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究相对于民国三十多年的政治、思想等重大变革,而当时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业(如地理学译著出版)飞速发展之原因,在介绍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著的出版概况,分析这一时期其地理学译著特点的基础上,对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著的著者、译者和编者群体身份进行了描述。分析认为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翻译出版兴盛的4个原因:商务印书馆推行改革、民国地理学教育的发展、西方地理学教育的发达和留学生回国。  相似文献   

2.
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的历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译本时间阶段特征、译本出版状况和译者翻译风格方面的历程分析,可以发现译著的接受程度影响到译本的出版状况,译者的翻译历程与作者的创作历程有相似的时间阶段特征,译者自身在不同时间阶段翻译风格也有变化。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的变化发展规律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传播在发展阶段、译本出版和译者翻译风格上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而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学术书讯     
<正>周领顺教授所著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和《译者行为批评:路径探索》两本专著,由商务印书馆分别在2014年8月、9月出版。它们是以译者和译者具体行为为切入口,以社会为评价视域,旨在评价译者行为和译文质量二者关系的批评性翻译理论论著。译者行为批评是翻译批评学科的进一步细化,它是翻译批评性研究范式转变的第三阶段,是翻译活动内外相结合的翻译社会学研究,是对译者语言和社会性角色行为之于译文关系的评价,同时,也是对于译者在翻译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及其作用于文本的一般性行为规律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隐喻理论为指导,对比和分析了林纾译作的部分书名及其原著书名。研究发现隐喻手法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有三种功效:首先,借助修辞隐喻,能把平淡无奇的西文表达翻译为蕴涵深刻的中文,便于译著读者理解和共鸣;其次,依据认知隐喻,以读者熟知的语言转达译著书名、编译小说内容,有利于读者跨越中西文化的鸿沟;最后,借助语法隐喻,在译作中注入"中国元素",让译者和译著受众的情感产生共振,从而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5.
《简爱》是闻名世界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已有诸多版本。本文根据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三条重要原则,即理解的历史性、历史的未完成性和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视域与视域的融合,重新审视翻译中的重译现象。翻译是历史性的行为;历史的未完成性和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使不同时代的译者重译同一文本成为可能;翻译是个体视域与文本视域融合成新视域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浅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翻译不可避免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本文从文学翻译中译者与原著、翻译过程、译著、译著读者以及审美活动等几个方面的关系探究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历史、译者、翻译版本、翻译方法、国外传播、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等几个方面。以下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中外译者对毛泽东诗词文学性的态度;中外翻译的目的;集体翻译与个人翻译的差异;不同版本的"副文本"特征;"文革"期间,毛泽东著作对外译介"空前绝后",为何国外的毛泽东诗词译本基本上也集中出现在这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以小说《红字》序言《海关》的翻译为例,从文本层面微观分析译者伦理的多元性.《红字》的多个译者对《海关》采取的翻译策略有全部删除、部分译出、全部译出.这三种类型翻译的差别清晰地表现出面对同一文本,译者遵循不同伦理的倾向.另外,同一类型译者的伦理现亦有差异,如全部译出《海关》,胡允桓是因为被动接受主流翻译规范,姚乃强则是主动迎合的结果.再者,同一译者也可能在同一或不同时间遵循相去甚远的伦理,如韩侍桁正文中删掉《海关》,体现了靠近读者的意愿,而他严谨的译文又是靠近原作者的.译者伦理在不同层面上呈现出纷繁复杂和多元交织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因此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文化地位,都会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重大的影响。从严复译著《天演论》的翻译中,探讨理解和传达过程中文化环境对译者翻译文本的择取、文化立场、翻译方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影响,译者通过增删、换例、按语等意译手法,揉合异化的内容和倾向归化的语言和形式,融汇原文神理,创作了深刻影响中国近代文化和思想的译著。  相似文献   

10.
大量用典是毛泽东诗词的一大特点,典故的恰当处理对毛诗的翻译至关重要。把毛诗典故分类,从五种《毛泽东诗词》英译本中选取代表性的典故的英译,列表分析典故的翻译,发现虽然这些英文版本的译者、译者的国别及出版的年代不同,但他们的对典故的处理方式有很大的共性。这些方法对汉语诗词中典故的翻译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和“郦学”家、杭大地理系教授陈桥驿先生专著《水经注研究》,最近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收有关论文四十三篇,洋洋三十六万六千余言,内容涉及历史、地理、名胜古迹、地名、版本等各个学术领域,归纳起来可分三个方面:第一是《水经注》的地理学研究,作者把该书中有关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资料,一一加以整理研究,使之古  相似文献   

12.
《心》是夏目漱石后三部曲的终篇,其译著多达六部,翻译风格也各有千秋。有的一字一句、尽量保持原著句式;有的取其意,选用简洁流畅的词句进行翻译。那么,究竟哪种翻译方法才能既忠实原著,又通俗易懂呢?笔者试通过对《心》的三个译著版本的对比,尝试从译语选择的角度来分析《心》的翻译。  相似文献   

13.
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近年来倍受瞩目。通过三名译者对同一翻译文章所体现出的有声思维记录,比较和分析在翻译过程中不同译者遇到相同的翻译问题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可以找到更为有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不同版本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作品的比较 ,结合译者的背景知识 ,浅析语用学在翻译中的体现 ,主要是翻译过程中从不同话语意图处理隐含意义及译者对翻译中创造的不同把握。  相似文献   

15.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逐渐受到国内外翻译学者的关注.译者主体性问题成为研究对象,梳理翻译研究中三种不同的主体中心论的演进,揭示译者身份在翻译研究中由蒙蔽到彰显的变迁历程,分析各个主体中心论的弊端,并结合哲学上的主体间性转向给翻译研究带来的启示,论述从主体间性的角度研究译者主体性的必要性,将最终得出结论:翻译研究必然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  相似文献   

16.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译者的研究不再停留在从语言层面来评价其译作的得失,而是从文学、文化层面来评析他们的文学、文化贡献。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再被看成是对原作不负责任的改写,而是其个人经历、自身的双语文化能力、翻译动机、时代背景等因素对其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寒山诗是我国唐代诗人寒山所创作的诗作,自从被译介到美国后出现了多个版本。而在众多的英译本中,加里·斯奈德的译本最为成功。在翻译寒山诗时,加里·斯奈德的译者主体性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从对译本的选择、译本的理解、译本的表达到译著序跋无处不体现了其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诗歌翻译中译者风格的研究——以李白诗歌英译本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格批评一直是翻译批评中的一个重点.通过自建语料库,从风格研究的三个层次,即语体、体裁和译者自身入手,对李白诗歌及其三个英译本的翻译进行剖析.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译者风格进行了探讨,认为同一作者的风格在不同译者笔下可以得到不同的体现,译者风格的发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8.
夏目漱石的小说《哥儿》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在不同时期多次被译为中文,甚至于在同一时期也有不同的译本,这给翻译研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文学翻译理论方面,许多翻译理论家都不约而同地承认文学翻译需要译者的艺术再创造性。通过《哥儿》三种译本的词汇翻译研究,可以看到三位译者在翻译人物称谓语、拟声词、文化符号等具有代表性的词汇时,都作出了不同的选择,这正体现了文学翻译的艺术再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文学翻译是译者在理解、解释原文基础上的创造性叛逆。一般说来,产生创造性叛逆的原因有三种:一、不同社会之间价值观、道德观的差异;二、译者的主体性;三、文学翻译作品的审美要求。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要受到原文、原语及目的语文化语境等制约因素的限制。正确理解了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译者就应在充分发挥主体性因素的同时把握创造性叛逆的限度,以便在最大范围内达到翻译目的并取得良好的文学、文化及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20.
文学名著在我国被反复重译,每个时期的译本透露当时的语言、出版、文学风尚、读者要求和总的社会文化情况。同一作品的不同译本展示了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众所周知,译者并非处在一种理想化情形下,而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的背景中翻译。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说,翻译界一般存有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alienation)与"归化"(adaptation)。通过对比研究分别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的两部《傲慢与偏见》中译本,可以揭示译者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下主要倾向于哪种翻译策略,"归化"还是"异化";及随着两种文化接触的日益频繁,"异化"的翻译策略是否最终会占上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