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史记·甘茂列传》记载,丞相甘茂对秦武王说:当年魏文侯命令乐羊伐中山国,这一仗打了三年才打胜。乐羊班师回朝,上书请功。魏文侯什么也没说,搬出来一个大筐,里面装满了这三年状告乐羊的谤书。乐羊一看,赶快向魏文侯说:"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  相似文献   

2.
顾炎武《历代宅京记》邺城条云:“齐桓所筑,汉置魏郡,作都始于曹操。”但《辞海·语调分册》“邺”字条,新版《辞海》(一九七九年三卷本)“邺”字条和一九八○年初版《新华词典》“邺都条”却都说:战国时魏文侯曾奠都此地。魏文侯的都城,本已著于史籍。《史记·魏世家》惠王三十一年,以“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又《汉书·地理志·安邑》:也说魏绛(即昭子)徒治安邑,惠王徙治大梁。魏文侯的世次,在昭子与惠王之间,其都城显然是昭子徙入之后惠王迁出之前的安邑。安邑地处吉之西河。《史记正义》云:“文侯都安邑,孔子卒后,子夏教于西河之上,文侯师事之。”《水经注·汾水》:“安邑……春秋时魏绛自魏徙  相似文献   

3.
《晋书·刑法志》:“秦、汉旧律,其文起自魏文侯师②李悝。悝撰次③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④,故其律⑤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⑥,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⑦、越城⑧、博戏⑨、借假不廉⑩、淫侈逾制(11)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其(具)律,‘具’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12)。商君受(13)之以相(14)秦。”《七国考》:“魏文侯师李悝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  相似文献   

4.
四、中原地区以鸿沟为中心的运河网(甲)魏国的开凿鸿沟历史进入战国时代,是我国社会大变动的时期,奴隶制土崩瓦解了,我国开始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社会.春秋以来的许多奴隶制国家经过长期残酷地战争之后.逐渐被新兴地主阶级强国吞噬.于是又形成了七雄并峙的新局面.战国初年,魏国是个比较强大的国家.魏文侯曾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运动.他“师子夏,友田方,敬段干木.”还重用子夏的学生李悝(李克)和西门豹吴起等人,  相似文献   

5.
错注三则     
《庄子·外物篇》中有段“庄周贷粟”的故事,其文说:“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王先谦的《庄子集解》注说:“释文说苑作魏文侯”.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疏说:“监河侯,魏文侯也.”王光谦的“注”是多余的,因为“释文说苑作魏文侯”不但不是对“监河侯”的注  相似文献   

6.
郑武公灭桧年代补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郑桓公遂东寄帑贿于虢、郐;大致在周幽王十年(前772年)时,桓公袭郐而取其地。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后,桓公之子武公继续伐郐夺邑;周平王二年(前 769 年),郐国灭亡,武公遂从郑(在今陕西省华县市)东迁于郐国故地———新郑(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可见,袭郐而取其邑者为桓公,灭郐而迁郑者为武公。  相似文献   

7.
《诗·小雅·雨无正》名篇方式为隐喻法,其作者当为携王余臣的御之臣,其作时大致在周平王元年(前770年)至五年(前766年)之间。  相似文献   

8.
昭陵     
昭陵,因地处沈阳市北郊,又称北陵。是清王朝入关前在当时的发祥盛地燕京(今辽宁)留下的三个陵寝之一,埋葬着清太宗皇太极和他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昭陵始建于一六四三年(清崇德八年)竣工于一六五一年(清顺治八年),康熙、乾隆年间又屡有增建。其规模之大为三陵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于史实,着眼于现实,研究了魏文侯的用人之道。文章认为,魏文侯宽厚端严,闻过则喜的优良品质,任人所长,重用不疑的用人方法以及宏观控制、微观松缰的用人艺术,可为今天的各级领导者纯洁思想,端正作风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简评王虎谷     
<正> 王虎谷(1464—1518),山西和顺人,名云凤,宇应韶,因出生于虎谷(今和顺县前虎峪村)故自号虎谷,人称虎谷先生。因和晋阳(今太原)人王琼、乐平(今昔阳)人乔宇为同科同僚,后人称之为“河东三凤。”  相似文献   

11.
桃李的故事     
这里,我们先来看一段古文:“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春树蒺藜者,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穴见《韩诗外传》卷七雪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又是什么人说的呢?原来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有关“桃李”一词的源头!春秋时期,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很有学问,培养过许多学生,其中管依、子义等是他最为得意的门生。在他的保举下,他们都做了大官。有一年秋天,子质直言劝阻魏国国君魏文侯,不要大规模狩猎,以免劳民伤财、百姓怨恨。结果得罪了魏文侯。而子义、管依这些当时的重臣,不但没有适时调解矛盾,反倒添油加醋地向文侯历数子质的种种过失,…  相似文献   

12.
西汉武帝执政时,汉朝政府为了联络月氏、乌孙,对付匈奴,曾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黄文弼先生曾发表过《张骞使西域路线考》(载该氏《西北史地论丛》一书)一文,略述其出使年代和路线。文中称,出使时间“第一次为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使大月氏,元朔三年(前126)还,居外凡十三年;第二次为武帝元狩四年(前119),使乌孙,元鼎二年(前115)还,去来凡五年。”其出使路线,黄文也有考述,但文字过于简略,有些问题仍有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文章研究了1998~2003年我国保险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趋势,并将其分解为前沿技术进步(FS)、纯技术效率(PTE)的变化、规模效率(SE)的变化三大因素。研究发现:保险业的全要素增长率(TFP)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年均增长在15.9%;前沿技术进步已成为我国保险业TFP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保险公司因前沿技术进步平均每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高达16.7个百分点;保险公司相对前沿的技术效率(TE)差距拉大,已出现阻碍TFP增长的趋势,这种技术效率的差距不是由于纯技术效率的差异影响而主要是受规模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吕雉评传     
<正> 从村妇到皇后 吕雉(公元前241年—前180年),字娥姁,汉高祖刘邦的正妻,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为皇后,故史称吕后或高后。 吕雉的父亲吕公史失其名,原是单父人,因与沛县县令有交情,为躲避仇人而携家迁沛定居。在沛令为他举行盛大接风宴会上,他结识了刘邦,认定刘邦日后必大贵,便不顾妻子吕媪的反对,毅然把吕雉嫁给了家道远不及自家的刘邦。刘邦出身农家,本人“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  相似文献   

15.
198 1年 2月在徐州发掘的龟山汉墓 ,是西汉第六代楚襄王刘注 (即位于公元前 1 2 8年~前 1 1 6年 )的夫妻合葬墓。此墓由两条墓道、两条甬道及 1 5间墓室构成 ,均凿山为室 ,因山为葬 ,依山为陵 ,总面积达 70 0余平方米。其工程浩大 ,气势雄伟 ,雕凿精细 ,设置完备 ,为目前全国发现的最大的汉代王陵墓 ,令人叹为观止。大小 1 5间墓室中 ,有一间最小的是 4平方米的厕所 ,其设置相当讲究。坑上的两个踏磴 ,长、宽、高均为 6 0cm× 1 4cm× 2 5cm ;后挡板 (亦称靠背 )为 70cm× 5 0cm ;右侧设有扶手的挡板为 90cm× 5 0cm ;在蹲坑…  相似文献   

16.
《左传·桓公五年》(前707年),陈桓公鲍卒,陈内乱,文公子、桓公弟佗(一作“他”)杀太子免而代之,是为厉公,杜预注以为佗亦名五父。《史记·陈杞世家》云:“厉公二年(前705年),生子敬仲完”。敬曰谥,仲曰字,完曰名。《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前672年)云:“陈人杀其(宣公)太子御寇,陈公子完与颛孙奔齐”。《陈杞世家》言之较详,云:“二十一年,宣公后有嬖姬生子款,欲立之,乃杀其太子御寇。御寇素爱厉  相似文献   

17.
《缁衣》为郑大夫美郑武公以好贤而立国之作,作于郑武公三年(前768年)之后;《遵大路》为周平王公卿欲留郑庄公之作,作于郑庄公元年(前743年);《将仲子》为郑大夫刺庄公之作,作于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叔于田》、《大叔于田》皆为郑人刺庄公之作,此二诗皆当作于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公叔段出奔共之前;《女曰鸡鸣》为郑大夫美贤夫妇相劝勉之作,当作于郑武公元年至庄公二十二年(前770年—前722年)之间;《有女同车》、《山有扶苏》、《萚兮》皆为郑大夫刺太子忽(昭公)之作,此三诗皆当作于郑庄公四十三年(前701年)太子忽出奔卫而厉公窃位之后。  相似文献   

18.
芥蓝是我国特产蔬菜,主要食用肥嫩的花苔和嫩叶。种植芥蓝因气候温和,适合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因而品质脆嫩、清甜.风味别致,具体种植技术要点是:(1)选地芥蓝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但前茬以瓜、豆类等非(?)字花科作物,壤士或砂壤上地为好,避免连作,以减少病虫危害。(2)整地。芥蓝不耐涝。菜田翻耕耙平,  相似文献   

19.
<正> 华岳,字子西,号翠微,南宋池州贵池县(今安徽省池州市)人。关于他的生平,《宋史·忠义传十·华岳传》仅叙其为武学生,上书皇帝,因忤权相韩佗胄,下大理,贬建宁(即建安,今福建省建区瓦)。佗胄诛,放还,复入学,登第,为殿前司官属。又因谋去权相史弥远,被史下狱杖杀。华岳祖居河南濮阳,累世为武将。南渡后徙居池州。父、祖生平无考。在他的诗中仅叙有一叔名子明,其《思故人》诗自注云:“予谪建,不知西北故人安否?因以诗寄子明叔,询诸子动静。”  相似文献   

20.
怒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1990年普查人口数为27,123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是怒江地区最古老的居民。其内部又分为“怒苏”(因居住在原碧江县区河一带,故又称“碧江怒族”)、“阿龙”(因居住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一带,亦称“贡山怒族”)、“阿怒”(因居住在福贡县上帕、鹿马登一带,故又称“福贡怒放”)、“扰揉”(因居住在兰坪县兔峨一带,故又称“兰坪怒族”),这四部分怒族,语言不尽相同、文化习俗亦有一定差异,历史渊源亦不尽一致。但总的来说,除兰坪怒族“扰柔”外,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