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旗民分治管理体制是保证八旗在清朝统治中占据优势地位的重要举措.清朝统治者继承前朝的科举制度,使其成为选拔人才、巩固政权的重要途径.因此,旗、民在科举问题方面呈现的差异性既是对旗民分治管理体制的具化,又是巩固并强化其存在合理性的重要保障.而黑龙江地区则因地处最北方,成为清政府保障八旗统治优势,不受汉化染指的堡垒.以黑龙江地区为例,阐述该地旗民分治管理体制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明晰民人的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探讨黑龙江地区民人科举的相关问题.旨在为清朝民人的相关问题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3.
编户齐民是先秦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特殊针对性的人群,即消除分封采邑制下国人与野人之异、公民与私人之别,国家通过编户统一管理的居民.离开这个前提,编户齐民并不具备平等无贵贱的特点.编户制在先秦出现,但将"编户"作为居民称谓是汉代的事情,此时编户齐民的初始针对性内涵已不重要,仅作为人民大众的泛称被延续使用,不具有严格的等级身份性."编户"与"齐民"均经历了由动宾词组到名词的形态演变,名词化的"编户"和"齐民"是社会变革的产物,而动宾词组化的"编户"和"齐民"则反映了变革过程."吏民"是编户齐民的主体,但二者不能简单画等号,因为非吏民的贫贱民也属于编户齐民.  相似文献   

4.
对人权问题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要结合人权发展的历史、现实正确认识人权意识形态的属性、功能。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人权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当今这一主导意识形态正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对此应加大对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宣传,坚持意识形态批判与建构的统一,推动马克思主义人权意识形态的中国化,吸收古今中外有利于人权发展的先进理念,以推进我国的人权意识形态建设。  相似文献   

5.
张文志 《北方论丛》2010,(6):140-143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是当代中国法制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刑附民"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思想观念,为制定该制度奠定了广泛的思想基础."刑附民"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是全面保障人权的必然要求.被害人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和维护其合法权益的一种手段,亦即公民应当依法享有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确立和实施,在我国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即将启动的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过程中纳入这一制度,正逢其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探讨意识形态的概念开始,指出当前流行的意识形态概念存在界定不清,难以应用的问题,并在事实与价值的视角下重新解析了意识形态概念,指出意识形态应定义为有关权力关系的价值判断。在此基础上,本文又进一步探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概念,分析了流行的"主流意识形态"所包含的不同的事实成分和价值成分,并在这种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主流意识形态如何构建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曼海姆通过对知识社会问题的分析与思想史考察,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知识的知识社会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意识形态进行了分层解读,提出了意识形态只是政党与阶级基于利益与权力的需要而形成的谬误意识。这些理论在某种意义上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但其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知识论层面的含义而忽视意识形态社会存在论方面的意义,并由此表现出的"价值中立论"立场,也是有明显局限的。  相似文献   

8.
齐泽克基于"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原则,对意识形态这一历史性概念做了辩证的分析.他认为,意识形态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或者三种形态,即"自在的意识形态"、"自为的意识形态"、"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自在的意识形态是作为观念复合物的存在形式;自为的意识形态是作为仪式等物质形态的存在形式,最后一个阶段则是意识形态自身的否定之否定,即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无意识层面的"幻象"存在形式.他试图说明:意识形态的定义就在于我们认为非意识形态的东西恰恰是意识形态本身的悖论性.  相似文献   

9.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需要搞清楚意识形态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只有唯物史观才能正确把握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和作用,防止各种片面性;马克思着重批判意识形态的"虚幻"性,针对的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不能将其普泛到马克思主义;列宁批判伯恩施坦制造的"意识形态与科学分界",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这是一个重要贡献;西方某些学者制造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是别有用心的当代神话;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在现时代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日趋多样化,我们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面临着国际和国内多方面的挑战,我们要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国、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以便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所遇到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如何实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决现实问题即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这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武装人民的大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个人思想的理论基础即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化.当下,在学术研究中,由于西方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存在着去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边缘化问题,这不仅曲解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还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所以,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意识形态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科学对待当代各种社会思潮,推进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构建我国当代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2.
13.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性功能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和谐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其必然选择;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其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后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的一场深刻的历史转型,它同时也意味着工业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在意识形态上的争论和冲突的终结.张康之教授在其新著<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中根据后工业化的现实提出了一种意识形态的替代方案,那就是建构合作意识形态.张康之教授要求把合作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要素来认识,认为合作意识形态是合作型信任文化的组成部分.显然,这一建构合作意识形态的想法是一种理论创新.工业社会两种制度并存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冲突持续了一个多世纪,"苏东事件"后,西方学者以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将征服全球而大获全胜.张康之教授的意识形态理论实际上是在指出,后工业来临也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终结,也表明全新的合作意识形态的兴起.其实,合作意识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解决了全球化、后工业化背景下的意识形态重建问题.  相似文献   

15.
苏令银 《兰州学刊》2008,(8):159-161
意识形态和文化是两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人们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它们。它们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文章探讨了意识形态和文化的一般关系,并且分析了意识形态所特有的阶级功能、继承功能、灌输功能和保护功能等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爱方 《南方论刊》2008,(11):15-16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在人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相统一的基础上,科学地理解和解释了“人、实践、历史”各自的真实内涵,从而合理地把握和解决了历史唯物主义得以建立的前提、基础和本质,并自觉地形成了“人、实践、历史”相统一的内在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社会中 ,科学技术作为对现代社会发展最具有影响的一个因素 ,其中立性已受到广泛的质疑。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已受到关注并值得人们将其考察清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阶级理论视野下的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形态被称为国家的灵魂,它不仅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更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国家意识形态是否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获得该社会成员的广泛支持与认可。而是否能真正代表和表达该阶级成员的根本利益,则是意识形态赢得阶级基础的关键所在。在当前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下,捍卫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必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妥善解决民生问题,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9.
郑海侠 《理论界》2009,(11):89-90
本文将作为主体的"人"区分为个人主体与社会主体两个层次,并分别考察了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一方面作为个人主体的"人"正是经过了意识形态的建构才成为了主体,而另一方面意识形态本身就是由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建构并不断被重建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探寻马克思之前欧洲哲学史上"意识形态论"的踪迹.本文认为,"意识形态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之一.法国人特拉西是"意识形态论"的创始人,而黑格尔则是特拉西导向马克思的中介.特拉西"意识形态论"强调将观念、思想还原于感觉、经验,其出现是以康德哲学为大背景而以孔狄亚克哲学为本土资源的.马克思早期和成熟期著作都多次谈到过特拉西及其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