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一月,我翻阅五四时期报刊时,发现了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一的李富春同志一九二○年六月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写的一篇题为《一个法国兵的忏悔》的短篇小说。意外的收获,使人分外欣喜。李富春同志的这篇作品发表于一九二一年一月二十九日、三十日、三十一日《时事新报》上,篇名前标有“小说”栏目。作品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失去了一只手的兵士的  相似文献   

2.
徐迟同志在《向着二十一世纪》这篇短文里说,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他问津于自然科学,对他来说这是一个新的领域。“那里呵,真是风光如画,美丽无比。人物峥蝾,情节感人。真正神奇,无法形容的丰富。”(见一九七八年一月十七日《人民日报》)徐迟同志勇敢地进入了这个领域,画出了那美丽、神奇、丰富的世界。他写的报告文学《地质之光》,是进入这个领域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3.
《一件珍贵的衬衫》原题《珍贵的衬衫,难忘的深情》,发表于一九七七年一月二十二日《北京日报》,选入全国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时改为《一件珍贵的衬衫》。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通过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周总理的崇高革命品质。  相似文献   

4.
(一) 《小桔灯》是著名作家冰心在一九五七年一月九日为《中国少年报》写的一篇叙事散文。那时正是春节将届,少年儿童都忙着购置鞭炮:结扎灯笼,准备和大人一起幸福地欢渡佳节。与青少年知心贴意的冰心同志,在《小桔灯》里,用平易简明的文字,记述了发生在十二年前春节前夕的一件往事。这份珍贵的春节礼物,立刻受到了广大青少年以及长了胡须的“大孩子”的欢迎。作品深刻的思想、精巧的构思、平易的文字、真切的情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享受。直到今天,这篇优秀散文  相似文献   

5.
关于《聊斋志异》中的《林四娘》这篇作品,李厚基同志在一篇文章里面有这样的看法: “《聊斋》中的《林四娘》,是一篇思想反动的作品。林四娘和衡王都实有其人。据传林四娘为福建蒲田人。明崇祯时,父为江宁库官。她生长在金陵,衡(一作恒)千金聘入后宫,后‘遭难而死’。林四娘是个死心塌地为封建统治阶级效劳的奴才,但受到不少人的赞扬。王士祯的《池北偶谈》、林云铭的《林四娘》和《聊斋》都作了专门刻划。” 李厚基同志判定《林四娘》是一篇思想反动的作品,认为林四娘是一个死心塌地为封建统治阶级效劳的奴才,也许还有另外的证据,但在这段论述里面,根据只有两个:一是她父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大连图书馆所藏部分《越铎日报》中,发现四篇“古文”,分别署名“独应”或“独”,它们是:在社论栏发表的《望越篇》(载一九一二年一月十八日)和《望华国篇》(载一九一二年一月二十二日),在“禹域秋阳”专栏发表的《尔越人毋忘先民之训》(载一九一二年二月一日)和在“黄钟”专栏发表的《民国之征何在》(载一九一二年二月二日),我们认为这四篇文章都是鲁迅佚文。现将全文试加标点抄录如下,并谨从几个方面做一考证。  相似文献   

7.
徐志摩最擅长的是诗和散文创作。不过他也写了十几个短篇小说。四则童话小说甚为幼稚,我不拟置评。其他小说,除收入小说集《轮盘》者外,尚有《珰女士》(未完稿)。徐氏的这些小说,最早的一篇《一个不很重要的回想》(后改题为《春痕》收入小说集)写于一九二三年初春,发表于同年二月十一日出版的《努力周报》第四十一期上。最后一篇《珰女士》写于一九三○年年底,发表于一九三一年一月十日出版的《新月月刊》第三卷第十一期上,前后时间共达八年之久。但只有《珰女士》标志着作者思想的进展,其他作品表明作者在思想艺术上,均处在探索中。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法国优秀作家、自然主义理论奠基人左拉(1840—1902)的杰出作品《金钱》(1891)发表至今已近一个世纪了。小说以其内容的丰富、题材的新颖、情节的生动、人物形象的鲜明和时代气息的浓郁不断引起读者的重视。在法国和世界文坛上都具有引人瞩目的地位。但是,《金钱》在它刚刚问世时,并不是所有的读者都认识到它的价值。为此,马克思主义评论家拉法格于一八九一至一八九二年特地撰写了一篇题为《左拉的<金钱>》的论文,  相似文献   

9.
《包身工》是夏衍同志一九三五年写的一篇优秀而有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品,现在流行的有两种文本。第一种是原著《身包工》,可以一九七八年一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小丛书中的《包身工》版本为代表,全文近一万字。第二种是一九五九年《中国工人》杂志第五期上刊登的《包身工》一文,全文不到七千字。这种文稿,当时全国不少报刊转载,目前尚在流行。例如山东师范大学附设自修大学一九八二年八月印行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所用的就是这一文稿。又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七九年二月及一九八○年三  相似文献   

10.
人民性是我们站在无产阶级立场、运用马列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去评判古代作家和作品的一个重要尺度,但是近十几年来,这个概念却被取缔了,禁绝了。其原因,据李希凡同志在一九七三年再版《红楼梦评论集》时专门补写的一篇“附记”里说,是因为: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六年一月五日是《民族文学》创刊五周年纪念日。《民族文学》的创刊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五年来,《民族文学》曾刊登了包括四十二个少数民族的作家、作者的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一千多篇(首),同时发表了关于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理论和评论文章近二百篇,对探索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12.
她,罗淑,名不见经传,从一九三六年发表第一个短篇《生人妻》到一九三八年逝世,其创作生涯也不过一年多.她的作品仅有《罗淑选集》收的八个短篇小说和三篇散文,以及近年发现的三篇散文(《八月十三日的早晨》、《被难者》、《在车厢里》),一篇杂文(《谁在和谁打》),一篇剧评(《〈流民三千万〉读后感》),比起现代文学史上的多产作家们,她的作品量实在太有限.然而评价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成就,看她写  相似文献   

13.
文学史上有些现象乍看十分偶然,仔细考察却又包含了充分的必然。鲁迅在创作了不少出色的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后,突然开始写作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小说。这是一九二二年发生的事,他写的作品是《补天》(原名《不周山》);接着在一九二六年经历了“女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之后,在离开北京到厦门时,又创作了《奔月》和《铸剑》(原名《眉间尺》)。然后一停八、九个年头,又重新提笔,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集中写了《非攻》、《理水》、《采薇》、《山关》、《起死》等五篇,和原先写就的三篇共八篇合成一集,于一九三六年一月以《故事新编》为集名出版。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个诗歌爱好者。我爱读诗,触景生情之际,也喜欢信手涂鸦地写一点诗。一九七六年,我和全国人民一道,曾经渡过了李瑛同志所描述的哀思的一月,曾经历过李瑛同志所揭示的那种“哀思”。因此,在教学实习时讲《一月的哀思》这篇课文,便觉得格外得之于心、应之于口。在备课中,《一月的哀思》就已在我心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种反响带到课堂上自然而然又在学生心头激起了巨大的共鸣。课堂上由于师生配合默契,在短短的两个课时内,便能较为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1920年到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赤光》杂志是他与当时在欧的进步青年创办起来的。《赤光》是手工刻写油印的刊物,现在在法国里昂市图书馆尚存有17期。周恩来、王若飞、李富春、邓小平、瞿秋白、  相似文献   

16.
沙特的最新著作,也是他迄今为止所发表的篇幅最长、内容最难懂的著作,在法国问世以来刚刚过一年。正如他在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样,这部著作包括“具有不同重要性和不同雄心的”两篇作品。第一篇作品《方法问题》,作为“说明当前哲学中的种种矛盾”的企图的一部分,最初刊在一本波兰文的评论杂志上,这是一篇相当短小而通俗的论文,后来又于1957年秋重载于《现代》杂志上。第二篇作品《辩证  相似文献   

17.
1.徐重庆同志的文章认为,徐志摩译《死城》是在1925年,这是按照译文发表的时间说的。其实,这个剧本是徐志摩1921~1922年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时所译。徐志摩在与沈性仁女士合译的小说《玛丽玛丽》的序言中说:“我在康桥(即剑桥)译了几部书,第一部是《涡堤孩》;第二部是法国中古时的一篇故事,叫做《吴嘉让与倪珂兰》;第三部是丹农雪乌的《死城》。”这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8.
读郭沫若写于一九三八年一月的《抗战与文化问题》及写于一九三九年六月、发表于次年九月的《“无条件反射”解》。这是两篇有直接关联的文章──它们涉及一场没有展开的争论。争论,会有搞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同志评说的,这里只就两篇文章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抄点书。希望有学力的同志能对此作些研究、作些探讨。 《抗战与文化问题》可能是郭先生抗战后第一篇全面论述文化工作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二十年代曾经在北京读书、生活,并从事革命工作。同时,他怀着对文学的强烈爱好,涉足文坛,“翻译法国的文学作品,也另用笔名写了许多诗歌和小说”。《报仇》就是他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创作之一。短篇小说《报仇》写成于一九二五年四月一日,发表于《晨报·副刊》一九二五年四月七日,署名曲秋。这篇小说从问世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是,拂去岁月的霜尘,人们仍然能够清晰地看到它那并未消蚀的思想和艺术的光泽。应当说,在我国现代文学史的长河中,这篇小说是一个美丽的浪花。  相似文献   

20.
当年,他们称李富春和蔡畅 为大哥、大姐,那么亲切…… 1940年1月的一天下午,宝塔山下雪花纷纷,刚来延安的一批小同志正围在窑洞里烤火。忽然门口有人说道:“李部长看望你们来啦。”李部长就是中组部的副部长李富春同志。他操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和蔼可亲地和小战士们一一握过手后,重新和大家围在火盆旁谈起心来。李富春同志了解了每一个人的情况,向他们讲了许多革命道理。第二天,小同志们有的分到中央军委工作,有的去了中央领导身边,李继伟和其他三名小同志留在中央组织部。从此,他和李富春同志朝夕相处,直接聆听他的教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