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经历了“放权让利”“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三个阶段的改革,在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经营机制、政企关系、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存在三个层次的问题与矛盾。本文在考察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对“多兼并,少破产”“抓大放小”“政企分开”“三改一加强”等思路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关于如何搞好大中型企业的问题。一些同志提出要通过进一步放权让利把企业推向市场,以市场法则理顺经济关系,我认为这种思路是片面的。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或多或少受到挤压扭曲,无法自由施展其作用.从企业本身情况看,所有者缺位、产权责任模糊、缺乏有效的经营责任制形式,劳动工资铁饭碗等,使企业的发展和约束的双重功能都受到极大的影响。宏观与微观的矛盾因素交叉影响,既破坏了企业经营的客观标准,又掩盖了企业滑坡的经营责任.单纯放权让利是解决不了这类问题的。 另一些同志提出必须从经济到政治,从微观到宏观进行综…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政府机构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市场体系的建立,党和政府越来越明确提出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政资分开的改革思路。政府一方面发展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把之前承担的过多责任逐渐划分出去。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社会组织得到较快发展。尤其是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以来,在民政部等政府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各地借开展社会工作试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以佳木斯市的进档达标承包制作为例证,进一步探讨完善进档达标承包制的构想. 一基数承包制是在否定放权让利这个与财政支出张力和市场发育趋向相抵触的初级改革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企业改革的深化形式。基数承包制所否定的仅仅是放权让利思路和作法本身,它不但没能否定作  相似文献   

5.
国有企业的性质与国有企业的集团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企业的性质与国有企业的集团化剧锦文总结近二十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致思路,不难看出,从1978年的企业“放权让利”算起,到目前还在进行的企业制度的变革,主要是把解决国有企业的眼下问题作为制定改革政策与措施的出发点。不可否认,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政府与国有企业在责任、权力、利益关系上的调整一直伴随着企业改革的全过程,国有企业先后形成了种种适应两者关系调整的承包制、租赁制、实行股份制,到现在的"抓好大的、放活小的"等企业管理模式,政府也一步步转换职能和角色,通过"放权"和"分开"试图确立国有企业的自我主体地位以提高效率。但遗憾的是,这近二十年的国有企业改革不是一个成功的经历。我们应该承认这一点。国有企业没搞好,固然有许多原因,但最关键的一点是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模糊、角色模糊,如果政府与国有企业对他们之间关系链和角色没有清晰的认识,国有企业就不…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人们提出了对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的改革,有一部分人主张实行股份制,认为股份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有的则主张国有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制或租赁制,以此把经营管理权同所有权适当分开。通过这些措施在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程度上,实行对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改革,以便从这一根本问题上冲破旧的经济体制,把政企职责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进一步确立广大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把原来的国有企业搞活,这是经济理论界…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独立经济行为问题的探讨唐伟一、实现企业独立自主经济行为的难点一是要放权,也就是把所有权和经营权交还给企业,政府不再于预企业的经济行为。但是,这里必须明确不于预并不是不要政府对企业的领导、检查和监督,政府对企业的领导、检查和监督主要是...  相似文献   

9.
产权明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只有企业的财产有了明确的归宿,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才能实现权、责、利分明,政企才能真正实现分开,才能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这不仅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而且也是区街企业改革的客观要求.参照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路和结合城市区街企业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应采取以下的措施和步骤对区街企业进行产权明晰工作.  相似文献   

10.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在具体探讨企业改革的途径时,人们一般把聚焦点集中于如何通过贯彻《条例》落实企业自主权上,把企业改革简单地理解为落实自主权,似乎并未突破过去“放权让利”式的改革思路。实践已证明,扩权确实能强化企业的利润动机和经营责任,但它不足以克服传统国有制的弊端。本文从澄清落实企业自主权中的几个误区入手,强调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国有森工企业经历了"两权合一"、"放权让利"、"两权适当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阶段的改制,通过对国有森工企业改制过程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国有森工企业改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国有森工企业的"两危"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也没有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目前国有森工企业改制面临的障碍有产权制度缺位、政企不分、资金来源单一、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造成这些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原国有森工企业制度中并非所有人都实现了效用(利益)极大化,提出应用帕累托改进原则解决问题,相应的提出了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政企分离、拓展森工企业资金来源渠道、完善国有森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等对策,以期为国有森工企业改制提供借鉴,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企业产权本质上是所有权的异化,是所有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项权能的衍生现象。产权是投资主体以资本所有权为前提,通过资本投入参与市场物资、人力、智力资源及其各种原生、再生形式分配而占有、使用、转让之,并由此取得收益的权利。企业产权代表了投资人的权利,侧重于所有权一面,企业的法人财产权代表企业相对独立的民事权利,侧重于经营权一面。企业产权决非企业所有权,所有权仅属于投资者。国有企业改革的思维误区是过分强调国家和企业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把企业放在不适当地位。建立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制度是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求“通过理顺产权关系,实行政企分开,落实企业自主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贵任。”党中央把理顺产权关系当作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问题,这是十分正确的和必要的。本文仅就产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措施提出几点看法,向各位同行清教。转换国有企业经营制度,搞活大中型企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是多年来我们党向全国人民提出的重要任务,但是实践起来怎么就那么困难?时至今日,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14.
放权于企是我国经济迈向市场化的基础工程,但传统的经济体制、传统的权力观念、传统的权力无界定状况、传统的改革模式等许多因素,尤其是行政权力与企业权利之间关系的模糊,使放权于企没有足够的理性准则。为此,必须要在法律上明确行政机关的权限,这是改变行政功能、制约政府行为、实现行政法治化,从而实现企业在法治条件下自主经营的基本要求。而明确行政权的先决条件是变更权力的结构,使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明确分流,也使行政权能得到其它国家权力的有效制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企业权利,使政府引导中国的经济进入市场化的崭新历程。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政企关系存在的三种风险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伟霞 《探求》2013,(6):39-44
对当前我国政企关系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审视,对于正确把握政企改革方向、降低改革成本、实现社会健康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政企关系互动中存在“政府被俘”、“企业被控”和“政企共谋”三种风险,必须加以防范.政府要从生产发展型转变为公共服务型,重建政策的公共性,保持“中立性”和“泛利性”;企业要树立“创造、分享、责任”的现代财富观,保持发展的理性与自主性,防止企业被控;在各自归位成为自主性的平等主体后,政企之间的关系博弈逐渐转变为以法治为基础的规则博弈.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8年多经济体制改革思路演变过程作了大致回顾,并认为“放权让利”是这8年改革的基本思路。本文分析了根据各种思路所采取的相应的改革措施及其对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阐述了由于改革所依据的基本理论游移于社会主义产品经济论与商品经济论之间,使“放权让利”改革没有从根本上否定旧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与基本运行原则。指出进一步改革的方向是:(1)重新构筑改革的基本理论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2)设计明确的总体目标模式;(3)采取一揽子改革方式,使新模式的基本原则在涉及到的所有领域都同时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国营大中型企业不活的原因很多。制约企业自主权的政府职能转化改革滞后是其关键的因素所在。因此。必须改革现存的政企关系格局,真正落实企业自主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化。这就需要冲破旧有观念和制度的樊篱。显然,法律是最为有效、最为直接、最为迅速的力量。只有运用法律手段将政府和企业各自的责、权、利固定化、稳定化,形成制度。避免政府行政干预的增多和随意性。才能使政府经济决策和经济管理更加规范,也才能使企业经营行为在法定范围内实行自主化。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中国政企关系的变迁主要受到政府追求主导目标实现的内在动力驱动以及主体嵌入之中的结构环境约束。正是在这两种合力的作用下,政企关系的演变机制可以从政府为实现主导目标和适应结构环境而做出的各项制度安排来加以理解。由于制度安排所具有的路径依赖特征,所产生的非意图性后果,加之意识形态的社会化影响,政企关系的发展变迁在微观层面取决于政府与企业具体、持续的互动。从而,只有在梳理中国政企关系变迁的历史脉络的基础上,深刻把握关系变迁的结构特征及其内在机制,才能理解这种复杂多变的关系变动逻辑,进而总结和提炼出某些具有经验性的成份。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历史沿革在传统计划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实际上是生产管理权的委托与代理,企业日常生产管理由企业厂长或经理负责,而生产计划、原材料供应、企业厂长经理任免、产品销售则完全由国家控制。实践证明,这种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造成了国有企业普遍缺乏活力,效率低下。1986年以来,国家针对此问题进行了放权让利改革,普遍推行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使得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分离。这种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以承包合同这种行政契约维系的资产经营权和委托与代理关系,它缺乏必…  相似文献   

20.
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从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先后试行了利润留成、利改税、承包租赁经营、利税分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直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历经二十年,出台了包括《企业法》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