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于战争动乱,南宋末蜀中大批知识人士举家出选,流亡他乡,导致了在后来的百多年间蜀地文学不彰.终元一代,巴蜀本土没有一个成名的文学家出现即是明证.但流寓江南的蜀中二代、三代子弟却在文坛上卓有成就,这一现象非常值得关注.虞集、牟巘父子,是先世居蜀、宋末避居江南的蜀籍文学家代表.本文主要以此二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家世、生平及著述进行钩稽考索,发掘其诗文创作中的思蜀情结,并对元代蜀地文学不彰之原因再作探讨.以资对元代文学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有元一代,无论是诗文作家还是杂剧作家的"流寓"现象是值得高度关注的.本文从自然和地理的角度出发,描画出"江南"的核心位置,再从心态研究出发,归结其一种"天堂情结".这种"天堂情结"是作家流寓江南的一种共有的情结.  相似文献   

3.
女性作家与地域文化有着天然的脐带关系,积淀着浓厚的地缘情结.与男性创作的地域文化特征不同,女作家的地缘情结呈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这些具有性别特征的地域文化创作在使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背景下女性苦难和压抑的同时,又对女性创作的纤小、琐细和庸俗化起到一定的匡正作用.同时,女性创作的"地域性"也是一把"双刃剑",女作家在表现地域文化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区域,而应在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上超越地域的局限达到与人类精神的共通.  相似文献   

4.
东北作家群的东北情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由于独有的生存和创作经历,东北作家群的作品呈现出地域文学特色,这种地域文学特色除了在题材、主题和审美追求等方面表现出共性之外,还表现在一些特有的东北情结上,这些情结或隐藏或凸显,总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东北文化气息的感染,文化意蕴已经作为内化了的创作驱动力在作家创作和作品文本中表现为地域情结,这些情结无疑为读者提供了极具地域风情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5.
翁方纲受王士禛《古诗选》的影响,重视虞集七言古诗和题画诗,推崇《题柯敬仲画》"句句是三昧"。在乾隆二十九年至嘉庆十年的四十余年中,翁方纲追和次韵虞集《题柯敬仲画》诗多达七次,称得上是虞集的异代知己。翁方纲为虞集整理诗集、编撰年谱,并在《石洲诗话》和《四库提要分纂稿》中,分别站在个人与官方的立场评论虞集,推尊虞集为诗史上可与陆游、元好问比肩的经典作家。翁方纲还大量化用虞集诗句以及其他元诗典故,说明元诗也可以与唐宋诗一样,成为后人师法的典范,为元诗的经典化进程作了有益的探索,具有重大的诗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金庸200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月云>,是一篇自传色彩很浓的作品.男主人公童年宜官真诚对待弱小者丫环月云,并对她产生"主人--婢女"模式的朦胧情愫.整个作品流露出忆念江南的"江南情结",都可以看成是金庸后来创作的武侠小说中倡导平等博爱思想、描写"一男多女"式情感关系、对江南和其他地域的描写笔法各异的源头.作者通过追忆童年经历,实际上为自己的武侠小说创作和人生道路做出了某种自我诠释,这篇小说是透视金庸其人及其作品的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7.
每个诗人的心灵深处都会深烙上较为鲜明的地理学印迹,那种特定的地域意识和地域特性也将在他们的诗行之间不时悄然地流溢出来。这种诗学特征在当代许多诗人的诗歌中都可以找到验证。论文以潘维、陈先发、雷平阳为例,揭示他们的诗歌分别与"江南"、"桐城"和"云南"等地域的精神联系,以期从新的视角上对新世纪诗歌进行阐发。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明代吴中皇甫四杰诗文为对象,考察江南地域传统如何影响明代的诗文创作。从中发现,江南地域传统一直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渗透在诗文创作中。选择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物象,营造清新自然的意境,采用繁复的描写和修辞手法,表现江南人的高超才情和文化优越感,是显性渗透的主要方式;而江南士人追求自由、崇尚隐逸的精神诉求正是其内在隐性支撑。江南地域传统伴随着江南人的足迹在明代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们从史传、文人笔记中有关虞集的仙真逸闻、他人评价和虞集《自赞》所透露的消息及虞集文集中大量有关道教的作品,可以见出虞集与南方道教的密切关系。生活环境的熏陶、师友的影响、政治上互相援引的需要以及元代南方道教的文人化、儒学化等,是二者关系密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江淮地方官在江南社会经济大变动的背景下,力图借鉴江南发展桑棉种植进而推动棉纺丝织业的发展模式,在江淮地区积极劝导和推介桑棉的种植,从而结下了不解的桑棉情结。本文重点探讨了明清两代出任江淮的地方官桑棉情结产生的原因以及他们在江淮致力推介桑棉的具体措施、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有益于当代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1.
荣格的情结理论及其对情结概念使用的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结"作为荣格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已通过泛化的方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在情鲒概念泛化使用的过程中,语义混淆使用的现象也相继出现.一些语境下的情结涵义显得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因此,通过对荣格的情结理论分析,探讨对情结概念的修正使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课程的实现,需要特定的课程要素与系统集聚,由此形成了课程复杂域。课程复杂域主要是由课程之势和课程之能构成。课程之势主要是根植性、非均质性和流构成;而课程之能则主要是通过切近、生成与涌现构成,它们共同规定了课程的内涵、特征以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试论美国电影中的英雄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雄类"影片是好莱坞制造的最具轰动效应的神话之一.本文拟对美国影片中塑造的各类英雄形象加以梳理与阐释,并进而对这些英雄片背后的英雄情结进行剖析,以期管窥美国影片中一些深层文化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试论美国电影中的英雄情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英雄类”影片是好莱坞制造的最具轰动效应的神话之一。本文拟对美国影片中塑造的各类英雄形象加以梳理与阐释 ,并进而对这些英雄片背后的英雄情结进行剖析 ,以期管窥美国影片中一些深层文化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崇尚强势、渴求超然是人类永不陈旧的论证话题,无论是拉丁基督教世界所倡导的个人英雄主义,还是东亚儒家思想体系下对"权威"的认可;无论是西方人所崇拜的普罗米休斯盗火、尤利西斯远征,还是东方人称道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讴歌与赞美,特别是近代各国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几乎都成为这个民族的象征,可见无论是欧洲秩序还是东亚封贡体系,无论是穆斯林文明还是日益边缘化的非洲,弱势对强势的和睦相处与反抗纷争始终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并将一直持续下去.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尽管西方的英雄情结与东方的帝王情结同属同位异形体,但是毕竟是从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所以二者还是有细微差别.本文的主旨是通过论证二者之间的细微差别,进而阐述英雄情结的缘起与走向.  相似文献   

16.
青海本土诗人创作的咏青诗词,比较注重境界的追求,语言的锤炼,强调诗词格律的工整,表现了青海乡土诗词的高原特色。咏青诗词的明朗、乐观及其怀乡情绪和优美的旋律,反映了青海一代本土诗人曲折的生活道路和青海高原独有的风土人情,呈现了青海本土诗人思想感情、文化审美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的整合意象。  相似文献   

17.
论复杂性组织系统的进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复杂性组织系统的核心思想是适应性造就了复杂性.在发展的基础上,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与适应性关系问题,两者具有统一性.并根据复杂性理论建立了组织进化的框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这为复杂性组织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与众多现当代女作家不同,苏青的“母性情结”来源于她内心的最深切的体验,而这恰是构成其作品的基点。文章试从母性本体的失落、母性情结的回归、现代母性的期待等三个方面剖析苏青笔下的独特的母性情结,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超前性。  相似文献   

19.
肖洛霍夫深入灵魂的草原情结,使其创作呈现出特有的独创性与魅力.他将人与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擅长用顿河草原上的自然景观和人们易感知的客观存在,去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和情感.通过特定语境下的形象性的描述,特别是象征性的草原比喻,把人物抽象的主观的精神外化为客观实体,从而生动、细腻地展示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0.
申海龙 《南都学坛》2013,33(3):89-93
"灌输"教育理论具有内在的大众情结,这种情结不仅表现在其理论创新的自觉性和话语体系的通俗性,而且反映在其思想内容的草根性和服务大众的纯洁性。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种大众情结是其固有的理论旨域和实践旨归,它来自于大众,植根于大众,依靠大众而传播,依赖大众而发扬,反映大众心理,回答大众问题,引领大众精神;它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人民大众日常话语体系之间保持了合理的现实张力,在破解灌输教育面临所谓"过时论"、"强制论"和"无为论"等实践难题层面,亦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