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学者多从光明人格和学术地位的视角对吴康斋进行评价,如晚明最后大儒刘宗周赞康斋"独得圣贤之心精"、"醇乎醇云",奠定康斋在明代思想史中重要地位;清代学者多从教化层面评价康斋,如《四库总目提要》编者认为康斋开出余干和新会两大学派,雷鋐以"百世师"赞其教化,指出康斋对明代教育风气净化的开先作用;近现代内地学者多从明代心学史的早期启蒙地位评价康斋,如蒙培元认为康斋是明代心学的直接发端者,唐宇元突出康斋对王学产生的催生作用,步近智、张安奇肯定其对明代朱学到心学转变的促进意义;海外学者对吴康斋在明代学术史的学术地位评价颇高,如钟彩钧认为康斋是明代理学的开山人物。综观550来历代学者对吴康斋著作的研究,认为他具有开明代学术风气之先的重要地位,其对心学的体悟和践履开启明代心学之澜。  相似文献   

2.
心性问题是宋明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许衡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讲“明德”之本性,以存养、持敬讲变化之气质,以心统性情的结构来诠释心与性、情的关系,提出以仁为体、以知觉为用,在继承、吸收、综合和改造宋代理学各派心性论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心性论思想,为理学心性论及元代程朱理学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对于真德秀,很多学者认为其思想摇摆于朱子理学与象山心学之间,甚至视其为朱陆合流的源头。而从理学与心学在心论上的根本分歧来看,真德秀始终严守了朱子知觉之心的基本立场,没有出现将心形上化与本体化,从而使心与性在本质上相同一的思想倾向。就此来说,其思想系统只能属于朱子学,并不具有心学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4.
“一齐俱到”,是由刘宗周解释《周易》而独创的思想,是刘宗周理学的核心思想和范畴,也是后人理解刘宗周理学思想的一把钥匙。所谓“一齐俱到”,就是指天地生生之道不是一个前后生成的过程,而是一个共时性的生生关系,而人能够以心统易,呈现出天地人“相蕴而生”的圆融境界。这就意味着,喜怒哀乐之已发未发并无前后之分,而只有表里之别。心体无动静,却有寂感;性体无间断,而能流行。“一齐俱到”实现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融通,也使儒学中的心、性、气等范畴统而一之。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是理学的虔诚信仰者和笃实践履者,一生勤治理学.其对理学的贡献不在学理而在实用.本文重在探讨曾国藩理学思想中的"心"这一核心概念,通过分析心与理、气、性、物、境、欲等的关系,从哲学层面揭示曾国藩理学思想的丰富性和实用性,而这也是前人较少涉猎之处.  相似文献   

6.
15世纪中国儒学本体论呈现从理到气即理气浑然一体说(回归真实存在)的趋势.吴与弼(号康斋)与明初诸儒一样,本体论上主元气说,借鉴并消化二程的真元之气说.建构对元气为核心的理气观.陈白沙以自然之道为元气,形成以自然为宗、自得为大的学术体系.胡敬斋则将元气统一在理中,重申心与理本一、合一的命题,增强理学义理性、宗教色彩.吴康斋的天下元气与理契于心说、胡敬斋的心具万理、陈白沙道在一心、魏庄渠的万事一心、夏东岩的理在心中、余初斋的理气新论、湛甘泉的主气与洪觉山的真气说,组成一幅厚重的本体论宏大画卷,使宋代理学的形上性与抽象性得到增强,阳明心学的大明做了心学启蒙.  相似文献   

7.
司马光是理学的重要创始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1)司马光积极参与了北宋疑古惑经的学风建设,为理学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学术环境;(2)司马光系统地提出并探讨了“道体”这一理学的核心问题;(3)司马光重视突出和阐发“治心修性”这一理学的精髓内容和存养工夫;(4)司马光完备地提出了理学的基本范畴;(5)司马光有力地卫护了北宋新生理学的成长壮大等五个方面得出结论:司马光是北宋理学当之无愧的重要创始人和奠基者。并进一步通过与“北宋五子”的理学思想的比较,突出了司马光的理学重要创始人的地位。最后,分析了司马光理学思想长期受冷落的原因,指出主要的原因是受理学主流派程朱及其后学的贬黜  相似文献   

8.
胡安国是宋明时期的著名经学家和湖湘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其治学理念上承二程,下接谢良佐、杨时、游酢,在理学发展史上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胡安国对于心、理、性等理学范畴的研究虽尚未形成规范的理论体系,但其以心为本、心与理一的思想却对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朱熹己丑之悟完成思想突破,认为性体情用、心主性情,强调持敬涵养之功;相应在文学思想中,认为文道一源,心主文道,强调心的无私湛然,使道发为文的过程不受遮蔽和阻碍。在文学批评中,朱熹关注"说"而无视"写",提倡"恰到好处",反对"矜豪谲诡",排斥"自家意思",忽略作者的个性化和文风的多样性,这是其理学思想和心性论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孔颜之乐"是宋明理学幸福观的核心问题,作为人生理想境界和价值取向,它涉及感性自然和道德理性两个方面。程朱理学将孔颜之乐归结为道德理性之乐,王学则注重孔颜之乐中的自然感性内涵,阳明后学更把"孔颜之乐"发展为重视个性自由之"乐"。针对理学和心学的分歧与对立,黄道周对孔颜之乐做了独到诠释,他以"乐性"作为人生之乐的基石,以"知性"作为实现人生幸福的途径。他认为,"孔颜之乐"是有待与无待的统一、道德理性与生活感性的统一、有我与无我的统一。黄道周理论阐释的思想旨归是整合理学与心学分歧,重建理学幸福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