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国家重大学术工程的"中国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经数年众多学者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但检视现有论著,尚处于草创阶段和自在状态,而明显的标志即缺少学科的和形态的分析。从审美维度进入中国思想文化术语的内在结构,民族审美意识的标识性及直觉观照性与抽象性的统一,是审美维度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重要特征。除文艺审美外,人格审美方面的术语,也是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的。从形态角度进行分析,审美维度的术语,以范畴与命题为其主要形态。  相似文献   

2.
韦拴喜 《中州学刊》2012,(2):189-193
审美之维与文化之维的会通不仅缘于它们自身的天然联系及本质内涵的一致性,也是当代文化语境中美学学科向纵深发展的现实需求。审美文化学与文化美学试图通过对生命价值与人类文明之理想形态的知识建构,促成审美之维与文化之维的深层会通,从而开启美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向。基于审美之维与文化之维的联姻关系日益密切的趋势,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理应坚持理论思辨与现实关切相结合,以反思性、批判性意识干预大众的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以开放与恪守并举的姿态实现与中国传统资源的有效对接以及与西方外来文化的平等对话,从而建构既适应时代的文化现状又体现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李玟兵 《学术探索》2014,(11):109-114
我国是一个拥有多元民族文化的国家,对生态美学理论的建构不能遗漏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傈僳人民长期在自然界的生存实践使他们养成了一套独有的生态生存智慧,民间文学凝聚着民族的灵慧和精神,用生态美学这把新标尺去重审傈僳族的民间文学,探寻其特有的诗意生存的美态,重构其新的文学价值,无疑有助于当下生态文明的建设,有助于无家可归的现代人找到一条“返乡”之路。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4,(7):248-251
教育伦理价值以教育之"善"的实现为目标。从教育所求之"真"到教育伦理所求之"善",需要以教育伦理之"美"为途径。其中,人性之美是教育伦理价值的逻辑起点,育人之美是教育伦理价值的艺术呈现,认同之美是教育伦理价值的目标体现。教育伦理的意义在于,可以促使教育伦理的情感完善,培育教育伦理的个性特征,形成教育伦理的行为动力。  相似文献   

5.
广告是一种文化现象,广告创意必须在广告环境所处的某一文化语境的背景下进行,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因此,深入研究广告创意的文化视界,认识广告创意中的民俗与流行、传统与现代的运用及影响日益成为广告创意的必需。而珍重民俗,呼应流行,秉承传统,链接现代,正是确立崭新的广告创意文化之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文化与审美文化穆纪光文化与审美是一体的讲文化,不讲审美不行;讲审美,不讲文化不行。文化与审美是一体的。凡称得起文化的,都是能够或可能引起审美的。不可能引起审美的,称不起文化。因此,并不存在审美文化与非审美文化的区别。这并不等于说,研究审美文化是没有意...  相似文献   

7.
周维山 《兰州学刊》2006,42(7):73-76
对“美的规律”内涵的认识,虽然意见纷纭,但是总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争论各方都把“美”理解为美的事物,从美的事物出发探求美之为美的规律。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是一种生产中的规律,是一种关系规律。它不但包含美的事物的规律,还包含主体审美的规律。由此,“美的规律”的审美之维是一种必要的维度。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总和。作为与真、善相并列的美,对应的本质力量是判断力。只有找到了人创造美相对应的本质力量,“美的规律”才有了真正的存在基础,对“美的规律”内涵的研究才能取得豁然开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2006年12月30日,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借“人文学研究所”——一个依托于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而向全国人文学界开放的研究机构——成立之机,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的黄克剑、张志林、邓晓芒、倪梁康诸教授来闽作学术演讲。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学术聚会,东道主和  相似文献   

9.
当代审美文化与上海审美文化建设姚全兴一、关于当代审美文化的思考当代审美文化建设已成为热门话题,因为人们把创造商品经济时代的人生价值、挽救人文精神的失落、解决文化消费的负效应等,寄希望于当代审美文化建设.这自然是一大好事。但是当代审美文化建设决不是轻而...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6,(8):216-221
作为对视觉中心主义研究范式的反拔,当代文化研究中正在兴起一股听觉转向的热潮。从批判"图像至上"主义的遮蔽效应,倡言听觉研究的理论合法性,到听觉文化的人类学意义,从声音与身份、权力的复杂关系到听觉文本的形态类型,从听觉文化的中国传统,到听觉批评的实践活动及话语建设诸问题,中国学界均有广泛深入的思考。听觉文化研究在中国经历了由自发而自觉的理论历程,对中国立场与中国意识的重视与强调,彰显了中国学人的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11.
宇宙意识是最高层次的一种精神现象,它是最典型意义上的世界观,也许它是潜在的,是一种无意识的意识,但是积淀在最深处的,你可能一时捉摸不到,却不能漠视它的存在。因此,我们研究中国的审美文化,不能不首先探索宇宙意识对审美的渗透和统摄。 一、作为一种特殊宇宙观的“天人合一” 宇宙观最根本的问题是:一、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什么?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中国古代学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并不是一致的,但占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是“道”,对后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天人合一”。其实这两个问题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道”是“一”,天人同一个道,所以天人可以合一,换句话也可以说,天人合一,其前提,其基础即是  相似文献   

12.
中国美学研究是在对西方美学理论的直接引进下开始的 ,中国的美学研究呈多元化趋势 ,而审美的视觉对人的发展将成为本世纪一个重要议题 ,美学将作为人学而存在。因此 ,审美教育在本世纪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从美学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审视,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审美范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深入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学意蕴,从而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艺术的价值意义和有效途径,将助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文艺与革命:中国左翼文学发生的审美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左翼文学发生的审美之维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和"革命文学"、"普罗文学"创作与理论论争的基础上被建构起来的,它有文艺的革命性与革命的文艺性两个最基本的向度,二者之间既有矛盾冲突也有相契合之处,且与新的伦理和认知维度绞缠在一起.具体而言:政治意义上的革命实践与具有先锋性的革命文学的艺术探索,均需要同样具有变革性的革命语言能够被民众所接受;中国革命文学蕴涵着一种流血的冲动与新伦理道德建构的理想寄寓;革命作家力图使文艺成为与物质或其他实践手段一样的助进社会改造的工具性力量;有着"Simple and Strong"等美学风格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体现了革命文艺界发展新的文学形态乃至艺术本质的精神诉求;以"普罗"作家为主体的左翼知识界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创造未来文化的历史责任,他们强化的文艺阶级论和革命道德观打破了许多传统的审美惯例与接受者的心理秩序.文艺的革命性和革命的文艺性均是"带着镣铐和枷锁"的审美之维.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箫具有独特之审美属性。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文人对它内涵的理解亦在不断丰富。从早期的与礼乐文化的关联到与文人内在品性的融合以致箫心的产生,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基本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历史上对箫意义的各种解释;二是箫在各方面给予文人的心理影响;三是箫运用场合的多样性;四是箫与文人活动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6.
2005年8月,“宪政天道”论坛初建,刘军宁先生嘱我做开坛致辞。贤者所命.焉敢不就。兹录数语如下:  相似文献   

17.
羽戈 《社会科学论坛》2008,(11):139-153
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庄子)世间即使没有上帝,也要创造一个出来.(伏尔泰)诚然."哲学必须谨防希冀神道设教",然而与此同时,哲学所做的事,其实必然就是神道设教.(列真·施特劳斯)  相似文献   

18.
审美文化与市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着市场经济的滚滚大潮,一些美学家慨叹:金钱万能,人欲横流,艺术庸俗了,审美沉沦了.一些企业家心里只想搞经济,抓效益,赚钱发财,视文化无用,认为美走出神秘的殿堂,只不过是漂亮的妓女.我无意褒贬,只想说——一、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最高层次审美文化是含有审美因素的文化.作为文化形态,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并凝定为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审美文化具有泛美性,不仅指艺术,而且包括生产、生活、人的精神品质、人际关系、以及对自然的认识等一切领域中给人以美感的事物.它的本质特征是美.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7,(7):101-109
对权力行使合法性和公众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要求公共管理须以"公共""管理"与"法治"为核心要素。通过法治实现公共管理须将公共管理行为置于法治框架内,结合各种法治理念、从法律维度对各类公共管理现象进行阐释和说明。公共文化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个分支,其管理理念源于公共管理的一般理论,其研究途径和研究方法也受到公共管理理论的直接影响,从法律维度对公共文化管理现象进行阐释和说明对回应公共文化需求的模糊性、变动性、个体性和多样性,对维护私权利、限制公权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增进自由和效率均有着重要意义。在法律语境中,公共文化服务是一种文化行政给付行为,政府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文化行政权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并给予公民相应的文化救济权利;在法律语境中,既有的文化市场管理方式须依据表达义务基本原理和法律规则内在的逻辑顺序进行从单方管理到"他律"与"自律"相协调的转变,而最大程度地保证文化生产者和文化消费者两方面的立法参与、积极推进文化行业自治则是文化市场管理方式变革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江淮情”艺术团今年9月将赴我市慰问演出。日前,导演组一行来我市召集地方文化人士座谈,就这项大型演出的创作思路征求意见,我有幸被邀参加。席间,谈及黄山和徽州文化,均感太“大”,一时难以把握。黄山大小七十二峰,包容万象,举凡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等天下名山奇观她都应有尽有,其博大胸襟确有“黄山归来不看岳”之霸气,更兼波谲云诡,瞬息生变,令人莫名其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