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奖金的本质     
奖金与工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根据劳动者给予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支付。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反映的是定额内的劳动,后者反映的是超额劳动。奖金是工资的补充形式,能更好地贯彻和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奖金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劳动者为社会多提供超额劳动。超额劳动是奖金存在的前提,也是衡量奖金数量多寡的一把尺子。一个劳动者,是否应该获得以及获得多少奖金,只能以其是否提供了超额劳动以及提供的多少为依据;对一个企业该不该发奖金,发放多少奖金也只能以这个企业是否超额完成了计划,以及提供了多少超额劳动为准绳。离开了对超额劳动的奖励,奖金也就失去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生产发展的作用。有一种意见认为,奖金的本质在于奖励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干劲、责任心和创造性。否。这是实行奖金的目的,而不是奖金的本质。这种意见的不妥之处.就在于把实行奖金的目的和奖金的本质混淆了。  相似文献   

2.
奖金制度恢复以来,在初步解决了奖金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奖金的数量问题及其作用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本文拟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奖金的数量问题作一浅析。 一、关于奖金的绝对数量 奖金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物质激励手段,然而并非在任何条件下奖金都能激发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从数量上看,被激励者首先对奖金有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就此问题,我们曾对一百多个不同企业、不同职务、年令和文化程度的人进行了问答调查。他们几乎无例外的认为:当奖金低于某一量值时,就不值得去争取;奖金只有超过这一量值,才能激励人们去实现它。这种能够引起被刺激者心理震动的最低奖金量,我们称为奖金的绝对阈限值。企业管理中奖金作为激励手段,它发挥作用的最低数量是由其阈限值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生活方式是衡量一个社会或区域发展程度的重要指示器,社会心理是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函变因素之一.历史的辩证法揭示了:生活方式的变迁引起社会心理的产生和变化,这是社会心理的“正向效用”;同时生活方式又受到社会心理“逆向效用”的影响和制约。社会心理的产生、变化对生活方式的变迁有显著深刻的制约和反作用,这种“逆向效用”表现为,一方面当社会心理的变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是同向协调时起积极促进作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农民要求生产自主权和责权利统一的心理状况,深得民心.农民经济上的富裕,带来  相似文献   

4.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即为什么要"中国化"的研究,要追探到中国人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通过归纳学者们找出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包括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文化心理,选择马克思主义所得的精神力效用和方法论效用,对于明晰中国人何以选择马克思主义,何以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奖金制度恢复以来,在初步解决了奖金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奖金的数量问题及其作用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本文试图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奖金的数量问题作一浅析。 一、关于奖金的绝对数量 奖金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物质激励手段。然而并非在任何条件下奖金都能激发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从数量上看,被激励者首先对奖金有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奖金作为企业职工超额劳动的报酬,是按劳分配原则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企业职工努力工作的一种肯定.但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现行奖金分配已失去了它本来的涵义,成为近乎于平均发放的补贴性收入.因此,分析现阶段企业奖金发放的状况,正确地运用奖金机制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保证企业发展的后劲,已成为每个企业管理者面临的课题.一现在企业奖金的构成很复杂.就其性质来看,其中包括应该发放的奖金部分;应该发放或可以发放的货币收入但不应以奖金名义发放的部分;还有根本就不应该发放的货币收入部分.它包括:有以考勤成绩为由颁发的超产奖、节约奖、出勤奖等,也有按时间发放的月奖、季度奖、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地缘政治属于现实政治之范畴.地缘政治对现实政治具有客观功用和主观效用.其客观功用表现在价值的中立性和实用性上;主观效用较为复杂,既体现在正面和负面的判断中,又反映在不等性和不可测性的操作中;现实政治对地缘政治的运用无有穷尽,内政需要、利益权衡、实力对比和安全心理反应等构成其基本动因.  相似文献   

8.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具有不可动摇的稳固地位,效用价值论只是从表象说明了交换的比例关系.在我国的经济学研究中,人们对效用价值论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效用价值论虽在本质上是错误的,但这一理论对企业的竞争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那就是企业竞争的主要内容不再是劳动时间问题,而是产品的使用价值与效用,消费者对商品的效用评价是商品在市场上获得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对我国企业来说,必须通过产品的对象化,生产效用能被消费者认可的商品,为此,创新型竞争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9.
站在俗世的角度还原当代传播语境中的媒介观念,从媒体“做媒”的意识来查看媒介观念之于传播伦理的影响及相互关系问题,便可以看出当下传播世界的困境在于,整个大环境总是过度热心关注媒介作为“传播的过程”这一问题,而往往忽视媒介中的日常伦理以及媒体人隐性文化心理对当代传播伦理的影响,因此便造成了当代传播的困境和当代人的心理障碍.而摆脱当代传播伦理困境的重要途径在于重返当代人的内心之源,关注当代媒体人、传播者的隐秘心理,逐一排除那层“做媒”心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集体协商谈判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集体协商谈判是劳资双方确定和取得合约的主要方式.本文旨在说明集体协商谈判是劳资双方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就双方的效用进行谈判,调整并确定双方的均衡效用,使双方的效用动态化和最大化的一种有效交易方式,是交易双方取得合约的一种方式;是企业内部调节劳资分配和就业的交易行为,是一种以"双赢"为目的的理性交易.同时,集体协商谈判也是一种有效的分配机制,其目的在于激励劳资双方提高效率,并弥补价格机制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价格理论认为,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这一论断的片面性在于它混淆了使用价值和效用,把使用价值等同于效用,从而否定了商品的效用以及效用在商品价格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区分卖方价格、买方价格和价格(或成交价格)或混淆了这三者是马克思价格理论陷入片面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心理资本是一个从积极心理方向研究如何发掘和利用人力资源潜力的新构念.积极心理学、积极组织行为学、神经系统科学、资本价值论、创造心理学和团体动力等理论为企业心理资本的开发和实践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发展心理资本是加快推进企业将人才的心理资源转化为效益资本的过程.心理资本是驱动企业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提升效用的内源性动力,也是企业追求创新绩效优势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经济人假说"认为人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并且是西方经济学的一切理论推导和政策选择的基础和分析起点.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努力克服"经济人假说"的缺陷,不同的经济理论范式具有不同的克服路径.新制度经济学的克服路径在于不断的制度设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克服路径在于彻底的制度革命.  相似文献   

14.
要不要实行社会主义的奖金制度,如何正确认识和实行社会主义的奖金制度,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也是当前实际工作中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万恶的“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目的,极力混淆实行社会主义奖金制度和搞修正主义奖金挂帅的界限,把奖金视若洪水猛兽,硬要取消奖金制度。在深入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我们有必要为奖金恢复名誉,并在实际工作中理直气壮地实行社会主义的奖金制度。  相似文献   

15.
1978年奖金制度恢复以来,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但问题也不少。本文拟从认真总结经验,完善奖金制度,更好地发挥奖金的作用的宗旨出发,探讨奖金的本质及其体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虚拟世界的真钱交易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虚拟物品的真钱交易是指用真实货币购买虚拟商品和虚拟货币.虚拟商品的价值在于它能给玩家带来效用,真钱交易的本质是商誉,商誉转移的过程则是买方为获得其使用权和所附加的娱乐价值而支付给卖方货币补偿的一种行为.真钱交易市场的出现对大型多用户在线角色类游戏最大的影响在于它产生了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实现了社会福利水平的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17.
行为经济学的兴起引起了人们对传统经济学、传统管理学的反思,"感受型效用"对传统效用理论提出了挑战,丰富了管理激励理论和实践.从剖析效用的概念入手,明确"感受型效用"的概念,着重研究"回忆效用"、"寄情效用"、"期望效用"等几种感受型效用及其在员工激励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人类交易行为的心理动因与价值评价的分析,揭示了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论各自存在的一些问题或理解上的不足。并企图通过比较,表明两种理论相互对话与沟通的必要性,进而增进对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正确解读与持有信念。  相似文献   

19.
目前,经济学界一般都只从分配领域研究奖金问题,把奖金看作是超额劳动的报酬,是贯彻按劳分配的辅助形式,有的撇开超额劳动,把奖金看作是劳动报酬的可变部分(计时工资则是劳动报酬的相对固定部分),或者是对职工劳动成果、劳动贡献的嘉奖和鼓励。个别的甚至把奖金看作是附加工资、物价补贴、困难补助等等。正是由于对奖金存在着上述种种片面的和错误的认识,才为滥发滥用奖金等从思想上开放了绿灯。  相似文献   

20.
贪污受贿犯罪现象严重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危害着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我国目前比较侧重对贪污受贿犯罪行为的揭露.但对其犯罪心理研究不够.在反腐败斗争中只是揭露、处理几个人是远远不够的.问题在于防范和对犯罪现象的有力遏制.因此,从心理上对贪污受贿犯罪现象加以剖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对于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打击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受贿行为.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