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不久,中央领导同志视察甘肃工作时提出: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变山河,治穷致富,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把甘肃建成全国第一流的林业基地和牧业基地。这一指示,纵观全局,放眼未来,切中了我省经济建设特别是农业问题的要害,对改变甘肃贫困面貌,开创农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把甘肃建设成为全国第一流的林牧业基地,这是我省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方针。这一方针深刻地阐明了种草种树发展畜牧和把甘肃农业搞上去的辩证关系。因此,弄清楚种草种树与甘肃农业的辩证关系就成为全省人民贯彻执行这一方针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我国农村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解放思想,打破框框,排除“左”的思想干拢,在实践中创造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例如,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田间管理包产到劳力责任制、集体承包和个人承包混合责任制,等等)。农业责任制的建立和实行,迅速地改变着农村的落后面貌,农民群众欣喜地走上了治穷致富的道路。农业生产责任制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是因为它适合我国农村当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觉悟程度,严格地遵循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这一客观绎济规律(简称“一定要适合”规律,  相似文献   

4.
温州经济格局,对于农村治穷致富,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启示。大量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畜牧业是振兴农业、治穷致富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畜牧业发展战略对农业宏观决策有重大的作用。本文试图对我省畜牧业的发展战略问题提出探讨性意见,恳请读者指正。 一、确定我省畜牧业发展战略的依据 发展我省畜牧业的战略思想如何?应该走什么道路?我认为应当有两条基本依据:一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现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变革时期。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发展商品生产,发展乡镇企业,这是完成这一重大变革的客观要求。我于1984年5月到江苏省的常熟、无锡、苏州、沙州等地,1985年3月到河北保定、廊坊等地考察,所受教育很大。江苏、河北等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翻番致富的希望所在,是治穷致富的一个战略措施。在我们云南,对“无工不富”的道理,有的地方认识了,体会深,经济发展很快;有的地方还没有认识,经济发展很慢,甚至停滞不前。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  相似文献   

7.
治穷致富的成功之路──治山、治水、治穷三位一体论杨荣俊引言减少贫困,发展经济是当代世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头等大事,由于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粮食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世界贫困问题并没有因经济发展而有所减轻。目前,全世界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有12亿,其中处...  相似文献   

8.
景泰县是我省中部干旱县之一,也是我省干旱贫困县中开拓前进、治穷致富,变化较大的一个县。变化之所以较大,是兴建了“景泰川电力提灌第一期工程”,提高了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建设了大面积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农田;并以灌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支持和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现就这处提灌工程的综合效益,建好、管好、用好工程的主要经验等方面作一陈述,以便为我省其他干旱贫困地区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提供参考。(一)景泰县位于甘肃北部黄河西岸,总面积5420平方公里。全县辖十个乡,127个村民委员会,667个村民小组;县城所在地还有1个条山镇和一个直属省农垦局营管的国营条山农场;条山镇辖地,又有省、县机关、厂矿办的农场73个。共32491户,总人口179600人,农村户口30000户,农业人口165838人,农村劳动力81732个。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断清除“左”的影响,放宽农村经济政策,为广大农民开拓了治穷致富的阳关大道。滁县地区从1979年起,普遍推行联产责任制,由开始的包产到组大包干到组,逐步发展为  相似文献   

10.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贵州是一个山区,农业机械化必须从山区农业生产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的特点出发,为多种经营服务。这样,才有利于迅速改变贵州山区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一、贵州农业机械化要适应山区农业的特点解放以来,贵州的农业机械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了很大的发展。现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79.9万马力,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共有8,519台27.4万马力,手扶拖拉机共9,000多台9.6万马力;排灌机械达7.7万台85.4万马力;粮油加工机械5.6万多台;此外还有运输机械,植保机械和少量的林牧机械。这些机械在发展贵州农业生产和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排灌机械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1.
要顺利实现和完成以种草种树、治穷致富为突破口的农业方针的战略转变,有十个方面的关系亟须引起注意,并认真处理好。要正确处理粮食生产与种草种树的关系粮食生产与种草种树的关系归根到底是农林牧的生产结构问题。对此,历来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农林牧在国民经济中各居特殊地位,但农业  相似文献   

12.
要发展民族山区的教育事业,确实要比经济发达的地区困难得多。近几年来,这些地区在狠抓治穷致富、解决温饱的同时,也在大力抓教育,使教育事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教育面貌有所改观。但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差,贫困面太大,很多群众的温饱问题至今尚未解决,难以拿出更多的财、物来办教育,致使教育仍然处于十分落后的状况。要改变这种状态,我们认为当前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发展山区教育是振兴山区经济的基础,切实把发展山区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力,同社会生产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缺少外部(包括国家投资)支援的情况下,温州走出了一条主要依靠老百姓自己的力量发展经济、治穷致富的路子.温州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以及形成的经济格局,人称为温州模式,实际上就是中国市场化的一个缩影.这就是坚持以民为本、最大限度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放手并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路子.本文介绍了温州发展民营经济的历程,论述了温州经济的特征,证实了以民为本的经济--温州模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经济的组成部分。林业内部的林种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林业的经济效益和林业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特别是林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尽快治穷致富的大问题。因此,在发展林业生产中,我们要更新传统观念,纵观全局,重新认识山区的真正优势,从本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出发,打  相似文献   

15.
广西民族地区城镇建设,经过建国后三十多年的曲折发展,除县属镇外,一般乡都有一个或几个圩镇。但其起点低,基础差,已经形成的圩镇无论数量上,或内部设施上都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治穷致富  相似文献   

16.
五月下旬,甘肃省农业经济学会在兰州成立并举行首次学术讨论会,就当前甘肃农业经济中的有关问题,展开了讨论与争鸣。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甘肃农业发展的战略问题讨论中认为,甘肃农业的战略目标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的基础上,创造一个与高效、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相一致的高产、稳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首先,这是由农业生产的本质所决定的。农业生产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沿一定途经不断  相似文献   

17.
<正>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是直接关系和影响一个地区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青海省委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省情,提出了“改革开放,治穷致富,开发资源,振兴青海”的经济发展战略。实践证明,这个经济发展战略是正确的,它的实施是成功的。这个战略的核心是依托资源优势,加快资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也可称为资源转换战略。现在可以看得很清楚,我省最具活力的企业,大多是80年代以来兴办的同青海优势资源结合比较紧密的企业。目前,我们正在编制“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远发展规划,构建跨世纪发展的蓝图。面对世纪之交全国经济发展重点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大好机遇,我们必须不断完善经济发展战略,为进一步加快青海经济的发展探索新的路子。除了继续坚持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外,还要研究经济不发达地区(以下称后发展地区)在发展途径上面临何种优势,把资源优势同后发展优势结合起来,进一步充实、完善全省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振兴青海的步伐,进而实现治穷致富,后来居上的奋斗目标,这是本文提出并探讨经济后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8.
黄冈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一个贫困地区,直到80年代中期还有230万人未解决温饱,占总人口的1/3,全市人均纯收入仅380元。为了迅速改变革命老区的落后面貌,黄冈市从本地的农业资源出发,以科技扶贫和农业产业化为契机,以发展市场农业为方向,突破了单纯依靠耕地的单一生产结构,形成了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格局,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黄冈市情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甘肃的二元经济结构甘肃的二元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双重封闭二元结构”。以城市工业为主体的区位现代经济和以农业为主体的非区位传统经济,构成甘肃“双重封闭二元结构”的第一个层次。甘肃区位现代经济的形成,并没有经历区域经济中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逐步繁衍的自然过程,而是在“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依靠行政性的强制力量,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和东部企业生产要素的整体迁移,植入甘肃经济稀疏区的结果。1952—1978年,甘肃工业增长速度高达14.74%,奠定了以有色冶金、电力、石油化工、机械等工业为支柱的区位现代经济。与此同时,以农业为主的非区位传统经济却表现出超稳定性。这一时期,甘肃社会总产值的结构变化值高达94.66,其中农业结构变化值为8.34,仅为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然使广大农村孕育和产生了一大批能工巧匠,但是,由于“重农轻商”的传统文化严重桎梏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因而广大农民世世代代被捆在土地上,始终摆脱不了贫穷的困扰。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一场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的农村经济大变革迅速席卷了全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久被压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治穷治富的热情,给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农村经济带来了勃勃生机,使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固有而贫瘠的耕地上分离了出来,投入到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有力地推动了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这不但使中国农民从此找到并走上了致富之路,而且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经济学界称“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为第三世界农村经济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