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河文化论纲《运河文化研究》课题组一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它沟通了我国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流经了北京、天津和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全长一千八百公里,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塑造过程,为我国东部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  相似文献   

2.
""文化名城"是杭州城市的定位,是杭州城市发展的方向,也是杭州旅游的导向。设想以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为主干道,贯通拓宽杭城内外所有运河和水道,连接西湖、钱塘江、西溪湿地,可使杭州形成"水景游"水网体系。像意大利威尼斯那样,旅游者可以坐船穿过"大街"(运河、钱塘江),"小巷"(城内外各水道),观光西湖风景、钱塘江景观、西溪湿地风貌,使杭州真正成为东方"威尼斯",也将会更加凸显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流淌千年,从杭州到北京,南来北往的船队在这条水路运输线上航行,既承运着南北方的粮食和货物,也搭载了南北方的文化和人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京杭大运河不仅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南北运输大通道,更加成为连接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文之脉.如今,大运河有了更多、更新的变化和意义,但我们不能忘记,京杭大运河在数千年的流淌中形成了特有的历史品格,它是一条完整的河,是一条历史的河,更是一条文化的河.这种独特的历史品格也赋予其文学书写以不同的视角和鲜明的特色.在文学与文化的互动中,运河文化的历史品格及其文学书写交相辉映、互为建构,拥有了更为广阔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4.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是大运河最重要的河段之一。杭州段运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是江南水文化遗产的长廊,拥有极为丰富的水文化遗产。运河水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类:物质形态水文化遗产、制度形态水文化遗产和精神形态水文化遗产。对其保护和开发,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起一套成系统、体系化的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档案资料;二是依托中国大运河的申遗工程,推进杭州段运河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三是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山东运河经济带开发的前景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京杭运河素有“人类历史的奇迹”之赞誉,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她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约1800公里。她沟通了东西流向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5大江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6个省市。其中纵贯山东境内有枣庄、济宁、聊城、德州等市地,长约560余公里。 从经济角度来看,运河文化是一种工商业文化。隋唐以后,特别是元代以来,由于我国经济中心的南移,  相似文献   

6.
运河文脉以大运河文化为核心,具有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是北京历史文脉、城市空间文脉的组成部分.运河古桥与大运河相生相伴,是运河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见证者与记录者.与大运河古桥相关的传说故事,在运河文化时空中生成与流传,它见证了漕运的历史变迁、记录了城市的建设发展、讲述了民众的文化生活,承载着丰富而鲜活的运河文化记忆,是运河文脉的重要载体.运河文脉的传承是运河历史文脉、北京城市文脉的传承,是中华传统文化根脉的守护,也是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接续,亦是文化建构下的空间生产.运河古桥传说在运河文脉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以记忆性叙事融合运河文化包含的多元内容,构建运河文化遗产存在的时空整体,是古都城市风貌恢复与保持的文化资源,也是凝聚民众价值共识的文化纽带,这是运河古桥传说及其传承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京杭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战国,历隋、元二朝而全线贯成。北起北京,南迄杭州,全长1794公里,历时之久、里程之长,均居世界运河之首。两千五百年来,大运河几历兴衰。漕运之便,不少城市因之而兴,积淀了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人将大运河誉为"大地史诗",它与万里长城交相辉映,在中华大  相似文献   

8.
大运河常州段有2 5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促进了常州城市经济文化的繁荣,也滋养了常州独特的区域文化。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相较于周边城市,还存在着品牌优势不明显、特色不突出、开发导向单一等问题,文章提出应发挥创意常州的城市优势,不断赋予运河文化时代内涵,走一条"科技+""创意+""文艺+"新运河文化挖掘阐释之路。  相似文献   

9.
日前,随着历时8年的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作为参与申遗重要节点城市之一的淮北市,很自然就成为安徽省为数不多的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那么,在大运河的“后申遗时代”,在保护好大运河遗产的前提下,怎样打运河牌、做“世遗”文章,开发好、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尤其是加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就成为当下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利用文献计量统计法,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从文献发布年度趋势、期刊来源、期刊学科分布研究层次、核心作者、关键词词频分布等角度梳理了我国运河文化研究的基本情况.结果表明:我国运河文化研究跨学科属性明显;研究成果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核心作者"集群"效应弱、贡献度较低;研究主要集中于运河文化建设、京杭大运河沿线、运河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流行一种说法,“大运河”之名源于1958年淮阴生产的“大运河”牌香烟。这是没有根据的,大运河名称由来已久,多指元代以来形成的京杭大运河。最早称呼“大运河”的是欧美人,几百年来西方人用伟大、雄伟壮丽称呼长城和大运河。我国多称“运河”,晚清民国也开始称呼“大运河”,同时继续称“运河”,也偶尔称“中国大运河”。2013年,国家文物局将“中国大运河”作为遗产名称写入申遗文本,赋予其新的含义。万里长城或长城是中国古代文献的名称,西方话语强调了伟大防御功能,翻译则入乡随俗,沿用了中国传统的名称,体现其线形长度特征。运河是中国古代文献通称,受西方影响,近代以后“大运河”名称渐为中国学术界和社会接受并采用,现在已经成为最常用的名称。直译“大运河”凸显了大运河的博大精深:国家工程、庞大的水运体系和举世无双的体量。  相似文献   

12.
江苏是著名的舟楫之乡。侵江横贯东西,京杭大运河纵穿南北,河网密布,舟船如织。特别是大运河,千里浩荡,气势蔚为壮观,河上的绮丽风光和两岸的自然、人文景观相映成趣。京杭大运河全长1782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人曾把大运河和万里长城联系起来,说:万里长城是凝重的一撇,大运河是潇洒的一捺,共同用中华民族的血肉在世界的东方铸成了一个不朽的“人”宇。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万*长城已经成为凝固的形象,而大运河依然是一条水上大动豚,作为曾经沟通中国南北的金水道,焕发著勃勃生机。大运河是…  相似文献   

13.
千百年来,在长江下游南岸、苏南运河西侧,孕育、兴起了一座历史悠久而清新秀丽的江南名城——镇江。 镇江地处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长江三角洲,区位独特,交通便捷,自古得舟楫之便,享鱼米之丰,素为“九省通衢”、著名商埠。 镇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吴文化发祥地之一,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文明,人文底蕴深邃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有焦山碑林、摩崖石刻、南朝陵墓石刻和抗英炮台等全国、省级重点文保单位19处,西津渡古街和张云鹏故居获2001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  相似文献   

14.
运河遗产作为一种“纪念之地”和特殊的遗产形态,其文化价值被公众广泛认知并持续传承下去,需要有效的阐释系统.叙事性阐释为运河遗产文化价值的阐释开辟了新的路径.它既可以提升运河遗产的可读性及运河遗产与现代城市生活的关联,也有助于激发公众的记忆、想象和兴趣,增进公众对运河遗产的认知度和珍爱之情.叙事性阐释的基本策略体现在四个方面:运用“主题化阐释”手段构建运河遗产阐释体系;挖掘和发挥与运河遗产相关的文学作品(含纪实性的口述史、回忆录)等叙事性阐释资源的作用;定期举办相关的节庆仪式、艺术节、民俗庙会等特色文化活动;有叙事元素的场景设计、公共艺术的成功介入.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长城学会、首都博物馆和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大学中文系等单位联合举办的 ,“万里长城历史文化研讨会”于 2 0 0 1年 1 1月 2 8~ 2 9日在香港历史博物馆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的专家学者 9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莅临会议并做了《立  相似文献   

16.
《梼杌闲评》对运河文化有较为集中的体现。作者以侯一娘、魏忠贤的行迹将临清、北京和扬州等大运河城市串联起来,以展现运河城市的经济、文化和民俗信仰等社会风貌。同时,大运河文化也影响了小说的文本结构和性质,融合时事小说与才子佳人小说的元素,显示出后期魏忠贤题材小说的新变。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各个城镇连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南北交融的经济带、文化带,运河沿线至今保留有大量的历史遗存与文化遗产。城镇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域经济的发展水平。随着运河沿线大中城市的迅速发展,小城镇也日益繁荣,并呈现出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山东省阳谷县境内的七级镇以粮食码头著称。七级码头的考古发掘,揭开了它的历史真相。保护文化遗产,促进古镇的开发,对于推动运河沿线城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运河文化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运河文化自隋唐以后形成,明清时期进入空前兴盛的阶段.运河河道及其独特的工程设施、城镇网络、河政管理机制、社会结构与产业结构、商业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及运河区域人们的心理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趋同,是中国运河区域文化的基本表现形态.开放性与凝聚性的统一,流动性与稳定性的统一,多样性与一体性的统一.是中国运河文化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9.
京杭运河文化是以漕运目标下形成的不同文化区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社会理念、生产方式、文化艺术、风俗民情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融合而形成的跨流域、跨文化圈而形成的文化综合体。京杭运河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京杭运河文化是水文化、是漕运基础上形成的商业文化、是景观文化和生态文化。京杭运河对中国文化发展的作用表现为:京杭运河是文化廊道,改变了中国文化格局、促进了各文化圈的交融和中外文化的交流。研究分析京杭运河文化对区域社会经济建设的作用与意义是:加强运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推动运河文化产业化开发、珍惜自然资源、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宝应是苏北地区著名的水乡古镇,有着2200多年的建县史。京杭人运河从宝应城西穿过,宝应成为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镶嵌在运河畔的一颗明珠,引来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地处苏北平原的宝应,虽无名山,但有湖荡湿地,生态环境极佳,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认为宝应是“苏北地区最具特色的水系生态城市”。嘉靖年间,宝应加筑城墙,建了五座城门,形成了今天古城的主体格局。古城约2平方公里,城内的老街从北至南,两侧为商铺,明清时代繁华一时,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城内外有古街巷三十一多条,其中分布着众多的名人故居和大家住宅。深藏在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