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国黑人作家托妮·莫里森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在她的小说中刻画出一系列黑人女性形象——从饱受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的女性形象到传承本土文化、具有群体保护意识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皆有血有肉特征鲜明,再现了黑人女性的生活,展现了乐观向上的精神,这正是莫里森作品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孩子》深刻反映了当代美国黑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展示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恢复了黑人语言原有的力量;作品结构巧妙,借鉴了戏剧特点,并具有循环性和开放性;作品中的人物超越了以往的模式,性格丰富多彩、关系错综复杂。莫里森从种族、性别、阶级、人性融为一体的角度对黑人民族的现状和前途进行了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3.
4.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孩子>深刻反映了当代美国黑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展示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恢复了黑人语言原有的力量;作品结构巧妙,借鉴了戏剧特点,并具有循环性和开放性;作品中的人物超越了以往的模式,性格丰富多彩、关系错综复杂.莫里森从种族、性别、阶级、人性融为一体的角度对黑人民族的现状和前途进行了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5.
托妮·莫里森在小说《柏油孩子》中,通过迁徙叙事展开她对家的期望。她曾经声称"种族和家是她作品首要关注的主题",通过一个个运动的迁徙意象,莫里森勾勒出黑人在现代社会里家的失落与寻找的艰辛。  相似文献   

6.
托妮·英里森是一名具有强烈民族感的黑人民族文化女权主义者,其小说深刻探索了黑人妇女的特殊境遇及觉醒解放问题.其作品<秀拉>试图通过黑人女性秀拉的一系列反传统反道德的行为描述,来展示美国黑人女性新形象以及向传统男权神话挑战的女权主义思想,从而建构了黑人女性独特的文化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7.
以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秀拉》和《所罗门之歌》为文本,运用成长小说相关理论,通过分析这三部作品中女主人公认识自我,寻找和建构个人身份的历程,解读了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成长,并进一步分析了莫里森对美国黑人女性成长所作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作为第一位获得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里森在<天堂>里展现了其一贯的关注妇女主题.  相似文献   

9.
对抗记忆:评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小说《家》中呈现了关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记忆,这段记忆是不同于美国“官方记忆”的“对抗记忆”.在官方的记忆中,人们生活在自己的家园里,生活安定、富足,然而莫里森提供的“对抗记忆”却显示,对于非裔美国人而言,无论是关于“家”的记忆,还是个体成长的记忆,都充满了创伤.他们被排斥在“美国梦”之外,身处无“家”可归的绝望中,他们甚至无法支配自己的身体,不得不接受身体被利用和被践踏的残酷现实.不过莫里森提供的“对抗记忆”并非只是灰暗的,非裔美国人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乐观地生存让人看到这段记忆中的亮色.对于莫里森,在记忆领域展开争夺战至关重要,这关系到非裔美国人在美国历史中是否被遗忘或者记住.  相似文献   

10.
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坛一颗璀璨的巨星,她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宠儿》是其代表作品。小说中的人物塞丝和宠儿是学术界评论的焦点,但塞丝的小女儿丹芙却很少有人进行剖析。在大量搜集资料以及认真研读小说文本的基础上,系统地对丹芙进行了解析。丹芙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成熟,她从对家人的依赖到勇挑重任,从与黑人社区的隔绝到融合,从对奴隶制度以及非洲裔家族的无知到了解,作为未来一代的代表,丹芙不仅是家庭的希望,也非洲裔种族的光明和希望。  相似文献   

11.
美国当代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作为美国历史上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黑人女性得主,以其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小说作品而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她已出版的九部长篇小说始终以探索黑人历史,弘扬黑人文化为主题,表现了她对黑人命运的深切关怀。通过分析莫里森的长篇小说,探讨莫里森小说中复杂的文化语境,力图挖掘出莫里森苦心建构的黑人文化之路,展示出莫里森对黑人民族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从女权主义视角研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通过分析莫里森笔下黑人女性人物和白人女性人物之间的关系揭示莫里森的女权主义观.从最初在小说《最蓝的眼睛》和《柏油娃》里刻画黑人女性和白人女性之间的疏离,到《宠儿》中呈现黑人女性和白人女性之间的互助,直至最后在《天堂》里书写黑人女性和白人女性的姐妹情谊,莫里森经历了对女权主义的质疑到期待,表现出一种开放和建构中的女权主义观,这也是她对女权运动发展的期待.  相似文献   

13.
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以流溢着诗意的语言和独‘特的叙述方式为读者建构了一个在异质文化侵蚀下怪诞、变形、灰色的黑人世界,阐释了双重文化冲突下黑人灵魂的涌动--或沉沦或错位或窒息或探寻,有着深刻的审美意义.本文试图以这个光怪陆离的黑人世界为观照点来探讨莫里森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佩科拉悲剧探源--评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所反映的种族歧视问题,阐明白人的主流文化是如何压抑、摧残黑人女孩的,揭示小说作者向自己同胞传达的信息对压迫要反抗、要斗争.  相似文献   

15.
在《所罗门之歌》中,人性的异化是导致人类痛苦深渊的又一种毁灭性力量。小说中人物的本性被自身、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因素等诸多成分所压抑,而由此引起了自身人格的分裂,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隔膜,社会关系的分崩离析。小说展现了现代黑人社会中传统与道德丧失后的病态与失落,从人性异化的角度揭露了压抑人性的罪恶。  相似文献   

16.
《爵士乐》是托妮·莫里森的"历史三部曲"之一,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美国大都会的悲剧故事。爵士乐是黑人音乐中的"宠儿",吹响了美国新时代的序曲,它将黑人音乐中的浪漫、自由、愤怒、诱惑、死亡等元素发挥得淋漓尽致,诱使大都会上演一幕幕新潮、刺激、奢靡、性乱、杀戮的场景。此时,理性已让位于具有酒神精神的非理性,悲剧从音乐中诞生。从西方悲剧美学理论的视角,探讨《爵士乐》中体现的莫里森独特的黑人悲剧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