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梁结玲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4(2):7-12
厉鹗的诗词理论有重文轻道的倾向,他对诗词的艺术分析有明显的辨体色彩。传统的文体分析注重文体的共性,厉鹗的诗词文体注重的是文体的个性,他认为诗词文体的共性是建立在个性差异基础之上,没有个性便不会有共性。诗词是文人雅趣的表达方式,作为传统的文人,厉鹗认为雅是诗词的本性,反对粗豪和低俗的语体,诗文的话语方式要能体现文人的审美趣味。厉鹗还认为作家应该创造富于个性的诗体或词体,这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上成熟的表现,创体要从学识的积累和品性的修炼入手。 相似文献
2.
吕逸新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4):71-76
汉代是经学的时代,文人强烈的宗经意识深刻影响着汉代文体的生成.在汉代文人看来,经学既是天地人间恒久之道的渊薮,也是文章的最高范本和各种文体之源,所以撰写文章只须直接采用经典文本中已有的文体类型,或从经书中抽绎某种文体的潜在形式加以发展,或依经称名稽古制式,或汲取说经方式形成新的文体.汉代经学烦琐的阐释方式和动辄以经为据的风气直接影响到汉代的文体风貌.汉代经学对文体的复杂影响使汉代文体在文学性和精神性两方面都带上了明显的经学色彩. 相似文献
3.
吕逸新 《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1-76
汉代是经学的时代,文人强烈的宗经意识深刻影响着汉代文体的生成。在汉代文人看来,经学既是天地人间恒久之道的渊薮,也是文章的最高范本和各种文体之源,所以撰写文章只须直接采用经典文本中已有的文体类型,或从经书中抽绎某种文体的潜在形式加以发展,或依经称名稽古制式,或汲取说经方式形成新的文体。汉代经学烦琐的阐释方式和动辄以经为据的风气直接影响到汉代的文体风貌。汉代经学对文体的复杂影响使汉代文体在文学性和精神性两方面都带上了明显的经学色彩。 相似文献
4.
韩少功既是文体意识的自觉者,也是文体实验的先行者,其代表作《马桥词典》和《暗示》,作为中国当代文坛小说文体实验的范本,充分显示了韩少功小说文体观念与其文体实验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5.
韦春喜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00-106
昭帝之后,汉代将军幕府在性质上发生了根本转变,具有了辅政治事的大权.为了个人的仕途与发展,士人入幕成风,积极进行文学创作.汉代幕府创作以应用文为主,具有现实时务性、应对性;开拓了边疆外事与战争武功题材;打破了祝、颂等文体的传统文风或模式,促进了说体文的创作;适应公府特别是幕府言说与书写需要,奏记、笺等文体应运而生.因幕... 相似文献
6.
吴贤哲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2):76-82
在汉代文学创作中,散体大赋、骚体赋、拟骚诗是汉代作家在学习楚辞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散体大赋、骚体赋属赋体文学,而拟骚诗以及君臣所作的楚歌属诗歌体裁,它们在文体上不能混为一谈,也不宜将骚体赋、拟骚诗、楚歌笼统地称为骚体文学。否则,不利于我们对汉代文学作品进行专门的分类研究。拟骚诗是楚辞体诗歌在汉代的赓续,其文体、写法以及代屈原立言的思想内容,是楚辞在汉代诗歌创作中流变的重要表现,拟骚诗虽然曲折地表达了汉代文人借伤屈以自悼以及他们对屈原的认识评价,但由此也将汉代的楚辞体诗歌创作引向了衰落之路。 相似文献
7.
汉代荒政已初步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汉政府在救荒实践中 ,往往能从战略高度出发 ,在灾前、灾时和灾后采取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备荒、救荒的策略措施。本文从文献资料出发 ,对汉代的救荒对策作了较为细致的总结和分析。这些措施在抗灾、救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它对于今天预防灾害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论“外传体”古典小说的文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122-125
外传体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独特而引人注目的一种文体,自汉迄清,代有创述。概而言之,其文体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性质上亦子亦史,二是人事叙述虚实相间,三是材料采掇罗致,四是视角上表现民间色彩。 相似文献
9.
汉代蝗灾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华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3):35-38
蝗灾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汉代蝗灾在时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季节性 ,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地域性 ;成灾面积广阔 ,灾情严重 ;蝗灾具有群发性、连锁性特点。 相似文献
10.
汉代妇女婚姻观念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仁桃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13-116
在中国婚姻史上,汉代是一个由宽松渐趋缜密的发展阶段,作为妇女本身,从西汉到东汉在婚姻观念上也发生了由主动争取幸福到顺从、主动接受礼制约束的变化。刘向《列女传》、班昭《女诫》和《后汉书·列女传》为我们研究两汉妇女婚姻观念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这一演变过程与当时的经济基础、家庭结构、思想观念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告地书是西汉初年使用比较普遍的随葬文书,它模仿地上通关文书"传"、"过所"的文本形式,借鉴政府公文在人世间的文体权威,向地下冥府告知死者户籍财产等信息,由此希望死者借此在阴阳两界顺利而合法地通行,且如愿入登冥府户籍,安于地下生活。告地书发生于户籍制度较为严格的西汉初期,承载着特殊的社会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2.
13.
朱迎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5):7-12
宋代古文形成了以"易奇古为平易,融排偶于单行"为基本特色的新体式,古文体裁也有新发展,表现为部分传统文体的扩张、多种新兴文体的开发和"破体为文"的盛行。宋代骈文在"变体为文"中创立了不同于"唐体"的"宋四六"新体式,骈文体裁发展呈现出庙堂之制专业化、文人交际使用普遍化和民间应用扩大化的特点。骈散体式并存互补,渗透融合,骈散体裁达于完备,渐趋分疆,最终使宋文文体演变达到相对平衡,并使古代散文文体格局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14.
15.
胡大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4):1-9
考察《尚书》“六体”等文体的命名方式,其“谟、训、诰、誓、命”,本来都是行为动作的“做什么”,“做什么”产生文词,于是以行为动作本身来命名这些文体。这是早期文体命名的一般性方法。汉魏晋文论家蔡邕、曹丕、陆机的文章释体只讨论文体特征,一般不涉及文体命名;而名物、训诂学家刘熙《释名》中则有文体释名,涉及到文体的“怎么做”、“为什么做”之类,却不刻意讨论文体特征。到刘勰《文心雕龙》的文体论,以训诂文体命名的方法进入文体“怎么做”、“为什么做”的阐述。它以文体释名进入文章释体,“释名以章义”与文体特征的讨论二者有机的结合,显示出从文体内在逻辑出发以文章释体的特质。这是古代文体论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艾立中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6):171-176
云间曲派是明末清初松江地区的一个散曲和戏曲的创作流派,该流派在理论上高扬"骚雅"旗帜,提倡"香草美人"的手法,并将这一理论主张贯彻到创作实践中去,在散曲特别是咏物散曲的创作上取得了较高成就,在明清之际的曲学理论和创作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汉代赋家与史家关系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焕然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3(2):47-52
汉代赋家与史家集于一身者达26名之多,对汉代赋与史书的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史家之赋,多用故实,善作古今对比,历史感强.赋家之史,保存了大量赋作,描述了赋的发展流变的轨迹.赋家、史家知识结构相通与汉代人强烈的尊史意识是赋家、史家多集于一身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刘涛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6):97-101
文体文风改革是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的重要内容。针对六朝以来的淫侈靡丽文风,韩愈标举复古,借古文以明儒家之道,创建出一种既承载儒家之道,又采用奇句单行的体式,而且没有对偶、声律的严格限制的新体散文。这种新式散文不仅与当时流行的骈体文相敌对,而且不因袭古圣先贤之成言,而是自铸伟辞,既明道传道,又抒泄郁积于胸中的怨愤不平及遭遇不幸之情,体现出韩愈对于创造性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先秦至汉代的司法检验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道诚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3(3):64-69
先秦至汉代是中国古代司法检验的萌芽时期,同时也是检验制度的初创时期.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不仅检验活动十分频繁,而且确立了许多检验的规则.这些规则不仅对制定唐律的相关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为中国检验制度臻于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郑丽霞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82-83
20世纪西方语言学的飞速发展,使得文体学(stylistics)成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独立学科。中国的文体学研究古已有之,"文体"指义多端,在文学上主要指文章的体裁或风格;而西方的"文体"则与语言学密切相关,多指"语体"。中国现今沿用的主流"文体"释义基础主要是古代"文体"涵义,在指称文章的体裁或风格的涵义上,又增添新的内涵——"语体"。这主要是受西方"文体",即"语体"学说影响。"文体"研究可以说是对对象最为全面的研究,必将成为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