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我讲授的是兼含"我性"和"他性"的当代文学。我从多重视角切入当代文学,但不失我的理论立场。我的身份是双重的,既是教书者又是研究者,我以教书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我的讲授重心是文学作品。我的做法是详析文学范型,串讲相关作品,揭示文学范型生成和演化的背景和线索。授体与受体在人格上应是平等的,授体应自觉地以受体为中心。不能强制学生随我的教棒转。诱导比强制好。诱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自觉性和主动性,把他们导向课外的大天地,自学,这是我的职责。  相似文献   

2.
"他者"的存在和"身份"的追寻--美国华文文学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华文文学置身美国却以华文进行创作的存在事实,使它客观上与生俱来地具有了一种双重“他者”的身份:对于美国的主流文学(英语文学)和东方母国(中国)的中国文学来说,它都是“他者”,这种“他者”性存在最终决定了它的“他者”立场和“他者”视角。而存在于美国华文文学中的“身份”焦虑,在经历了从本质主义的追寻到重建新的“身份”的变化之后,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3.
宏观看来,当代文学制度是一种以政治制度为主导的文化制度.从1949年至今,当代文学60年的变迁以1979年前后的10年为分水岭,形成了文学制度的明显分野.这种分野相对于百年中国新文学而言,又具有不可分离的一体性:无论前30年,还是后30年,都属于同一文学制度范型下的共和国文学.“文革”在当代文学生成中的意义重大,“文革”的文学损伤和针对这些创伤的美学修复,构成了当代文学思潮发展的主要脉络.当代文学通过对历史、美学和人性立足点的不断调整,实现了与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的再次接轨.  相似文献   

4.
在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新当代文学的影响中,“典型”的形象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演变为“他者”的身份,而受到关注,作者与其塑造的“典型”互为主观。中国新当代文学在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互为文本”过程中,中国当代文学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作品中的“他者”,更是一个文化形象的“他者身份”,这个身份隐喻了一个以意识形态为主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着眼于中国当代文学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性,吴俊教授认为此前所谓的“中国文学”或“中国当代文学”很难显示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文学的政治性质,而“国家文学”这一概念才能进一步揭示中国当代文学的切实内涵。吴俊教授试图通过政治解读“十七年时期”的《人民文学》,以“大题小做”的方式把当代文学定位为“国家文学”。事实上把中国当代文学定位为“国家文学”这个论断能否成立,完全取决于对中国当代文学所作考察的整体性和深入性。  相似文献   

6.
完整意义上的中国当代文学应当包括中国版图内全部地区的当代文学,但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当代文学”是指中国境内(境指关境)的当代文学。从世界华文文学的视野来观照这一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样态时,可以从三个方面提供对当代文学的新认识:置身“冷战”环境,但“中国当代文学”对“冷战”的参与,具有一种“非典型形态”;“中国当代文学”向现实主义挺进并不断深入,与整个世界文学潮流形成了一种“逆行”发展的势头;在经历了“拨乱反正”的过渡期后,一是向西方深度学习追求先锋,二是自觉回视传统有意寻根,“中国当代文学”放弃了“新”“新文学”的尝试,以一种既具有自觉的理论意识和本土立场,又兼具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文学并致力于并入世界文学,从而造就了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文学在进入“新时期”后随着主流意识形态文艺制度的松绑而发生了重要的身份转向。这种“转向”一方面表现为作家写作心态的重要变化,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文学风格的根本变化,同时还表现为文学启蒙主义现代性使命的重新回归。中国当代文学在进入“新时期”后的这种复杂现代性身份转型,为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社会现代性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想象支持。  相似文献   

8.
<正> 当代文学研究与文学研究的当代性并不是一回事。但是,重视当代文学研究是保持文学研究的当代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论文学研究的当代性,还须从加强当代文学研究谈起。当代文学研究以一九四九年以来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作为对象,并逐渐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分离出来,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一切新的学科一样,它有一个逐渐被人们承认的过程。尤其因为在它建立的过程中饱经“左”倾思潮的风霜,名声遭到了玷污,被人们承认更是不容易。但是,当代文学研究是否得到承认,应该在一个怎样的意义上得到承认,远不只是  相似文献   

9.
同步课堂是当前应用信息化技术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重要实践。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的视角,运用深度追踪访谈和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收集实证研究资料,以6支教学团队中的20位教师为研究对象,考察同步课堂教师身份建构和团队实践过程。研究发现,虽然同步课堂项目设计了“主讲-助教”的教师角色结构,但教师身份改变和团队实践过程都充满了张力和挑战。优质学校教师的身份在对“我是主导者和带动者”的认同和“我也要对得起我面前的学生”的协商中形成,呈现出充分参与和边缘性参与两种状态;薄弱学校教师的身份在对“我是辅助者和受益者”的认同和“我还是我们班学生的直接负责人”的协商中形成,呈现出边缘性参与和边界性参与两种状态。教师个体身份建构的张力也在理念、人际和实践3个层面上塑造着教学团队实践,并非所有教学团队都能够自然形成教师实践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备课的焦点聚向哪里? 讲授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教者的“讲”把知识“授”给学生,学生再通过作业,对教者所讲授的内容进一步领会、巩固和加深。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地于容易使学生了解教学的内容,较快地掌握概念;运用得好,能制造一种学习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它在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但一般地说,讲授法对激发兴趣,提高创造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把知识内化为技能方面,却有着明显的缺点。这种教学方法,把备课的焦点聚在教者的“讲”上,一份教案,实际上就是一份讲稿。  相似文献   

11.
西南联大的校史档案资料、师生的作品日记、回忆性叙述以及传记资料等是梳理与建构西南联大课堂上教师们讲授鲁迅的重要依凭。在课堂上讲授鲁迅及其作品,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乃至当代的鲁迅教育与文学教育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抗战时期一所重要的高校,西南联大课堂上的“鲁迅”讲授,无疑是研究战时鲁迅形象甚至中国新文学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视点。  相似文献   

12.
当代文学的当代性是指其与时代同步发展的个人性、碎片性、流动性的“前经典性”状态,当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则是指其以当代性视角与思维介入文学现场、形塑文学潮流、促进文学对话的时代参与特征。文学批评与研究只要是在当下这个时代发生都有一定的当代性,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与普及在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与精确性,避免研究者的个人主观性和功利性,修正其滞后性、零散化、浅表化弊端等层面上提供了方法论支持,回应了国际呼声,并续接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实证学风传统。走向实证的中国文学研究在21世纪的新媒体文学研究中已成为一种趋势,需要警惕“技术中心”的误区,在实证研究与美学研究之间保持必要的平衡与张力。  相似文献   

13.
作为教材,《中国文学史》编著甚丰,编著者在撰写指导思想上,在其反映的内容、重点和难点的处理上,在作家、作品以及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评价上,呈现百家争鸣的现状,它给教学者带来了如何选择教材的问题。如何以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为本,有选择地参照其他文学史进行教学是本文论及的重点。打破传统“文学史”与“作品选”讲授时间比例,以精讲作品入手,以学生课外阅读为辅,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文学嬗变是值得实践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田同之以“男子而作闺音”论词,准确地把握了词最为范式化的特质。花间、南唐词人,在创作中大都“遵循一种惯例性的艺术表现范型”,即“男子而作闺音”范式。这种范式由温庭筠开创,为花间、南唐词人所强制乃至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5.
雷世文 《东方论坛》2006,(5):126-127
相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整理与出版的成绩而言,中国当代文学史料的整理与出版显得步履蹒跚。这种情形很可能是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当代性”有关的,这一时期的文学在“当代人”的视野中还够不上“过去”,因而也就难以唤起人们的“修史”激情。另一种相关的可能性是  相似文献   

16.
身份和身份认同是一切文学中不可避免的主题,其多种表现形式常常带有不可避免的政治性。本文讨论身份与身份认同在文学中的表现,以及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等当代文学批评关于身份问题的利用,从身份认同、身份危机、身份建构和身份叙事等方面探讨文学中的政治问题。结合对法侬、奈保尔等后殖民知识分子和作家对经典作品中的人物以及身份在批评理论中之挪用的分析,指出身份本身就与社会、文化、民族、种族等重大问题不可分割,与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不可分割,因此本身就具有政治性。  相似文献   

17.
首先,“当代文学正在经历无情的死亡,幸存者很少,殉葬品很多“,有学者在文学评论中将当代文学简单地理解为“小说家文学”,或把新疆当代文学中的20世纪80年代文学称为“诗歌文学”,90年代文学称为“散文文学”,新世纪10年文学称为“小说文学”,这样的分类看起来比较清晰明确,但是遮蔽了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缺少对于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在内的新疆当代文学的总体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全球化的浪潮正迅猛地席卷整个地球村。当我们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置于全球化的语境下,用“星球意识”重新观照,会有许多新发现:过去我们由于过分强调世界各国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而忽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世界各国文学的影响;中国 20世纪文学发展流变的轨迹是在现代化与民族化、自律与他律的合力场中进行的;关于重写文学史,在综合中西方文学史写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还原历史”的新文学史观。对于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应综合中西阐释学的智慧,以中国的评点法为主辅之以西方各种分析方法解读文本;现当代文学教改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文学的人文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以来文学化出意志形态文学、意识形态文学、意象形态文学三种亚形态,意志形态文学站立在知识分子精英立场上,以思想上的先锋性、技术上的探索性、审美上的前卫性区别于意识形态化写作和意象形态化写作。它的诞生表明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在当前的问题是:一、如何处理文学在价值立场上的“边缘化”的问题,二、如何处理生活经验的本土化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文化史中 ,知识分子一直是权威意识形态的同构体。随着权威意识形态经历了由奠立、畸形化发展及至重建后逐步松解的动荡性变化 ,知识分子也同步经历了从“身份转换”经“身份确认”到“身份超越”的艰难嬗变。作为知识分子灵魂的栽体——当代知识分子形象由此也显得扑朔迷离 ,从无奈的“改造者”到痛苦的“自省者”最后到迷乱的“萎顿者”,清晰地表征出知识分子复杂而微妙的心路历程。其中 ,异质性的复合形态是当代知识分子形象生成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