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自龙门出山陕峡谷后,河谷骤然展宽,临猗县吴王渡至潼关一段河道,左右分别为涑河和洛、渭下游谷地,地势更为开阔。历史上黄河在此经常左右摆动,往往造成“鬼无墓,人无庐,百万田产了无余”的悲惨景象,沿岸居民饱受其灾。近代水文资料表明,黄河西徙,时或夺洛水下游与渭水相会,洛水即直接东入黄河;黄河东偏之后,洛水则将复归渭水。因而,探明河洛渭汇流关系的历史变迁过程,就可以揭示该段黄河河道徙移变化的基本情况,为沿岸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2.
共工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共工是古代历史神话人物,历史上长期受恶名所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共工是神是人争论不休,作者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指出共工真相是神话人物,共工是黄河中游地区先民古姬羌部族祭祀的水神。后因为黄河泛滥,岸边高山崩塌,河道改向,共工逐蒙恶名,先秦史书乃有“流共工于幽州”的记载。关于共工的历史传说,反映了黄河流城悠久的历史文明和黄河中游地区民族的历史活动。  相似文献   

3.
汉代是黄河变迁史上的重要时期,黄河主河道在西汉时几经变动,最终于东汉初固定于现行河道,并持续八百多年时间至唐后期,为今天确定黄河三角洲的地域范围提供了历史依据;伴随黄河决溢而产生的滩涂和在入海口不断淤积的新增土地,成为黄河三角洲吸引外来人口从事开发的重要动力;汉代黄河三角洲在经济、人口、城市和文化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准。  相似文献   

4.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金太宗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闻有金师”,为阻金兵南侵,约在卫州(治今河南汲县)人为决河,“自泗入淮”。从此“河流不复”故道,不再“北流”入渤海。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一次大改道。这次改道形成的黄河下游河道,其下段夺淮河入黄海的局面,直到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河决铜瓦厢改从山东利津入渤海之前,未发生大的变化。而下游上段的河道,即自阳武(今河南原阳)以下至入淮的河道,在金代数十年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可能是史料缺乏,至今未见专门论述这段河道的文章。为此,本文就金代黄河下游上段的河道变迁,作粗浅的阐述和考证。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河道以河南省桃花峪为点划分,横穿河南、山东两省,该段河道总长786千米,流域面积约2.3万平方千米,是大河入海的要道,也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生态廊道。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与人文景观融合发展的经济基础雄厚、文化基础厚重、发展势头迅猛。为更好地保护“母亲河”,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下游地区开展了全面的生态廊道维护和流域水资源保护,构建起“堤内绿网、堤外绿廊、城市滤芯”的生态格局。推动黄河流域生态廊道构建与人文景观融合发展,要在制度安排、框架搭建、发展模式等层面进行探索,积累可供复制借鉴的经验,形成具有黄河下游地域特色、时代特征和民族特点的发展道路。为此,要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在力保黄河安澜、推进生态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传承黄河文化、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重点施策,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6.
黄河壶口瀑布地质公园以黄河为轴心,地跨山西和陕西两省。河尔有吕梁山,河西为黄龙山。这里山势雄峙,气势浩大,黄河河道舒展蜿蜒。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其东西两侧的界线即由河道中心线向两侧分别扩展约1.5公里。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总面积15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7.
席会东 《殷都学刊》2013,34(2):43-46
美国国会图书馆地理与地图部藏有一幅不具图题、绘者和绘制年代的彩绘本黄河图长卷,因其主要描绘江南境内黄河的堤防情形,应当命名为《江南黄河堤工图》.经考证此图系江南河道总督高斌于乾隆十五年间所绘.《江南黄河堤工图》反映了乾隆朝十二至十五年间周学健、高斌等两任河臣以开挖引河、裁弯取直为主要手段治理徐州至海口段江南黄河的史实,描绘了乾隆前期江南黄河尤其是清口和尾间河段的工程形态与变迁轨迹,是了解乾隆朝前期江南黄河河道变迁、堤防工程、治河方略与河政管理的第一手资料.该图也是现在所知唯一一幅采用方格坐标网绘制的清代前中期黄河图,表现了乾隆朝黄河图类型和绘制技法的多样性,在清代地图史和黄河史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黄河学的分支学科应该从横向、纵向和立向来划分各分支;横向上按照学科属性划分为黄河自然科学和黄河人文科学;纵向上按照研究对象所处的时间划分为古黄河学、历史黄河学、现代黄河学和预测黄河学;立向上按照研究对象具体程度划分为黄河哲学、理论黄河学、应用黄河学和黄河地理学;三个方向的分支学科划分还应该进行体系的整合。  相似文献   

9.
黄河由浑变清听起来似难以置信,但这一自然现象在中国历史上确曾出现过。据《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58记载,清雍正四(1726)年十二月,河道总督齐苏勒、副总河嵇曾筠、漕运总督张大有、河南巡抚田文镜、山东巡抚塞楞额、陕西巡抚法敏先后驰秦,黄河自陕西府谷县历山西、河南、山东以至江南之桃源(今江苏泗阳县),冰开水清,湛然澄澈。其在陕西、山西,始于雍正四年十二月八日,迄于翌年正月十三日,共三十六日;其在河南、山东,始见于十二月九日,迄于次年正月十日,共三十一日;其在江南,则始于十二月  相似文献   

10.
蛇曲,是被河流冲刷形成的像蛇一样蜿蜒的地质地貌。陕西延川黄河蛇曲是发育在秦晋大峡谷中的大型深切嵌入式蛇曲群体,规模宏大,是我国下流河道上蛇曲发育规模最大、最完好、最密集的蛇曲群。  相似文献   

11.
田宝祥 《江淮论坛》2023,(6):168-174
在上古神话谱系下,“女娲造人”意指生命的孕育与文化的延续,“夸父追日”意指超越自我极限、打破命运束缚。水神共工将天上之水引向人间,开启了天人关系的建构;巨人朴父在天地初开之际治理洪水,确保了天人关系的稳固。“河神巨灵”的神话故事显示了开辟河道对于先民生存发展的必要性,《楚辞》以“神遇”河伯的方式展现了天人关系之和合共生。从“授禹《河图》”到“大禹治水”、从神话叙事到历史叙事,体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从角力、对抗到和解、共存的演变过程。通过上古神话谱系,可知黄河既是实存的生态系统,又是情理合一的文化生命。黄河文化在演变过程中,勾勒出国人的生活图景,显示出先民的生存智慧。借助上古神话谱系探析黄河文化的源出与演变,有助于把握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本质与真谛。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九时五十七分,我们敬爱的周恩来同志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位当代历史的巨人与世长辞了。四年来,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怀念他。他为中国革命事业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一部中国现代革命史处处闪烁着他战斗的光辉。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七年,囤共丽党曾围绕黄河花园口堵口复堤的问题进行过一场十分尖锐复杂的斗争。在周恩来同志的具体领导下,通过这场斗争,我党从政治上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玩弄以水代兵的阴谋,粉碎了他们所谓的“黄河战略”,保障了解放区旧河道数百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并为晋冀鲁豫解放区胜利地开展自卫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揭开我军战略进攻序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场斗争在解放战争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同时,也生动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恩来同志光辉夺目的革命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3.
北宋河患与治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一朝,河患最烈,167年的历史,河决河溢的年份就有73个,河道四次迁徒,形成了有史以来的二股河。黄河对北宋一代的历史进程有着深刻影响,河患加重了积贫积弱的社会形势,强化了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治河成为北宋王朝的基本国策。笔者不揣鄙陋,对北宋河患与治河作初步探讨,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4.
黄河探源     
本文回顾了我国古代探寻河源的历史和记述,认为1978年勘察确定的黄河源头和历史上的许多记载是相符的。  相似文献   

15.
黄河经济开发现状及其在我国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黄河又因其特殊自然、地理情况,为害剧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由于生产力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要求,黄河水利建设和流域经济开发的重要性日益紧迫。在1991年初  相似文献   

16.
一、黄河谷地概况 黄河谷地是指我省共和县合乐寺以下至民和县峡口为止的321公里黄河沿岸地区,横跨海南州的共和、贵德,黄南州的尖扎、同仁,海东地区的循化、化隆、民和等7县。这里是黄土高原伸向青藏高原的最南端,黄河在高山峡谷间蜿蜒奔流,冲刷出一片片肥沃的河川谷地。这里是我省最早出现农耕文明的地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居、融合和生产交换的重要地带,历史上的屯田和茶马互市创造了名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宁夏段是中国古人类生活的重要区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宁夏黄河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文化类型包括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移民文化等。宁夏黄河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历史建筑、引黄古灌渠水利工程遗产、黄河水运渡口码头、传统村落、工业遗产、革命文物等。宁夏黄河文化展示了黄河流域宁夏段各民族共创、共享中华文化的区域类型,这一区域类型展现了宁夏各民族共同书写和共同创造的灿烂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共生关系,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宁夏路径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曹光章 《晋阳学刊》2022,(2):119-124
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她激流奔腾,一泻千里,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和充沛磅礴的创造力;她汇聚万流,裹泥携沙,奔流入海,象征着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包容胸襟和恢宏气度;她九曲连环,矢志向东,象征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她生生不息的密码深藏在不断革新的历史实践中。伴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对黄河文化多重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化。黄河文化蕴含的丰富旅游价值、经济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伦理价值、艺术和审美价值、教育价值等等,不断得到认识和挖掘。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将推动黄河流域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续写黄河文化新的时代精神,黄河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也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黄河文化所蕴含的丰富价值将得到最充分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提起黄河,人人都知道它在解放以前是一条灾害性很严重的河流,经常闹漫溢、决口、改道。这是历史事实。但从整个历史时期看来,黄河水灾的频率与严重性并不是前后一律的。我在1955年5月为中国地理学会所作的一次题为“黄河与运河的变迁”的讲演词里,已着重指出了这一点。在那篇讲演词里,我把从有历史记载以来直到解放为止全部黄河历史,分成唐以前和五代以后前后二期,指出黄河在前期决徙次数并不很多,基本上利多害少,只是到了后期,才变成决徙频仍,有害无利,  相似文献   

20.
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河湟”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 ,《后汉书·西羌传》有“乃度河湟 ,筑令居塞”的记载。这里的“河湟”是指今甘青两省交界地带的黄河及其支流湟水。此后 ,“河湟”逐渐演变为一个地域概念 ,指黄河上游农区和湟水流域 ,即今青海省境内包括贵德、尖扎等黄河沿岸地区在内的东部农区和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历史上 ,这里是多民族交错杂居、各种文化碰撞交融的地带 ,藏传佛教在这里从传入、发展到鼎盛、衰落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一、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历史考察藏传佛教传入河湟地区的历史十分久远。据《安多政教史》记述 ,早在唐代宪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