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课程生态观从生态学角度研究课程问题,为我们思考和解决课程问题提供了新视野。它充分考虑了人与课程的关系。课程观的转变要求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的角色,教师不只是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教材的控制者、成绩的评判者,学生也不只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通过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和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存在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学校体育课程过于形式化、学生的体质呈现逐年大幅度下滑趋势等一些问题。研究了新时代背景下实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系,提出因地制宜注重体育课程的实效性、师生互动协同发展、政策支持健全评估、搭建网络信息平台等建议,希望为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中的情感目标理论为研究基点,以当今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所产生出来的种种情感新观为背景案例,试图在人类情感形成的规律中探索提升德育有效性的办法,并以此指导德育工作者如何根据学生的情感发展变化进行适时、适量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以期构建出契合学生情感发展的德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运用应对方式问卷对 4 0 0名高师学生进行调查 ,分析了高师学生应对方式的现状特点及其成因。发现高师学生已基本形成较成熟的应对方式 ,但缺乏寻求社会支持和帮助的意识和习惯 ,消极应对方式使用的比率还较高。因此 ,提出了对高师生进行应对方式指导的几点建议 ,以提高高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高校谈心教育的效果依赖于完整的谈心教育保障机制.行之有效的谈心教育保障机制既能增强教师与学生进行谈心的积极性,也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支持和配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日本农村妇女在融入家庭和社会的过程中,主要依托亲缘和地缘关系,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个人关系网络,为日常生活提供了各种非正式支持。农村妇女关系网络的构建决定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在不同的交际空间中有所不同。它们相互叠加,综合作用,勾勒出多种关系网络模式,赋予妇女个人关系网络不同的内涵和特质。关系网络研究为我国农村妇女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我国应从理论层面加强农村妇女个人关系网络的研究,理清其存在形式和特质,以理论为指导,从现实层面推动农村妇女个人关系网络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正成为师生互动交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交往的过程中一种同质的态度体验,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激励、创新与整合功能.本文认真分析了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情境中师生情感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基本对策和要求.  相似文献   

8.
师生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认为主体间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本质属性,主体是指具有社会性的、从事着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所表现出来的以"我"为中心的能动性、占有性,主体间性是不同于主体性的、在教学中以师生共同面对的客观事物和认识对象为依托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的规定性。交往是师生主体间关系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主体间关系的核心,师生间建立主体间关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单个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只有主体间性才能还给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历经了三种变化,相应地,公民生态道德养成也经历了三个彼此勾连的逻辑阶段:自启蒙运动之后,人类对自身"主体性"的过分追捧使得"人为中心"理念成为诠释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导理念,国家与公民围绕这一理念形成了不同的道德规范条例以及具体执行模式;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重以及越治越乱的现实情状,人类开始重估自身价值,一些学者通过确立"他者"在交往过程中的优先性而赋予了自然以核心地位,由此,国家与公民形成了与此理念相应的"生态乌托邦"式的道德规范条例以及具体执行模式;而在以"主体间性"为特征的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理论阶段,公民生态道德养成则需要通过教育、训练和反省等方式来增强,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都知道高中数学的理论性、抽象性强,就需要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要多思考,多研究。数学是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于高一同学来说尤为重要。高中数学教师在研究教学的同时,还要探究指导高一同学学好数学的方法。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还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学能力,并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且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从而达到学好  相似文献   

11.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院级本科教务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形势下,要优化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师,关心学生,与师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笔者结合工作实践,阐述了以人为本在教务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如尊重师生,吸引他们参与教务管理;为教师提供优质服务,使其将更多精力用于教学科研;对学生多加指导和提醒,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以安徽省839 名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调查幼儿园教师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和情绪劳动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幼儿教师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深层扮演、自然表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社会支持与表层扮演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 系;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深层扮演、自然表达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在社会支持与表层扮演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主要建 议:提高支持性发展条件,关注男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激发公办幼儿园教师活力;加强教师心理建构,以生命关 怀挖掘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辽宁省部分高校的684名师范生(其中70.5%源自辽西北地区)调查后发现,独生子女、城市学生、低年级学生、学院类学校学生的自尊水平较高;月支出、家庭月收入越高,母亲学历越高,学生的自尊水平越高;朋友数越多、越关注同学关系、越常主动参加团体活动的学生,其自尊水平也越高。另外,研究发现,自尊水平与社会支持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学生应对态度和生活事件对其影响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建构主义、团队教学、合作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刚体力学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点,探索"Seminar(讨论课)"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具体介绍了师生同堂上课,生生互动,师生互助的多元化讨论课教学模式。指出Seminar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经研究发现,多媒体教学环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一学习特点,结合形成性评价的优势,提出一套由电子学习袋、师生面谈以及反思周记构成的形成性评价体系,该体系的有效实施将可以帮助学生掌控学习过程,反思学习绩效,探寻自我提高的途径,逐步成长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相似文献   

16.
宗教旅游场域中的主要行动者,如旅游者、经营者、宗教团体、政府机构、当地居民,从各自占据的位置和附着其上的资本出发,进行博弈、合作、竞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神、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宗教、宗教与社会等错综复杂的多种交互关系,并连同行动者及其行动策略本身,作为整体镶嵌在以人神互构为根本过程、圣俗交织为主要特色的社会空间中,呈现出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关系梯级以及我者、你者、他者的身份关系梯级。  相似文献   

17.
如何提高自然课堂教学效率,方法主要有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解决一个“导”字;改革教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科特点,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建立师生信息双向反馈制;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提高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18.
唐蕃在洱海地区的争夺与越析诏的兴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析诏诏主及主要居住者为磨些人(今纳西族的先民)。磨些部落7世纪中期进入今云南宾川一带,652年后建立越析诏。建诏之后的一段时间中,越析诏能处理好与唐蕃两大力量的关系,在唐蕃争夺洱海地区的复杂多变形势下生存发展。之后,随着吐蕃势力在洱海地区的深入,越析诏与唐王朝关系出现变化,与吐蕃关系则较为密切。失去唐王朝的信任与支持后,越析诏被善于利用唐蕃矛盾并得到唐王朝支持的南诏于8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吞并。  相似文献   

19.
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我国师生平等交流的“绊脚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交流的媒介。课堂上教师话语的膨胀及学生话语的失落,形成了教师的课堂话语霸权,导致师生间交流的障碍。这是教师与学生间权势关系(不平等关系)在课堂上的一种反映。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也有一些现实因素的作用。教师课堂话语霸权对学生学习能力、交际能力、个性发展及师生关系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要想降低这些负面影响,实现师生间平等对话、情感交流,就要消除教师话语霸权,还学生话语权,实现师生话语权的共享。  相似文献   

20.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通过观察实验,不仅能指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获取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还能通过指导学生参与获取的过程,学习掌握研究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因此,在自然实验课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着力点精心设计,努力为学生提供直观、有效的实验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对认识事物的规律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