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4 毫秒
1.
人与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与哲学或哲学与人之间有着异乎寻常的密切关系,人和哲学都同世界所经历过的一切存在相关,而又超越一切既存和现存。人是一种类存在,而哲学是一种具有类性质的理论,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人去了解哲学,也必须通过哲学去把握人,这样才能既了解哲学的真正本质,又把握人的真正本性。人既是自然的存在物,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更是一种超越自然,突破了自然限定的实践性存在物,人的本性具有双重性。因此,不能用形式逻辑的方式.通过概括和抽取不同个体的共同性来把握人的本质。而应当从人以自己的活动所造成的世界的自我分裂和统一的过程来把握人与其他一切存在的本质差别。哲学正是人和世界的这一生成过程的理论写照。人经过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两个发展阶段,正在向以类为本位的存在生成,哲学也同样在经历了对群体和个体的强调两个发展阶段之后,开始走向以主体间性为核心的类哲学。  相似文献   

2.
哲学的任务在于帮助人们选择一种"审慎的生活",过程哲学强调自然世界的时间性和人类社会的共同体,其优越性在于能够促进传统与现代的沟通.现代社会的暴力、冲突、衰退、贫困等都是缺少真正沟通的结果,过程哲学恰恰可以用来建设一种"创造性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印度古代哲学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世界关系的问题是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哲学史上所讨论的基本问题。对它的考察应是我们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印度哲学中这方面的内容很多。较完整的叙述自然需要较大的篇幅。本文只能简要地叙述和分析古代印度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念。这里所谓“基本观念”指该国哲学在这方面的主要或影响较大的理论。一、早期宗教哲学文献中的基本观念现存印度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是吠陀 (Veda) ,而较早大量叙述印度哲学思想的典籍是奥义书 1。在吠陀和奥义书中 ,都记述了古代印度哲人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在吠陀中 ,叙述这方面内容较典型的赞歌是…  相似文献   

4.
历史观是人们从时间角度观察世界而概括世界运动本质和规律形成的对世界历史过程的总体观念,也是人们从纵向观察世界历史活动过程的思维方式。历史观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为人类史观,广义为人类史观和自然史观的总和;历史观还有唯心史观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之分,前者把历史意识化,后者旨在还原历史真相,有马克思的狭义唯物史观与广义的大唯物史观之别,关注狭义唯物史观可知人世生存之道,关注广义的大唯物史观有利于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世界观有旧哲学世界观与马克思新哲学新世界观之分,旧哲学世界观是抽象世界观,旨在解释世界;马克思新哲学新世界观是现实的人实践活动的人物一体化的现实世界观,旨在改变世界。世界观还有普遍世界观、特殊世界观、个别世界观之别,普遍寓于特殊和个别之中,特殊和个别又不能脱离普遍而存在。世界观和历史观二者都是人们对同一个对象世界的观察、思考、概括、抽象,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和"唯物史观"的本质也是同一的,都是为了认识、把握和改变世界,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康德主义对文化哲学范式的生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把道德的彼岸神性基础置换为此岸的自然人性基础,建构了新的价值哲学;使哲学研究摆脱了自然科学化的倾向,确立了人文科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的独立性;强调随机性、偶然性和特殊性才是研究人及人类历史的焦点;使哲学研究的主题向生活世界回归。  相似文献   

6.
哲学具有自身的发展速率和时间进程。同科学的变革相比,哲学的变革往往比较缓慢,较少戏剧色彩,也较难发现,因为从古希腊迄今,同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相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始终有着永恒的现实意义,这掩盖了哲学领域里的变化。但是,哲学的变革是客观存在。世界哲学大会提供了验证这种变革的好机会,它对研究工作进行总结,不同哲学流派的代表们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消除交流道路上的人为障碍,建立富有成果的对话伙伴关系的适宜气氛。1988年  相似文献   

7.
论自然的历史观与历史的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哲学是以人类行动为题域的哲学,在其进展中,从以政治、伦理为主题到以道德、历史为主题,再到以存在为主题,实践哲学逐步把自身作为一种历史哲学的意蕴开展出来;与此同时,它也把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所是与生命所是的关系明确下来。实践哲学的开展本质上是围绕这一基本问题而进行的,与此交织的是自然的历史观与历史的历史观,前者属于无人身的存在论,后者则属于无自然的人类学。它们共同构成了实践哲学基本问题的问题性。从这样一种视角来把握西方实践哲学,可以看到,实践哲学将以一种更高的形式走出人类学,回归存在论。  相似文献   

8.
论点摘编     
文化哲学理解范式的理论前提
  陈树林在《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撰文指出,作为一种哲学理解范式,文化哲学显然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独特的学术价值。所以有必要厘清文化哲学理解范式的几个理论前提,才能避免对文化哲学的误读误用乃至泛化。第一,文化哲学理解范式合法性争论原因。首先,文化哲学概念的提出者们所属的新康德主义流派缺乏合法性。这个流派的基本哲学立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特征是十分明显的。它拒绝对文化世界的认识给出“绝对真理”,这显然与传统的具有合法性的苏联教科书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了冲突和对立。其次,文化哲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缺乏合法性。由于文化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界定起来十分困难,因此,作为部门哲学的文化哲学的理论边界就变得十分模糊。文化哲学作为一种不同于思辨哲学、形而上学的哲学理解范式,存在的价值正是对传统哲学的超越。第二,哲学面对的是自然物理世界,还是文化精神世界。综合胡塞尔、康德等哲学家的论点,指出哲学面对的对象是与人的生存活动息息相关、由人改变过和创造的世界,而不是纯粹的物理自然界。并强调哲学应该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文化世界,并且以解决生活世界中的问题为旨趣。哲学家们自觉地认识到,应该在生活世界、文化世界中建构哲学,而不是把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在文化世界中进行简单应用。第三,哲学是大写的理论哲学,还是小写的实践哲学。哲学必须接受经验科学的易错论式自我理解和程序合理性,哲学不能拥有特殊的真理观,以及独有的方法和对象领域。只有这样哲学才能在内部分工中发挥其最大效力,才能坚持其普遍性的问题和合理重建的操作方法。第四,哲学的旨趣是获取规律,还是一种理性反思批判。文化哲学承认人类社会存在某些共同性、共通性、普遍性、一致性等特征,但是更加注重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差异性、特殊性。文化哲学并不排斥理性及其在把握生活世界中的作用,但是,对理性的理解更为丰富多样。哈贝马斯在总结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思维特点时指出,神话中的整体思想、万物归一思想等都是同一性思想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自然观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这两位作家都具有自然崇拜思想,把大自然看作神灵的显现和象征。他们受东方"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在各自营造的文学世界里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不过沈从文强调人对自然的所属性,川端则突出了人作为自然审美主体的特性,两者自然观的形成有其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0.
文章集中讨论了量子物理学在理论公设、可观测量、客体生成、自然图景、哲学背景等方面与经典物理学的根本差异。量子物理学改变了传统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使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的重心发生了改变,即由对世界本体的认识转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文章认为,量子物理学研究的微观世界已是人化自然,微观认识对象是由微观世界和测量仪器对它的变革作用复合而成。量子物理学并不否定客观性  相似文献   

11.
丁立群 《求是学刊》2005,32(5):9-12
过程哲学和文化哲学具有不同的理论基础,来自不同的学术传统,但二者在很多问题上持相同或相近的观点.尤其是在生态伦理问题上,过程哲学从机体主义出发,文化哲学从人类中心论出发,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同时,过程哲学与文化哲学也存在一些理论分歧,尤其是在自然是否具有主体性这一问题上.过程哲学认为自然是具有主体性的,这种主体性是生态伦理的必要前提;文化哲学则认为人类是唯一具有主体性地位的存在,人类中心论同样可以成为生态伦理的理论基础.二者在理论上的分歧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二者都强调采取行动解决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2.
留哈切夫院士曾写道:“园林艺术取决于它所处时代的哲学,又反过来给予哲学、美学、诗歌、绘画和教育以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园艺师甚至高于自然的创造者。神创造了世界,但人美化了它。遵循它的规律并使它更加美好。”他同时要求人帮助自然来展现自己。  相似文献   

13.
《求是学刊》2019,(4):1-9
人的本质问题是一个开放的哲学话题。西方传统哲学中大概可以概括出两种理解人的本质的维度:实体维度,即从某种超越现实的纯物质或纯精神的实体出发看人的本质;感性直观维度,即从人的感性存在或自然属性出发看人的本质。这两种维度都企图在人的生活世界之外寻找人之为人的根据,都预设了某种外在于人的生活世界的实体或属性作为人的本质的根据,并把人的现实生活理解为实现人的这种本质的过程,这是对人的本质的外在说明。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置于实践之中,根据实践中感性的人的生活世界的内在矛盾运动展开来说明人的本质;他所理解的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历史地生成的承载着复杂而具体的社会关系的现实的个人的本质,这是对人的本质的内在说明。  相似文献   

14.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自然又包括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所以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当下,自然辩证研究应注重与人有密切关系的人工自然发展规律的研究,否则,对于自然界的研究是不全面的。本文力图分析马克思人工自然辩证法思想,以此,加强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深化自然辩证法为国服务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中国近代哲学的人,都能领略到中国近代哲学中所蕴藏的回肠荡气的主体特征。主体性不仅是中国近代哲学启蒙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作为中国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正是主体性划定了中国近代哲学与古代哲学的理论分野。一、古代哲学扼杀、混灭了主体意识中国古代哲学是封建社会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这决定了它必然要扼杀和混灭主体意识,牺牲个人的权利和个性来维护至等无上的皇权及大一统的局面。1.本体论上推崇元气、天理、同心为宇宙本原,用整体吞噬和湮没了个体。在古代思想家看来,越是抽象、混饨的本体越具有包容性,它自身越没有规…  相似文献   

16.
王立志 《求是学刊》2013,40(5):33-38
摄入概念在怀特海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澄清这个概念是理解过程哲学的枢纽。怀特海重建形而上学的目的是为欧洲科学和文化的危机从传统内部寻求出路,他的这一目标是通过对从笛卡儿到休谟这一阶段哲学思想的再发现来实现的。怀特海通过创造性地解读培根、洛克、贝克莱的哲学著作以及雪莱和华兹华斯的自然诗,展示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完成了从自然机械论向自然机体论的转变。对摄入概念的历史性考察再现了这一思想历程。以"摄入"概念为突破口进入怀特海的思想世界是研究过程哲学的新进路。  相似文献   

17.
王若君 《浙江学刊》2003,(6):208-213
心身问题是西方哲学史的核心问题 ,过去的思考集中于认识论领域。给身体怎样的位置以理顺心—身—世界间关系成了哲学的一大难题。困境的造成主要来自于男性在生存观察、在哲学中对自身的物性、身体性的轻视 ,对自然、女性的预先偏见。西蒙娜·德·波伏瓦在《第二性》中勾勒出了在女性世界中折射出的身体概念以及包含女性认知的心—身—世界观 ,为后来者提供了从妇女研究反观哲学的资源。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所注页码均见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本)中提出了关于“人化的自然”的思想,这不仅一直为美学研究者所重视,而且也开始为哲学研究者所重视。但是,现在有一种看法,比如赖金良同志在《哲学研究》1982年第1期发表的《试论认识对象的生成和发展》和《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发表的《“人化的自然”是认识的最终源泉》这两篇文章(以下简称赖文)中提出,认识对象只能是现实的感性世界,即“人化的自然”,而不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整个外部自然界,并且似乎认为这是马克思在《手稿》中的观点。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究竟什么叫“人化的自然”?翻开《手稿》,我们可以读到:“因为不仅是五官感  相似文献   

19.
哲学是一种具有独特理论规定与性质的思维方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因此哲学把握世界的方式就有异于其他把握世界的方式。然而哲学思考的方式又同其它的把握世界方式有着某种联系,其中之一就是哲学与科学(知识)的联系。这就必然引发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应当如何确定哲学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历史的思想进程考察,基于不同理论框架和采取不同的思考方法的哲学家都以特定的方式去解释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面对着同一的问题,却产生了诸多根本不同的解释。例如,康德与黑格尔的理论意图就在于把哲学“论造”…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5,(8):101-108
在事实与价值的哲学视域下,中外犯罪论体系都融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于一体;心理学的心理内容是自然意义的主观事实;刑法学的主观罪过都是由规范性心理事实和规范性价值判断构成的规范性概念;罪过构造中的规范心理事实,是立法者基于特定的价值立场萃取于自然意义的心理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