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关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概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从研究的角度看是有缺陷的.基于此,试对"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提出如下新的概括并作相应阐释"公忠报国、循礼守法、诚信公正、爱岗敬业、保护环境",如果用中华传统道德的一个字词来更加凝练地予以概括的话,那就是"忠、礼、义、敬、和".  相似文献   

2.
儒家"成人之道"在曹植后期辞赋中的彰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成人之道"希望人们做"全人",并提供了范式.曹植生于王侯之家,儒家文化熏染使然."成人之道"范式伴其终生.随着曹操的逝世,曹植的人生陷入囚徒般的泥潭,人生态度发生较大变化,但其辞赋中却彰显了儒家的"成人之道",其作品内容体现着他一直恪守着"君子"的价值目标,恪守着价值能力上的"仁",价值取向上的"义",价值规范上的"礼".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忠君观念是从孝中分离或延伸出来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孝既不能协调君臣关系,也没有包含臣对君的忠.忠君观念产生于春秋时期,其思想渊源就是西周的臣德"敬",其母体则是春秋的公共道德"忠".春秋时期调整、规范君臣关系的道德是"君明臣忠".君明臣忠观念的产生是由于君臣政治关系的明确和社会道德的进步,特别是社会政治的巨大变化."忠"君之德的产生与宗法制度和孝德无关.  相似文献   

4.
荀况政治伦理思想新探 --"德治"和"法治"的相辅相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政治伦理思想方面的突出贡献在于,他提出了"隆礼重法"的理念.荀子强调"法"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但他认为与"礼"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相比,后者更具基础性和根本性.荀子第一次对"隆礼"和"重法"、"德治"和"法治"必须相互结合的思想的全面深入阐述,对于其后世的治国安邦产生了极其广泛深远的影响,对于今天我们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5.
孔子何以谓"克己复礼为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礼是一种规范和准则.当时的统治阶级力图凭籍这样的规范和准则,造成和维系一种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秩序.孔子关于"仁"的说法虽多,但其最具有本质意义的说法是"仁者爱人".这一思想与先秦时期民本主义思想传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孔子讲"克已复礼为仁",其实"复礼"并不是他的终极目标.孔子真正向往的理想境界是"大同"社会,明知"大同"不可实现故退而求其次,"吾从周".孔子不懂社会发展的规律,面对"礼崩乐坏"后出现的社会动荡和大量杀戮的现实,孔子从"爱人"的目的出发,提出了"克已复礼为仁".  相似文献   

6.
董仲舒对"人"的认识始终是建立在对"天"的认识基础之上的."人"是天之子,是禀受"天理"的,"天"是人性的天;"天"虽然至高无上,但"人"却脱离了物的地位,成为董仲舒"天""人"二元统治思想的一端.天道人道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是融通一致的,人人皆需循天道循人道;天道的核心是阴阳,人道的核心是德刑;循道必须止于一中,中即是忠.是董仲舒真正使"人"成为"统治"的基本要素,实现了"人"与物的真正分离.  相似文献   

7.
论释道安对其"五失本"翻译原则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释道安在长安组织佛经译场的过程中,为了指导和规范译场的翻译活动,提出了"五失本"和"三不易"的思想.人们对"三不易"思想认识比较一致,而对"五失本"思想,特别是释道安对于"失本"所持的态度问题,在认识上一直存在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释道安不允许译者在五种情况下失本;二是认为释道安允许译者只有在五种情况下可以"失本".通过对释道安的佛经翻译思想进行综合分析,从原则上讲,释道安是不主张译文"失本"的,但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如果译者精通梵(胡)、汉两语,翻译水平高超,文字驾驭娴熟,译文能做到既不"失实",又更具可读性和可接受性,适当做些删削文饰工作也并非不可.所以,"五失本"是释道安对译场佛经翻译所提出的一般性原则,但他并不拘泥于这个原则,而是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  相似文献   

8.
目下学界对张耒诗文之中的佛禅意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除"晚年务佛"说之外,尚无他论.作为"苏门学士"的张耒,虽立身儒业,但在"三教合源"的"理学"格局下,张耒证儒的手段非止一端,"援佛证儒""援道证儒",甚至"儒禅互证",蔚为大观.参证手段的多样化亦证实了"经义"的消损和儒业正统地位的动摇.反观"合源"与"证道"的过程,又绝离不得佛家"圆融"思想的点化.佛禅在两宋文人的思想构架中,不仅仅是"逃禅"的高蹈与"禅悦"的自足,其核心价值更体现为对主体意识的修正和对他教思想的内化.  相似文献   

9.
李顒合陆王程朱学说为一体,将阳明之学与其末流区分开来,以阳明的"致良知"为本体,以朱子"主敬穷理存养去欲"的工夫对其加以补救,对阳明之学予以了深化.他提倡"实心悟体,实证实修",以"开物成务"、"明体适用"的经世学说,宣扬"敛华就实,志存经济,务为有用之学",从而使他的思想站在了"经世致用"思潮的前列.  相似文献   

10.
"和",是在世界观和认识论基础上形成的以和谐为核心的综合性概念,作为一种状态理解,是不同要素间和谐、平衡、圆融、相遂相生的最佳关系状态.以《淮南子》"法"思想为论域,"道""法"之"和",以"道"入"法",缓解"法"的刻薄寡恩;"儒""道"之"和",以仁义入"法",化解严刑重罚的残暴之失.《淮南子》以旨近《老子》融和诸子,为调和矛盾、化解危机提供天下"和合"的为治方案.  相似文献   

11.
春秋初年的管仲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之功为历代美谈.但对其治国思想中的法治部分作出系统评价的却是几百年后战国末期的韩非.集法家大成的韩非肯定了管仲在齐国实行的变法改革,并认为变法改革是齐国成功的关键.他对管仲思想中的"刑罚"、"因能而受禄,录功而与官"的法术思想表示赞同,并对其思想中不成熟的方面作出批评.  相似文献   

12.
春秋初年的管仲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之功为历代美谈,但对其治国思-想中的法治部分作出系统评价的却是几百年后战国末期的韩非.集法家大成的韩非肯定了管仲在齐国实行的变法改革,并认为变法改革是齐国成功的关键.他对管仲思想中的"刑罚""因能而受禄,录功而与官"的法术思想表示赞同,并对其思想中不成熟的方面作出批评.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期哲学家韩非首次提出"矛盾"概念,并在《五蠢》篇中概括出"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他的"矛盾之说"其实质是,具有不相容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都是真的。它巧妙地表达了矛盾律的精神实质,并尖锐地提出了自相矛盾问题。但他并未像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对矛盾律解释的那么科学和准确。它们的区别在于,韩非有时是在对客观事物的比喻意义上使用"不相容之事,不两立"这一观点,而亚里士多德是将思维现象同客观事物分离开来,以纯粹的状态研究思维规律,韩非也就作不出亚里士多德那样的对矛盾律元语言层次的叙述。  相似文献   

14.
韩非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立法艺术思想丰富,主要散见于《韩非子》中,主要表现在立法权的归属,立法时机的判断与选择,立法原则,法律规范的表达方式等方面,对当代中国立法也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韩非汲取道家的道德学说,以"道"率"德",把"道"作为"德"之形上本体和终极依据。把道、德、仁、义、礼五者视为因依相生的关系,通过"德""礼"结合,进而将礼与法结合,认为法的产生是道不断向德、仁、义、礼依次递生的必然结果。韩非同时又将道与理相结合,视"理"为事物的特性与发展变化规律,将其扩展到政治领域则为治国之理,治国就是要"缘道理以从事",于是,韩非又从道、理、法的相生相依的关系中诠释了法律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韩非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政策思想以法为本,以术为核心, 以势为精髓,内容丰富而深刻,对我国现代政策理论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仁政与霸道、君臣、事亲、治民之道的关系对孟子和韩非的思想进行比较,认为两者存在相异之处:在政治主张上,孟子的理想政治是仁政,孟子主张尊王贱霸,而韩非却与之相反,主张依法治国。通过研究,以期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面对争利为主、吞并天下的战国时代,韩非子采取现实主义态度,认为国家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迅速强大并取得战争的胜利。于是在相对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推动下,韩非子提出了具有准军国主义色彩的富国强兵方案。这套方案貌似粗俗与极端,但韩非子的"道理论"为这套方案提供了深刻的根据,从而使得韩非子思想与策略体系显示出较大合理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三纲上孔子讲君臣父子、孟子讲父子君臣、韩非讲君臣父子夫妻、董仲舒讲君臣父子夫妻;三纲在学派上主要涉及儒学与法家,在内容上涉及两纲还是三纲、君臣父子还是父子君臣,在立场涉及国优于家还是家优于国,在结构上涉及双向互动还是单向僵化;孟子的观点在儒学内部与孔子有异同、在儒学外部与法家韩非有异同,孟子在三纲上的主要观点对历史有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20.
韩非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对于儒家学派多有责难和排斥。但是儒家思想与孔子思想并不完全是等同的,韩非对于孔子的思想并不是一味地批判。《韩非子》55篇当中记载有大量关于孔子言行思想的材料,基于这些材料的剖析,从而试着探讨韩非对于孔子思想的舍取。与此同时,进而对韩非思想给予一个中肯的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