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是多样性的。汉民族的历史有气壮山河的大手笔、大叙事,也有涓涓细流的小手笔、小叙事。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世界历史上气吞山河,波澜壮阔,而筷子的起源和演化在世界民族风俗史上也独树一帜,精巧无比。这一大一小,绝妙地建构了汉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绚丽多彩。泰山、长城、大运河可以作为汉民族文化的象征,那亿万汉民族及汉文化圈的人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手的筷子就成了汉民族文化的形象代表。  相似文献   

2.
关于如何确定战争的性质问题,革命导师曾有过明确的论述.列宁说:有过各种各样的战争,但要找出战争的真正实质,“必须弄清楚当前的战争是由什么样的历史条件造成的,是由哪些阶级进行的,是为了什么而进行的.不弄清楚这些,我们关于战争的一切谈论都是纯粹的空话,都是字面上的和没有结果的争沦.”毛泽东说:“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据此来分析朱元璋北伐战争的性质,就不难看出,这次战争既非元末农民战争的继续,亦非以民族斗争为主,而是一次带有民族斗争色彩的,具有进步意义的封建统一战争.  相似文献   

3.
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韦玖灵副教授的专著《壮汉民族融合论——历史上壮汉民族融合与同化现象研究》,已由气象出版社于 2 0 0 0年 8月公开出版发行。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上壮汉民融合与同化现象研究”的最终成果。研究历史上壮汉民族的融合与同化现象 ,目的在于让世人了解自古以来壮族和汉族这两个中国社会中人口最多的伟大民族的频繁交往与密切关系 ,相互融合与普遍同化。主要内容有 :古老的稻作民族与“那文化”;壮族先民与南来的中原民族的关系 ;从壮族称谓的演变到壮族的形成 ;儒学在壮族地区的传播与壮汉民族的相互…  相似文献   

4.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在强大无比的社会主义力量的支持和援助下,过去长期遭受帝国主义殖民政策奴役压迫的民族殖民地国家的人民,热火朝天地开展着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国内反动统治政权和争取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的斗争。这个斗争已遍及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每一角落。特别是中国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彻底解放和独立,更加推动了这一斗争,有力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迫使帝国主义不得不在执行殖民政策的方法上作某种改变,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除了元代和清代等少数几个朝代外,汉族在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长期处于优势地位,从历史学视角展开的汉民族研究可谓成果丰硕,而从民族学视域开展汉民族研究的重要性虽然不断地得到强调,也产生了诸多极富建设性的成果,却仍然存在着诸如把汉民族的历史等同于中国历史、各学科对汉民族的研究代替了民族学的汉民族研究、以少数民族研究代替汉民族研究等问题。因此,民族学视域中的汉民族研究应该把汉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进行研究,重视研究当前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新特点,加强研究汉民族海外移民历史和现状,加强对汉民族社区的田野调查,尤其是要加强从少数民族的视角来研究汉民族,以促进对汉民族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民族,是历史的产物,既是稳定的共同体,又是发展的,有量变,有质变,在华夏/汉民族形成发展中,表现得非常典型.拙作《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曾说到“在我国已实现华夏大认同,华夏已形成了稳定的民族共同体”.有的专家勉励说,诸夏大认同是华夏民族形成的重要标志,为了使此说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必须对战国时期诸夏大认同作进一步论证.这种启发,鼓励我再作此文,以申鄙见.  相似文献   

7.
明王朝的建立重新确立了以汉民族为中心的统治格局 ,在大汉族主义民族观的支配下 ,洪武、永乐时期对退入漠北的蒙古族北元势力进行了军事打击的政策 ,“土木之变”则标志着这种战争政策的失败。明代后期在明蒙边境开设马市 ,允许少数民族进行贡赐贸易 ,是以经济形式发展民族关系 ;对蒙古族统治者进行分封 ,施行怀柔与笼络的政治手段则是军事政策失败的必然结果 ,也是对传统的民族羁縻、怀柔政策的继承。其总的目的仍然体现出防御、限制的政策倾向。这种政策倾向的直接结果就是削弱了历史上形成的蒙古族和汉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8.
战争,自有阶级和私有财产以来即已开始,它是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以及对立的政治集团之间矛盾斗争的最高形式,古今中外莫不如是。在历史上,任何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都会发生民族间的战争,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民族战争在民族关系中虽不占主导地位,但它也确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所以研究对立双方的战略和策略,以及与其有关联的事件,对解决某些历史疑案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伯希和(Paul Pelliot)和斯坦因(Aurel Stein)劫掠的我国大批珍贵敦煌遗书中,除了汉文的以外,以藏文的文献为数最多。这些藏文写卷和文书现在主要存于法国的巴黎和英国的伦敦。在这些大量的敦煌藏文文献中,有一篇记述项讬和孔丘对话的故事。这篇文献对于了解历史上汉藏两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和文化交往,对于进一步认识历史上藏汉两族劳动人民的反孔斗争,都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北朝民族的融合过程是错综复杂且充满曲折的.从道武帝秣马厉兵、争衡中国开始,到隋朝饮马长江、南北一统的二百余年中,各民族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融合的过程从未停止.当胡汉民族矛盾尖锐时,其政权会迅速衰败,胡汉民族平稳融合时,其政权则会趋于兴盛.北朝各政权的的兴衰存亡,就充分证明了民族和则兴、分则败的历史事实.而当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血统上形成了胡汉一体的局面之时,也就是隋唐的大一统盛世再临之时.  相似文献   

11.
论雁北在民族融合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民族由众多少数民族经漫长的历史融合而成,雁北正是民族融合的一个摇篮,这个摇篮的形成有空间的因素、时间的因素和人为的因素。空间即它的独特地理环境;时间即有史以来这里始终是民族矛盾激化和融释的中心,也就是一直处于斗争和转化的过程中;人为即在调和民族关系或加速民族文明的努力中,各族人民真正发挥了历史主人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在当前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在阶级社会里,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剥削和压迫的关系;有的认为,历史上虽然存在有民族压迫和民族战争,各民族的统治阶级经常制造矛盾和民族隔阂,但从总的方面看,各民族的友好往来与相互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这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联系的不断密切和相互影响。我们支持后一种观点,不能简单地用阶级关系代替民族关系,过份强调民族矛盾和斗争的一面。现仅就明清时期畲汉两族人民关系的具体事实说明这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成语是一个民族对生活、对人生不断探索与长期思考后积淀下来的结晶。研究成语,能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民族在特定生存环境下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汉民族崇拜龙,英民族崇拜雄狮;汉民族喜欢高谈阔论,英民族以寡言少语为佳;汉民族看重牛,英民族宠爱犬;汉民族惯于慢条斯理,英民族则讲究效率。所有这些不同的民族性格都有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并通过各自的成语充分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4.
对1891年的热河金丹道起义,早期学界研究认为,是长江领域的反洋教斗争在辽西地区推向高潮的一次斗争,是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但是在笔者们梳理史料过程中,发现事实非如前所说,而实为蒙、汉民族间的一次血腥仇杀。蒙、汉民族为此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怎样看待民族冲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一) 在中国的历史上,由于存在着统治民族和被统治民族,存在着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所以民族间发生战争是经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我们应该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研究,对每次战争都要弄清楚“这个战争具有什么样的阶级性,它是由什么引起的,它是由哪些阶级进行的,它是由什么样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经济  相似文献   

16.
陕北人是西北汉族主要族群之一,分布在陕北25个县(市),人口约有474万。陕北人以陕北晋语方言为基本特征。陕北黄土高原,是个盆地型高原。它东临黄河,西依子午岭,北靠古长城,南接黄龙山。在远古时代,这里林丰草茂,野兽成群,华夏先民就繁衍生息于兹,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即葬于黄陵县桥山之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陕北是汉民族的边题重地,是汉民族与西北兄弟民族融合的旋涡地带。自秦以来,陕北一直以军事要地闻名于世。陕北从上古时代起,一直是民族杂居之地。在中华上下五千年有记可载的历史上,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有相当一部…  相似文献   

17.
试论苗族经济发展及其受汉民族的影响王慧琴苗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历史上早就与汉民族交往并结下了亲密的关系,苗族的经济和文化无处不受汉民族的影响。同时,苗族的经济和文化对汉民族同样产生渗透与影响。本文仅就解放前苗族经济发展及其受汉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而自古就存在着民族间的交往和民族矛盾与斗争,其中包括民族间的战争。换句话说,即存在着民族问题。列宁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此外,如果谈到某一国家(例如,谈到这个国家的民族纲领),那就要估计到在同一历史时代这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各国的具体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英汉两种语言在隐喻用词方面的异同,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通过大量实例对英汉隐喻用词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英、汉民族由于认知及其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的种种共性,在隐喻表达上有许多重合。然而,由于英、汉民族在生活经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又使两个民族在隐喻表达方式上存在并行和空缺现象。探讨英汉民族隐喻表达的异同以及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对了解不同民族的思维习惯、语言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和翻译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船山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者,其社会历史观亦有不少进步的合理的因素。但是,由于他所处的特定时代及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其民族观却表现为严重的大汉族主义的种族偏见。本文仅就王船山的《读通鉴论》,对其民族观进行初步剖析。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是汉民族同其他少数民族经过长期政治(包括战争)、经济、文化的交往而逐渐形成的。各个民族不论大小,对这个大家庭的形成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由于地理和历史条件的不同,他们的人口有多有少,社会发展有快有慢,汉族才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主体。我国历史上有过几次民族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