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但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今天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笔者认为,对这些民间传统戏曲赖以产生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探究能使其良好生存和发展的民间文化生态空间,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遗产,也是我们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势在必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2.
豫西南民间歌舞艺术是依托于豫西南地区的文化环境,在该地域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传统艺术形式,其存在和发展与地域民俗有着紧密的依存关系。表现在:地域民俗为豫西南民间歌舞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反过来,民间歌舞艺术也表现了当地的生产与生活民俗;豫西南民间歌舞艺术所具有的整体艺术风格、声乐与器乐的选取以及表演手法、表演形式的虚拟化、节奏化、程式化等审美特征,均体现出了强烈的地域特征。探求地域性民间歌舞艺术与地域民俗的依存关系,也是对传统民间歌舞艺术进行传承与保护的必要研究。  相似文献   

3.
“勃”是流行在青海互助等地的一种原始的民间宗教活动,是土族富有敬畏和崇拜意识的世俗节日,展示了土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承。以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姚马村的“勃”为例,对土族民间宗教的民俗功能进行探索和分析,进一步研究土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民俗博物馆是典藏地区民众历史文化记忆的专业场所,是非遗遗产化实践中的重要表现形式.美国公共民俗学有关非遗保护的文化实践,可为我国民俗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借鉴,让我们在实践中遵循民间立场,尽量避免行政力量与学界反客为主的现象.烟台民俗博物馆在保护妈祖信俗方面基本实现了广泛的民间参与,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传承,但在对非遗的整体保护上尚存不足,仍需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的新路径,给予非遗传承主体和社区民众更多的话语权,增强非遗的交流与共享.  相似文献   

5.
山西是戏曲文化的摇篮,戏曲文化之丰富,戏曲剧种之多,在全国首屈一指。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山西剧团数量在逐年减少。为了满足海内外戏曲爱好者的需求,保护山西戏曲文化的重要性日渐突显。本文通过对山西戏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研究,目的是传承山西戏曲文化,并将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渗透到旅游活动中去,进而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个主要部分如节日民俗、民间艺术、人生礼俗、民间知识等的产生与传承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民间信仰是我国相当大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之源和生存土壤,提出了要保护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正确地对待和处理民间信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俗文化,宋元戏曲大量地演述广大平民观众喜闻乐见的民俗事象。文章主要摭取其中的民间俗信、饮食等习俗略作考释,以观宋元戏曲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戏曲是一种文化复合体,承载民间原生文化形态,也有文化精英的政治和道德诉求,是集大传统和小传统为一身的艺术种类。戏曲研究涉及到戏曲创作和演出、传播和接受以及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民俗等多学科门类的知识,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才有可能对戏曲发展和流变有一个大致清晰而准确的认识。这就是戏曲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戏曲作为俗文学的重要文学样式,反映了不少作者所在地的地方特色,举凡当地的名胜古迹、方言俗语、民间俗信、节日时令、饮食习惯,剧作中均有所反映,这种浓郁的地域色彩不仅客观上是对地域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剧作者争取本地观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节日民俗与古代戏曲文化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劳动群众居住分散 ,且多数人无法通过阅读剧本去接触戏曲 ,然而 ,戏曲却在农村广为传播 ,这主要得力于节日。节日是连接戏曲消费和生产的重要纽带 ,是传播戏曲文化的重要媒介。节日为戏曲演出集结大批观众提供了条件 ,节日民俗环境又反过来制约着戏曲艺术生产 ,铸成戏曲独特的艺术面貌。  相似文献   

11.
“落担”、“插占”:“湖广填四川”的早期民俗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取作者田野调查所获得的四川“落担”、“插占”等若干近乎消失的民俗方言符号,描画再现“湖广填四川”的早期民俗记忆,加以现代意义上的审视和分析,从深层次内涵上把握其特有的思想文化根基、历史文化价值、民俗心理、民俗传承等特殊内容。  相似文献   

12.
阳戏是流传于湖北、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的一种民间小戏。近年来学术界对阳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从阳戏的名称及属性、源流、传承及艺术特征等方面对阳戏研究进行综述,并指出阳戏研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工尺谱刍议     
工尺谱是我国历史上主要的几种乐谱形式之一,因使用工、尺等汉字为符号记录音乐而得名。工尺谱历史悠久,在民间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被广泛使用。时至今日,许多民间艺人依然用工尺谱来演唱和记谱,它对我国民间音乐传承和音乐遗产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系统庞大,大部分"非遗"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传承是以方言为载体,主要集中在民间文学、民间戏剧、曲艺、民歌等方面。以辽西方言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15项,对这些项目的保护现状进行分析,通过现状揭示目前保护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一些有利于"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作为西北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民歌直接起源于民众原始形态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传播活动.悠久的历史、特殊的黄土地文化和歌咏者强烈的传情达意欲望,产生了西北民歌多层次、多效应的信息传播功能.探讨西北民歌产生的渊源、归纳其发展过程中生发出来的丰富的信息传播内容、分析其现代信息传播的生命活力,不但可以挖掘西北民俗文化的精髓,向人们展示特殊的西北文化形象,而且有助于西北民歌在大众传媒时代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汉中地区地处巴蜀与关中之交界,是南北文化的缓冲地带,多种文化和习俗的融合,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来自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之影响,使得汉中地区的民间信仰和巫鬼之风十分盛行,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化特色。在现在的汉中地区,依然保存了十分丰富的民间信仰和巫鬼遗风。汉中地区的民俗和信仰,对于宗教文化和民俗地理之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麦西莱甫是维吾尔族具有悠久历史的以歌舞和游戏为主的民俗文化活动。这一活动在音乐、舞蹈、民俗等方面的独特性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从民间诙谐文化的角度研究多郎麦西莱甫,不仅可以体察维吾尔族的民俗文化活动,更重要的是借以考察该民族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方式,考察其在该民族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形成及塑造民族性格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民俗文化学的意义上说,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是无处不在的。戏剧与北京的民俗文化表现为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是民俗活动需要戏剧的参与,戏剧融入到民俗文化中;另一方面是民俗对戏剧的渗入,梨园的演出习俗就是其表现之一。同时,民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戏剧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节日民俗是反映蒙古族牧业生活特征的文化形式。动物是蒙古族文化起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本文以动物这一视角作为切入点,对那达慕盛会进行个案分析,从动物学溯源的角度力图挖掘蒙古族文化与动物相对独特的关系,剖析了动物元素在蒙古族节日民俗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揭示出蒙古族节日民俗中蕴涵的动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和谐相处的一种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20.
当代话剧<桑树坪纪事>的民俗性是戏剧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着剧中人物的存在立场及方式.在民俗情境的监控下,个体的生命自由不复存在;具有双重属性的"礼"以及家族制度从不同侧面加强了民俗控制的力度,鲜明映现出生命的悲剧形态.运用民俗学的控制理论分析文本,冀在寻找一条可能的新的路径解读民间文化味道浓重的戏剧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