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叶世芳 《统计研究》2001,18(3):17-21
在很多国家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非正规部门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创造就业岗位、形成国民收入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但由于非正规部门的特殊性 ,如生产规模小 ,没有在工商等部门进行注册或登记等 ,而难以界定和统计其活动 ,不少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及就业统计对此都存在比较严重的遗漏 ,影响了国民经济核算及就业统计的数据质量。为了真实地反映各国的就业状况 ,确保国民经济核算的全面性 ,国际劳工组织 (ILO)在 1 993年第 1 5届国际劳工统计大会做出了《关于非正规部门就业统计的决议》 ,这个决议涉及…  相似文献   

2.
浅谈我国非正规部门的发展与统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正规部门,在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是国民经济也是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创造就业、生产活动和提供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就业情况的统计给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参考。但由于其生产规模小,没有在工商部门正式注册或登记等特点,对它的统计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核算,在许多国家都有严重的遗漏。早在1993年国际劳工统计大会就做出了《关于非正规部门就业统计的决议》,涉及到非正规部门的概念、操作定  相似文献   

3.
李金昌  沈晓栋 《统计研究》2011,28(12):36-40
 本文基于2008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新框架,在对非正规部门的统计内涵、宏观效应进行探讨的基础上,选取地区生产总值、非正规经济、非正规金融、城镇非正规就业四项指标,通过建立的状态空间模型对非正规部门宏观效应进行动态量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非正规部门具有“低效率、低抗风险性”特征,对宏观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较小;非正规金融规模弹性系数稳定在0.3-0.4之间;非正规部门就业规模的增长对宏观经济的增长起积极作用,作用的大小与国家人口流动政策调整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4.
非正规就业统计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正规就业已成为中国就业的一种重要模式,文章从非正规就业的定义出发,认为非正规就业在内容和范围上有别于非正规部门就业,在此基础上,对非正规就业的统计口径、统计内容和数据收集方法诸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非正规就业不是一个单独的概念,它和与其密切相关的就业、非正规部门、非正规经济、非法经济、非正规部门就业、体面就业等概念一起形成了一个概念体系。文章分析了非正规就业概念体系提出的过程,在经济学视域下对非正规就业概念体系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非正规经济的就业效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波 《统计研究》2021,38(2):87-98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非正规经济在促进我国劳动就业方面的作用不断凸显。本文通过编制2002-2017年包含非正规经济部门的投入产出序列表,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定量测度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居民服务其他服务业等5个行业非正规部门发展对我国劳动就业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研究结果显示:①各行业非正规部门对就业的直接贡献均高于同期同行业的正规部门,而且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非正规部门的就业效应高于以制造业、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非正规部门;②由于制造业和建筑业两个行业非正规部门均存在较强的后向关联效应,因而对就业的间接贡献高于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非正规部门;③各行业非正规部门产出变化对就业的间接贡献主要集中于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在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居民服务其他服务业等行业的表现不容乐观; ④动态来看,样本期内5个行业非正规部门产出变化对就业的直接和间接贡献均呈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7.
也谈非正规就业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萍 《统计研究》2005,22(6):34-5
一、国际组织关于非正规就业有关概念的研究  目前为止,国际组织采纳并界定的统计概念有两个:一个是非正规部门就业(employment in the informal sector),一个是非正规就业(informal employment)。非正规部门就业由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并于1993年1月的第 15 届国际劳动统计学家大会 ( the Fifteen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Labour Statisticians)进行了核准。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非正规部门就业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什么是非正规部门,一层是什么是非正规部门的就业。非正规部门是个限定词,它决定了非正规部门就业的范围。从这个意…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开展非正规部门核算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非正规部门概念的提出及其特征   2 0世纪 70年代初 ,国际劳工组织在其“肯尼亚就业考察报告”中首先提出了“非正规部门”的概念。该报告将那些没有被政府承认、记录、保护和管理的经济现象称为“非正规部门”。一方面 ,该部门为那些成千上万、缺乏生存手段的人提供收入和就业机会 ,堪称是企业家的孵化地 ;另一方面 ,它却逃避管理和监督 ,成了一个贫困、落后、危险、不卫生和非法雇用童工的广袤世界。在过去三十年间 ,许多国家特别是欧盟国家已对非正规部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尽管人们在何为非正规部门 ?它为何存在 ?以及它如…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这两个词经常见诸报端,尤其是1998年中国国家统计局与欧盟统计局开展非正规部门统计的合作项目之后,非正规部门曾一度成为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尽管如此,仍然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如何对非正规部门进行有效的调查?测算非正规部门活动的方法有哪些?各种方法的适用性如何?哪些方法适用于测算中国的非正规部门活动?本文将从非正规部门的定义和特征出发,对非正规部门的调查方式和测算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非正规部门的经验测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正规部门是什么?这是迄今为止尚不能令中外经济、统计学者一致认定的概念。有人称其为影子经济、平行经济、隐藏经济,也有的把它叫做地下经济、非报告经济、黑色市场等。对非正规部门的最初解释记载于国际劳工组织在1973年的报告中,非正规部门是由小规模的家庭所...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增加值贸易视角出发,通过构建2012年和2015年中国区域-世界投入产出嵌套表,结合增加值贸易的就业投入系数,测算并比较分析了区域增加值贸易带动的就业创造、就业溢出和就业反馈效应。结果显示:考察期内中国区域增加值带动的就业效应主要源于国内贸易,且从发展趋势来看,对国内贸易带动就业的依赖程度在进一步上升;中国区域增加值贸易带动的就业效应多表现为就业创造>就业溢出>就业反馈,其中直接带动的就业创造效应开始减弱,间接带动的溢出及反馈效应成为区域就业增长的主要来源。因此,我国应进一步整合优化以内需为基础的国内价值链作为就业"稳定器",稳步推进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对接作为全球化条件下实现产业升级和促就业的"助力器"。  相似文献   

12.
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量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就业增长"现象再次引发对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之思考,利用中国的宏观经济数据,通过构建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模型,从劳动力需求方面分析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一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就业;另一方面增加产出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同时创造出新的产业和部门扩大经济范围增加就业,但其减少的就业量超过了增加的就业量,因而最终表现为净就业量损失,平均每年净减少就业量为3 000万~3 500万人。  相似文献   

13.
魏浩  李晓庆 《统计研究》2018,35(1):43-52
基于中国微观工业企业数据,本文统计分析了中国企业参与进口贸易的基本情况,并实证分析了进口投入品对中国企业就业变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与非贸易企业、纯出口企业和纯进口企业相比,有出口行为的进口企业的就业规模最大、就业增长最快、就业创造最多、就业破坏最少,就业增长稳定性也最好;进口强度、进口产品数、来自低收入国家进口、资本品进口、异质产品进口对企业就业有显著正向影响;相对于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对企业就业增长效果更为显著;进口投入品仅对有出口行为的进口企业就业增长影响显著,而对纯进口企业没有显著影响。今后,我国扩大进口贸易的相关政策应该进一步的战略性细化,针对不同类型商品进口、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制定有差异的政策,并高度重视有出口行为的进口企业在就业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讨论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上,分析辽宁省就业弹性偏低和奥肯定律发生重大变异的机理,然后指出随时间变化的就业弹性系数才是分析辽宁省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重要前提,最后构建辽宁省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时变参数模型。  相似文献   

15.
吴翌琳 《统计研究》2015,32(11):59-64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转型升级与扩大就业的双重压力:一方面,要促进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实现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促进就业增长,保障和改善民生。但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不同类型创新与劳动就业存在复杂的交互影响。本文构建创新与就业关联机制的Jordi模型,对不同类型创新活动的就业影响进行细化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就业增长缓慢,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的短板与不协同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就业增长的瓶颈,促进两者协同发展,不仅有助于促进就业增长,也有助于提升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6.
Intervention-ARIMA模型在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万平 《统计教育》2009,(9):31-33,37
本文利用Intervention—ARIMA模型对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1952—2006年)时间序列进行了动态拟合,重点考虑了“大跃进”对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干预影响,取得了很好的拟合效果,并预测了我国未来几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发展趋势。证明了第三产业发展对缓解我国当前就业压力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水平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时间序列和计量模型研究了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水平之间的发展关系.首先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了第一、二、三次产业的产值与其就业之间的因果影响关系,继而从产值与就业两个角度定量分析了第一、二、三次产业各自对总就业水平的贡献,得出结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是劳动力就业的决定因素,而第二产业不是就业的决定因素;从产值角度来看,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贡献最大,从就业角度来看,第一产业的就业对总体就业水平的贡献最高,其次是第三产业,而第二产业的就业对总体就业水平的贡献最小.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8.
运用结构突变理论对1978—2007年中国就业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各产业就业量数据为结构突变的趋势稳定过程,说明中国产业就业量的增长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出现了波动,但从长期来看,其增长沿着确定的轨迹增长。进一步运用变结构协整理论,分析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长期稳定关系,结果表明协突变关系在各产业就业量与其对应增加值之间均成立,说明外生性冲击对中国产业就业量的变动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财政政策对就业的效应,然后从定量角度运用协整理论建立经济计量模型, 文章的创新点在于运用模型并结合中国当前实际情况,将财政政策对就业的效应作了两阶段划分,比较两个阶段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得出了中国财政政策对就业效应在后一阶段小于前一阶段的结论。最后, 针对当前的情况提出了几点能够提高财政政策对就业效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文星 《统计研究》2013,30(1):61-67
 本文利用2001-2008年中国深沪两市508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微观就业数据和企业动态劳动需求方程来重新估计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规模扩张(即企业投资)具有显著的就业效应。因此,企业微观数据并不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或偏低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