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同时继承和批判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方法,突出了大众文化主体的能动性,肯定了大众文化的反抗潜能。其目标是通过分析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消费社会的大众文化,寻求适合当代社会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政治。它实现了对唯物史观、传统历史学和文化理论以及其它理论传统的批判性继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文化综合创新主要体现为三个维度: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上下贯通。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综合创新之间的两相比附给予我们众多启示。英国在历史上形成的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和人道主义传统塑造了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的前提条件。在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支撑下,英国文化主义和欧洲大陆结构主义结合,形成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繁荣的理论张力;中西文化互补关系的建立是当代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的基本结构。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以大众文化和政治的关系为主题,探讨了主体和结构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自身建设是当代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的核心内容,以"中—马—西"的总体结构为背景,所谓大众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是当代中国文化体系整体的上下贯通。  相似文献   

3.
漫长的革命: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问题与理论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传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的发展。与布拉格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和阿尔都塞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不同,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以当代大众文化所提出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英国工人阶级的审美经验,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复杂性作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并且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的主要贡献包括:(1)论证了文学和审美的物质基础;(2)重新研究和思考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3)关于当代大众文化实践积极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近年来人文学科关注的焦点,也是文学与美学话语论述的对象。马、恩在创建唯物史观过程中,既确立了文化问题的唯物主义解释原则,把经济和文化区分为基础和上层建筑,但是也强调文化的相对自主性,揭示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之间更复杂的关系。威廉斯在20世纪中后期的资本主义历史语境中,面对工人阶级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兴起,建构出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突出文化生产的社会性、物质性。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模式之外,提出了大众文化的建设性维度,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对文化的形态和社会功能的理解。这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启示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密切关注工人阶级文化经验与大众文化转向的理论迈进中,形成了“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范式.从“文化唯物主义”概念的提出,到后来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中产生广泛影响,雷蒙·威廉斯都作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在“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开始面向整个社会过程,开始从整个社会的组织形式、结构方式的角度面对各种现实的文化关系与文化经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其实已经超出了理论观念与研究方法层面的意义,而成了一种明确而复杂的理论范式,它的实践影响和示范性意义在于它开始将马克思主义美学真正带入了社会实践领域,不但对威廉斯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影响了包括“伯明翰学派”在内的20世纪英国文化研究的实践过程和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6.
历史学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学的变迁反映历史的变迁。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来自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方法论出现在西方,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扎根成长的深厚土壤则只是中国的。它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当代主流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翦伯赞,翦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创...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阐述历史的基本方法是把人作为有感觉能力、会劳动的动物,人能辩证地同物质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自己在劳动成果中得以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核心扎根于概念结构,在这种概念结构中,经济决定论只是一种可能的研究经济世界的方法,同时不一定绝对要受这种概念的制约。马克思的历史分期法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马克思历史分期法的特点表现在内部必然性和历史过程中合理的固有顺序。马克思主义史学有五个核心概念,这些概念可归纳成:(1)各种物质因素、经济和社会势力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速度;(2)各种社会形态的兴替是特定的;(3)这种兴替在本质上是辩证的;(4)这一辩证过程是通过阶级斗争得到证明和体现的;(5)对社会各阶级进行分析是历史解释的必要条件,均衡论和停滞论都是站不住脚的;(6)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认为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是有规可循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7)未来的历史进程不仅可以预测,而且也是可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既是规范性的,又是记叙性的。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处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经验性文化模式向理性文化模式迈进的文化转型期,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过程,也是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三个阶段即文化危机、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同步的演进过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文化意蕴在于透过对文化危机现象的反思,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对当代多元文化批判的基础上,以文化(整合)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推进民族文化模式的现代转型,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引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双重使命。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场域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在中国极速膨胀,迅速壮大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并不断向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场域急剧扩张,使中国文化的生态格局发生根本变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自上而下的以国家权力为支撑的单向度"灌输"路径,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机制,建立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长效良性互动机制,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于大众文化的沃土,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大众话语"。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批判和文化继承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对阻碍历史发展的各种社会文化思想的批判、对鄙俗的社会文化氛围的批判、关于批判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关系、关于文化思想矛盾的社会历史根源等诸多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与实践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严重挑战。然而,大众 文化的盛行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非零和博弈,二者可以良性互动,和谐共赢。以马克思主义 引领大众文化价值观,借助大众文化场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路径是在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过程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属性,关注大众现实问题,转换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内在关联、发展逻辑和未来走向,如何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构当代中国新文化,是当前学术研究的重大前沿课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问题,具体地说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鲜实践经验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和中国社会结合、融合、磨合、整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观念形态转为实践形态的过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就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其引导性和主导性作用;就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其竞争性和凝聚性作用;就要弘扬中华文化,发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性和资源性作用;就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创造性,增强整合性,使中华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感召力,更加多姿多彩。为了更好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这一重大课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野里,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实践关系,环境生态状况反映着人的社会关系发展状况和科技发展与应用状况.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在实践关系中不具有最终的目的价值,解决环境生态问题不仅是一个人与自然关系的合规律性重建问题,而且是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合目的性重建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文化制度创新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公平与公正,才是解决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环境生态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和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即有神论的少年阶段;对宗教的理性批判阶段;唯物史观无神论思想的确立阶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丰富和发展阶段。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展的四个阶段中总结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主要内容和本质精神,指出后人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继承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就是在处理宗教问题上继承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学界对雷蒙德·威廉斯的研究多侧重于其文化研究理论,而相对忽视了对威廉斯改造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这一过程的经验总结。从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整体视野出发,我们能够发现威廉斯更加重要和特殊的理论贡献。确切说来,他将英国文学批评传统中的文本细读法、语义学批评等研究方法应用到对文学甚至整个社会文化的研究中,形成了“情感结构”等马克思主义自己的批评范式,并进一步提出指向实践的“共同文化”理想,促进了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新旧交替。梳理和发掘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威廉斯的理论贡献,也能够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如何从自身以及民族文化的传统中汲取营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正面临着大众文化的语境,这不仅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化”的难度,而且严重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社会政治总动员的程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化解的有效途径为:在清醒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灵魂的基础上,力争使马克思主义深入到大众的心理层面;在凸显问题意识的基础上,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政治总动员,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民众个人生活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在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命题之一。 解蔽传统哲学解释框架,还原主体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追溯马克思主体思想的哲学渊源,厘清马克思主义主体的科学内涵;讨论马克思主义主体理论中被长期忽略的精神生产问题,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其主体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语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元理论指导的,反映当代中国生动的现实实践的文化形态,其主旨是为了增进人民大众主体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文化发展主客向度、领袖与群众、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等关系,唤起国人的“文化自觉”,为构建文化强国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第一要义、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都是其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是对唯物史观中关于历史主体思想的具体阐述;发展为第一要义是对唯物史观中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具体运用;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则是对唯物史观中关于人与自然辩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这三个方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存在着两种内涵:一种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联系的、主要从道德原则出发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和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向往;另一种是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革命前提条件的强调。在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前一种内涵日渐弱化,后一种内涵逐渐加强。马克思主义传到俄国后,由于种种原因,走上了一条与在西欧相反的发展道路,即唯物史观逐渐淡化、革命乌托邦主义被大力复活的道路。比较经典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演变路径,对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化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推动英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主轴,文化马克思主义也因此而兴起,在此过程中,汤普森发挥了核心作用。20世纪60-70年代,这种文化马克思主义遭遇重大挑战,英国第二代新左派由于深受阿尔都塞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而集体背叛。在此背景下,汤普森发表了著名的《理论的贫困或太阳系仪的错误》一文,通过对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进行全方位批评,揭示出第二代新左派试图通过移植外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来发展英国马克思主义的企图是虚幻的,应当立足于英国本土的激进思想传统去建设英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为英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进行了高调的辩护和捍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