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民巍 《社区》2001,(Z1)
在当今的都市社会,要想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住区中寻求一个接触自然的机会。似乎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难得的奢侈。生活在钢筋混凝土和空调构成的空间里的人们,忽略了四季的变化,淡化了时间运行的自然差序,在生活形态上已经接近在环行轨道上连续运转的机车。 “以展示为目的”住区日益恢宏而人愈加渺小 近年来,新建居住区越来越强调绿化环境,这着实让百姓特别是想买房的人乐开了怀。“拥有上万平方米社区中心绿地”等等,已成为各个房地产项目宣传和招徕客户的一大卖点。然而,实地感受一下一些小区的大绿地,却并不那么令人满意。漫步这些动辄上万平方米的中心绿地,极目望去,平平坦坦的地面上,大面积的草坪、花坛,间或雕塑、水池点缀其间,甚至瓷  相似文献   

2.
依山傍水,诗意生活,这是多数人追求的一种生活姿态。可是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现在想找个清幽的寄居之所,已经是异常艰辛,更别说像漂浮在水上的这种融自然于一体的别墅了。  相似文献   

3.
陕北窑洞的生态美学意蕴与和谐潜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理层面对陕北窑洞的生态美学意蕴与和谐潜质做了挖掘;它上承原始穴居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精神,蕴含着天地自然亲亲融合的环境意识,包含了顺应自然的建筑意识,法天观地的造型意识,是一种人性化的人居场所。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和谐社会建设的高扬和窑洞民居圈在现代文明面前的缩退,进一步发掘利用其可服务于当代生活的古朴智慧,已经成为势所必然。  相似文献   

4.
藏族传统的生态观与藏区生态保护和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古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民众 ,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生态观念。其崇尚自然、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生活节制等观念 ,对于构建青藏高原乃至整个人类的生态文化 ,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华兹华斯与孟浩然生活在两个相隔久远的时代和两种迥然相异的文化传统中,居住地域亦相去甚远,他们之间的可比性在于二人有着同样的自然情怀,他们均主张以诗歌入自然,以情感人自然,把自然作为生命家园,在自然中寻求灵魂的净化和生命意义的升华。二人在自然旨趣上的区别在于;华兹华斯在自然中寻求神性,并在神的怀抱中获得升华了的主体性,得到了“人的自然”;而盂浩然所寻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中人的主体性并不高扬,在他的诗中,自然是“人化自然”。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历史的和辩证的。通过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自然日益进入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并成为人类生产的一个内在构成部分,因此对自然的理解只有建立在实践和社会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因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是被实践中介过了的自然。同时,对社会的理解又始终只能从人对自然的改造即人们物质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出发,即只有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点,从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出发才能理解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现实基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与历史在人类的实践中达到了内在的统一和辩证的发展,最终达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的辩证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是中英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双璧 ,他们性格中都有“静”和“动”的成分 ,但他们对他们所生活的自然和田园的体认有着巨大的差异。从他们对自然和田园生活描绘的广度上来说 ,华兹华斯为我们展现的社会画卷多姿多彩 ,从这点上来说华兹华斯胜于陶渊明 ;从他们对自然和田园生活表现的深度上来说 ,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完成了人格与精神的升华 ,达到了物我交融的程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陶渊明胜于华兹华斯。本文的结论是 :陶渊明的自然是自己的自然 ,华兹华斯的自然是自然的自然  相似文献   

8.
自然至今已经经历了五个时代:黑洞时代、物质世界时代、低等生命时代、高等生命时代、人类时代。"不适者退化、灭绝"是大自然对生命毫不留情的淘汰法则,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越来越缺失,长此以往,人类生命机体与病毒之间的战争会以人类绝灭、病毒全面获胜而结束。人类的生存空间无限扩张天将灭人,人类的野性丧失人将自灭,因此,人类生命的延续一方面需要极大地压缩自身的生存空间以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在自身的生活方式上需要野性与文明的双重变奏。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60年代建成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物已普遍老化,钢筋锈蚀,混凝土剥落现象严重,通过实验,分析研究了结构自然老化引起的结构承载能力,延性明显下降的原因;提出了老化结构加固修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件,人们已经开始习惯于在新浪上看新闻.在百度上查资料,在msn上交流信息,在开心网上联络情感,在优酷上看大片,在天涯发表观点……互联网凭借其跨越时空和自由交互的优势.完成了其从边缘到主流的进化,并开启了一个新媒体时代。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中国人对自然神的崇拜有所淡化。各自然神坛庙基本上废除祭祀,坛庙被毁废,相关的信仰民俗被革除。这种变化是近代以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传播和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变动的结果,即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着中国人传统的自然观;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动摇了自然神的地位;辛亥革命剥夺了自然神的合法地位,促使人们从自然神的神权压迫下逐步解放出来。虽然近代以来中国人对自然神崇拜的淡化是有限的、曲折的,但它却为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在更深层面上展开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法律生活中存在介于强制性有效债的关系和无效协议二者之间的现象,除了有强制约束力的民事债以外,民法上的债也包含自然债。基于自然债独特的民法意义,本文回溯分析了当事人协议产生自然债行为的定性,围绕行为效力层面,提出了对民事法律行为类型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3.
潘钦楠 《北京纪事》2014,(10):56-58
出国之后,生活状态自然发生了改变,从陌生到熟悉。初来波特兰时,无论走在哪一条路上我都无比孤独,而现在,闭着眼也能知道是哪条街。一晃,我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生活已经来到了第4个年头,从最初那个留着短发的14岁小姑娘,到年底时就要告别如梦一般的17岁。这么快就成年了。有些长辈们说,在国外独自生活成长得更快,在波特兰的日子就是见证。  相似文献   

14.
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在为自然内在价值辩护的同时,却无法为保护自然的人之道德主体性提供正当理由.生态现象学以意向性理论为依据,主张要恢复人的道德主体性地位,人的目光就必须回到生活世界中去看待自然.生态现象学不仅完善了整体论的生态自然观,而且在承认自然固有价值的条件下,能够充分说明人的道德主体合理性.生态现象学在自然观、价值论、方法论方面已经不同于生态伦理学,它已经成为一门新的生态哲学.  相似文献   

15.
大学阶段的前两年是完成从中学生向大学生彻底转变的两年,这两年是大学整个生活的低年级阶段。在这两年中,学生不仅在身体素质上走向成熟,在心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构技能力也不断增强,生活上已经摆脱了中学时代对父母、对家庭的过分依赖。学习方面也已经适应了大学教学的特点,可以说经过两年大学生活的锻炼,此后的大学生应该是比较成熟的大学生了。大学生活进入第三年,大学生也就迈入了高年级阶段,大学高年级的生活是低年级生活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这两年又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成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预备阶段。在知识、…  相似文献   

16.
习惯了福州这个新兴的大都市带来的现代化品质生活,却又不得不同时面对陕节奏、高压力的困扰,快餐式的饮食,快餐式的爱情……这是匆忙的时代,那种浪漫的、悠闲的、缓慢的生活陶冶好像已经离我们很远很远!基于对生活的思考与关爱,福州万科特此举办大型阳光采摘活动,为业主们在空闲的假期里,寻得一个清新之处将心情放逐于自然,舒缓平日里繁碌的身心!  相似文献   

17.
冬天来了,气温渐渐下降,又到了吃火锅的黄金时期。而冬季又是海鲜最为肥美的季节,因此海鲜火锅自然就成为了那些生活在沿海的居民之“冬日大爱”。火锅的灵魂首重汤头。既然是要以海鲜为主料理,为了能凸显海鲜特有的鲜美甘甜滋味,海鲜火锅在汤头的准备上自然必须特别地细心才行。那么,都有哪些汤头适合与海鲜搭配呢?  相似文献   

18.
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个古老的课题,因近年来自然生态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再次成为热点。它反映了人类生存环境意识的觉醒和人类对生活质量、目标的反思。人和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一方面是人的价值主体的对象性关系,另一方面则是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新时代迫切需要我们重论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活动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传统生态哲学试图改变人对自然的态度以克服生态危机,却在自然的含义和价值等问题上都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处境。生态—现象学运用现象学方法,阐明意向性理论和生活世界理论,想要重新唤醒人与自然的原初经验,但对自然的还原仍不够彻底。马里翁的充溢现象将自然现象还原到被给予性,实现现象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为反省传统的生态问题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与作文》2010,(6):16-18
英国人格雷格在非洲已经工作了整整12年,他的主要任务是保护非洲野狗不受到自然和人为的侵害。在一次寻找失踪的犀牛时,他驾着轻型飞机坠毁在非洲荒野上,身负重伤的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绝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