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科学概念,通常又称为"无形遗产"。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来的。《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审程序、评审标准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了国际法的范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和内容给予了界定,对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定责任、国家保护和国际合作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以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都作出了确切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由来和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全球性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这一全球性工程30年来三大里程碑作历史回顾,并对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景观、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民间文化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等,作了明确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0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增加了一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选。中国的昆曲首次进入2001年第一批保护名录,2003年联合国发布的第二批代表作名录,中国的古琴艺术也获当选。两年一次的评选工作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和欢迎。据悉,中国各地对于申报的热情非常大,以至于各地仍在发掘、征集、论证新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项目。在这种热情的背后是否真的是对于文化的保护,抑或是有着其他利益的驱动?笔者拟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以及延伸出来的文化人类学的诸问题,跟中国文明的关系作一个探讨。目的在于:不要将这个有意义的申报工作变得庸俗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路在何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佚名 《阅读与作文》2007,(11):46-48
2005年11月24日,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10月.又有媒体报道,韩国在成功申报端午祭之后,又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其后,消息不断传来,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欲将“灯谜”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等等。一时间,外国人争先恐后地将起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申请为本国的文化遗产蔚然成风。对此,国内有识之士忧心忡忡,他们不禁追问——  相似文献   

5.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中文化自觉论、教育传承论、法律制度论等观点入手,以京剧为案例分析其流传的时间、空间交互作用和表现形式,剖析了京剧“三元合一”的特征、四大流派以及相应代表人物.研究认为,需要辩证看待京剧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作为一个文化标签,只有结合古老和现代并适当改革,才能真正从非遗中得到传承.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路径,在起点、过程和终极目标、价值关怀等方面完全不同.应该善于运用法律和吉尔兹“地方性”表述知识,辨析和传承真实有意义的文化遗产,切勿跟风赶潮地将“申遗”变成一个闹剧,那样将是“文化遗产”运动的悲哀.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具有多样性、地域性和娱乐性等特点,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的变化,原来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技艺、习俗、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生存发展危机.因此,应加强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并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同时,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法规,用法律保障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7.
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与民俗“内存”发生逻辑关系;而在世界遗产事业的历史中,这一关系也真切地表现出来。在UNESCO遗产事业的进程特别是推进过程中,民俗一直扮演着特别的角色。我国的民俗一如“民俗”的本义,有自己的表述逻辑和知识谱系。在我国的遗产运动中,不仅要在“名录”上表现民俗学的成色,更要在脉理上体现民俗与遗产的学理逻辑,知识产权不失为历史的切入口。文章为此提供了一些相关档案材料。  相似文献   

8.
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形式并非都是非物质的,物质层面是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文化空间的概念,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托的文化空间也是物质的。应该从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去探讨其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少数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具特色.随着历史的变迁,特别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影响.少数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如何保护和抢救这些优秀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针对彝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对如何抢救和保护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记得2004年的端午节前夕,我从报纸上看到这样的消息,说韩国已将端午节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并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我国端午节由来地的岳阳市十分震惊,急忙表示要“捍卫我们的端午节”。《人民日报》也有报道说,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交流会上,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焦虑地说:“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果国外申报成功,我们该有多么尴尬?”他指出,目前中国正加紧考虑将所有的传统节日打包,集体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价值理念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外延,是立法保护的前提。立法应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法律地位和内在价值、生态整体利益本位,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2.
目前,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均存在分歧,而合理界定其内涵和范围,对于中国将来制定相关立法具有积极意义。以国际公约和国家、地方有关规定为基础,通过比较分析,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被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等具有社会进步性的活态文化遗产。其范围包括:(1)民间文学艺术;(2)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3)文化空间;(4)其他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力求进一步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应参照国内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状况,认真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制定出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少数民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按国际标准划分为表演艺术、民间文学、传统手工技艺、生活生产经验、传统节日和仪式活动等五大类型,而我国文物局则根据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十大类型。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项目多、品位高、基础广、保护与传承方式独特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非遗技艺的传承,多受制于口传心授的经验性传承,大多未能形成系统的图文标准。这造成了非遗技艺不断革新创变,传承方式却因循守旧的现象。以苏式二胡制作技艺为例,从自然成因与社会成因深入研究这一现象,可以发现,针对传统技艺的非遗保护是顺应多元文化理念、应对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和同化进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全球本土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在全球本土化背景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声音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时,作为本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才能不仅不被淹没在浪潮中,而且能进一步彰显自己应有的地位是一个需要受到重视的问题。着重分析全球本土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译介的影响,对译者在非遗译介时关键性词语和信息的把握与处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实践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过去数年全面推进精准扶贫脱贫的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对实现农民增收产生了积极作用,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作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融合机制时,要完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旅游开发的多元监管制度;要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核心基因,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构建“三位一体”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模式;要创新社区居民参与机制,拓宽居民多元参与渠道;要推动“点面”相结合的“农+旅+非遗”融合等机制,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方面,基本形成体系,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程度远不及对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保护.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参见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伊斯坦布尔宣言>(Declaration of Istanbul).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遗产生态发生了变化,一些文化遗产尤其是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的减少.如何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法律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来,伴随非物质文化"名录遗产"的数量不断增多,有关"遗产化"的讨论也随之升温。在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保护下,从学理上探究遗产化的内涵、产生原因及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维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技艺"的遗产化实践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个案,而且从中可以发现民间文化在遗产论证、申报与认定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和载体。当前应通过深入挖掘"非遗"资源,积极推进"非遗"进课堂,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建立"非遗"传承的长效机制等措施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