队伍配备不足、业务不熟、人员不够精干等。应正确认识并提高科普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建立健全科普工作机制、创新青年科普工作者培育模式,有效提升科普研究和传播能力,确保科普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化素质较高群体的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十分严重,与其知识层次极不相称。其诚信缺失,体现在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层面。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是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文化积淀中封建糟粕的影响,应试教育积弊造成的缺憾,高校德育偏颇带来的问题,诚信约束机制不够健全等。对此,应加大诚信宣传力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加强德育工作,突出诚信教育;倡导“自律”精神,提高大学生自身修养;建立约束和惩罚机制,把教育与处罚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培育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方式,是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大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应付学校考核性强、缺乏一套有效的监管机制、指导老师与参与学生重视不够和活动形式单一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没有与大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没考虑大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功利性明显、缺乏兴趣引导等。建议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一套科学的社会实践考核体系、建立实践基地和创业基地、制定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和充分利用大学的文体活动及学生社团,以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高校红十字工作发展态势良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大学生在红十字活动中主体作用尚不突出;高校红十字工作的制度建设有待改善;红十字培训工作不够完善、培训模式单一;服务工作渠道窄、平台少等不足。红十字精神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应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不断拓展活动平台,优化工作成效,有助于把握红十字精神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契合,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9.
整合社会分散的科博场馆科普资源,推进科普载体建设,不仅是科教兴川战略的基础工程,也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目前,我省的大部分科博场所面积较小,属于中小规模场所,且在管理和陈展方面与国内外大中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展教理念缺乏创新;二是投入不足、展教条件、设备差;三是营销工作不到位等。文章提出解决这一现状的途径有:开展联票活动;进行展品交流;联合举办各种科普活动;整合人才资源,实现专家走出校园、研究所,服务社会大众。实现了资源共享,避免财力、人力和物力方面的浪费。  相似文献   

10.
周劲草 《社区》2002,(9):47-48
在上海市卢湾区,多年来各社区的科普协会、基层性群众组织居委会和居民区党支部,共同发动社区里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老科技人员、老知识分子、离退休干部以及青少年市民中的广大科普积极分子踊跃响应党中央“科教兴国”号召,以实际行动投入到社区科普活动中,推动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浅析杨陵生态农业科普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农业科普旅游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旅游模式,是将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以及科普教育结合为一体的新兴旅游形式。本文主要针对杨陵地区具有特色的生态农业科普旅游存在的问题,从现有的旅游资源以及潜在等待开发的资源入手,对杨陵地区生态农业科普旅游的开发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科普演讲是一种富有成效的科普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信息化的深入,科普演讲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知识传播手段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全球智力资源的开放共享,但迄今对它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对信息时代的科普演讲进行了探讨,包括其内涵、特点、优势、主体、受众、内容、方式、成效以及制约因素等。对TED演讲、一席演讲进行了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引入AIDA模型分析其传播效果,提出完善科普演讲的对策:应进一步重视科普及科普演讲;加强传播需求导向的科学研究;推动科普演讲走进课堂,成为当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城市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居民相结合的生活基地。社区的和谐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强化基层科普能力建设,是科普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社区科普教育是一项民心工程,其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已大大超过了其自身功能。长沙市社区与高校科普益民联合机制中所存在机制困境、管理困境和服务困境,建立社区科普联合工作机制、加强社区科普工作的管理和建立科普工作联合服务体系对于建设综合型科普示范社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青少年科学素养问题主要表现为:对科学的兴趣主动性偏低,对科学家的了解所知甚少,对伪科学缺乏识别与抵制能力。问题的解决必须加大科普教育力度,营造遵崇科学的社会风尚,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靠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  相似文献   

15.
由于公众对“科普”的片面理解,戴有“天之骄子”光环的大学生们却成了隐形的科普弱势群体,大学校园成了科普的“盲区”。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有必要在高校开展大学科普教育,以重庆大学科协开展大学科普教育为基点,展示科普理论创新与实践,以期学界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师范教育习自西方国家,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师范教育收费几经变化,对师范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在科教兴国的战略背景下,教师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师范教育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基础。研究师范教育收费的变迁,对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领域出现的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有所启示。2007年实施的6所部属师范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是对历史的创新,也是新时期解决新问题的必然要求。这一政策预期目标的实现,应注意避免负面效应,也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7.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国迅速启动应急机制,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已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应急科普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组成,及时向公众提供权威科普知识,解读疫情防控措施,保障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开展和科学应对,对有效遏制新冠肺炎及信息流行病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实施应急科普的主体、科普内容、渠道与形式等方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应急科普工作展开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疫情防控应急科普工作有序推进并取得较好成果,但也存在应急科普统筹工作机制缺乏、应急科普内容审核机制缺乏、日常科普教育不足等问题。针对疫情常态化防控及今后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科普工作提出以下建议:制定专项应急科普法律法规,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科普机制,建立应急科普教育常态化机制,建立健全应急科普资源库及人才库。  相似文献   

18.
秦弓 《南都学坛》2010,30(3):55-64
在新文学占据现代文学主流位置的同时,源远流长的通俗文学并未销声匿迹,而是随着新闻、出版、教育与市民社会的发展在市场上占有可观的份额,拥有广大的读者群。通俗文学与新文学之间,既有对峙、抵触、冲突的一面,也有竞争、交织、融会的另一面。通俗文学固然存在着一些弊病,但也确有值得肯定之处,如强烈的国家话语、丰富的现代文明景观、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浓郁的娱乐性、文体革新的贡献。新文学对通俗文学的态度不断变化,最初激烈排斥,继而重新审视,有所反省,暗中借鉴,再后来为了团结抗日,主动携手。在文学史著述中,通俗文学曾被遮蔽与贬低,新时期以来逐渐趋于历史还原,多元共生的文学史观念愈加得到认同。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等地理教育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现行的课程分类体系存有缺陷。根据课程论研究成果,钱学森先生关于科学、科学层次划分及其关于地理科学思想,地理科学特征、本科地理教育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发展对高等地理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构建本科地理课程“功用分类”体系十分必要。课程功用分类体系是根据地理科学特征,地理课程所具有的功能与用途,以系统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为最终目标,能够对学生地理能力实施层级递进培养而构建的课程分类体系,包括培养地理素养课程、培养地理技术能力课程和培养地理工程能力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