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衡阳市"西南云大"经济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略环境评价(SEA)是环境影响评价在政策、计划和规划层面的应用。作为从理论研究到实际操作的重要步骤之一,SEA指标体系的建立的实质就是建立SEA的具体评价内容,即评价因子。本文首先分析了SEA指标体系的特点,SEA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原则和方法,以衡阳市开展"西(渡)南(岳)云(集)大(浦)"半小时经济圈的环境影响评价为背景,建立了衡阳市"西南云大"半小时经济圈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可选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城市对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圈具有客观必然性。安徽的一些城市作为经济圈中心城市具有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政府对经济圈进行因势利导的中观和宏观管理,有利于促进安徽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东黎 《学术论坛》2012,35(5):149-152
以西部大开发为历史契机,从川陕渝特殊的三角形地理位置及富裕的体育旅游资源特征入手,结合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势及分布特点,应用态势分析法提出了构建川陕渝"西三角"体育旅游经济圈的设想。川陕渝"西三角"一方面具有构建这一新模式的独特区位、良好资源和旅游基础等优势,但也存在社会经济相对落后、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不足、专业人才缺乏与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并存的劣势;在面临灾后重建、后奥运群众体育旅游热和政策环境等机遇的同时,也面临需求与供给失衡、旅游资源遭受破坏、激烈市场竞争等威胁。提出了加强旅游交通建设、整合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特色体育旅游项目、加强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等策略。  相似文献   

4.
成熟的经济圈因其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而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发动机",成为衡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安徽在加速崛起的进程中迫切需要将合肥经济圈打造成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有必要采用比较研究方法与统计资料,对合肥经济圈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究原因,指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对合肥经济圈应重点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做出了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5.
按照区位相近原则规划的城市经济带(群、圈),如果缺乏强势的经济集聚中心和优势产业的支撑,就缺乏应有的属性.构建城市经济圈.要致力于形成和强化投资热点效应.利用热点效应集中区域内外的优质资源.城市经济圈是同土生产力布局的核心,必须与国土主体功能规划相结合.安徽应该按照一主,多次、立体型布局的战略思路,构建以沿(巢)湖经济圈为核心、沿江城市群和沿淮城市群为支撑的"一个核心、两个城市群"的"三沿"省域城市经济圈,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多层次、全开放、立体型、跨越型、现代型的主体功能区布局,强化安徽城市经济圈在区域经济中的整体竞争、规模竞争、创新竞争和体制竞争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经济圈发展特征与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耀 《学术界》2003,(6):48-57
城市经济圈是一国经济的重心区和增长极。现在通常认为 ,有三大城市经济圈 ,即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圈 ;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城市群构成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圈 ;以及以北京、天津、唐山、沈阳、大连、济南、青岛等城市构成的环渤海城市经济圈。本文探讨中国三大城市经济圈的发展特征和未来前景。首先从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界定“城市经济圈”的概念 ;然后比较三大城市经济圈的主要发展特点 ;接着分析三大城市经济圈的新一轮发展机遇和面临的共性障碍 ,并提出推进一体化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由于自然资源的相似性、人文资源的互补性、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及区域旅游体系建设的需要,粤赣湘“红三角”旅游体系的建立显得尤为必要“。红三角”区域旅游体系开发的内容主要包括合作机制、客源市场、资源整合模式、交通网络建设和旅游行业建设等五个方面,这也为区域旅游理论的应用与开发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独立后的中亚五国在经历了一个程度不同的困难时期后 ,国民经济已明显呈现出良好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 ,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步入稳步发展的快车道。把新疆建设成中亚经济圈的经济高地 ,充分利用中亚各国与新疆在地理区位上相邻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互补、合作、共同发展的有利条件 ,对双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建设广佛经济圈不是广州要与佛山合并或要将佛山部分地区(如南海区东部的各街)划归广州,而是要按照产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规律,加强两地的合作与协调发展,形成强强联合的优势及产生1+1>2的效应,最终实现两地“双赢”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城市群发展中的经济圈建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经验、国际竞争以及我国的实践都显示,城市群的崛起带动了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区域资源的整合决定着经济圈的发展,要以市场为主导,不断整合区域内外资源。城市群总体规划的水平决定了经济圈空间的拓展。笔者认为,总体规划要立足长远、思路清晰、具体可行,规划要正确处理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城市定位规划与经济圈协调发展、项目与保护土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加速都市圈建构与都市圈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林飞 《学术界》2003,(6):36-47
都市圈建设是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都市圈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积极推动都市圈建设 ,加速行政区经济向都市圈经济的转变。实施多中心城市扩展模式 ,避免“摊大饼”式的城区扩张。正确实行“经营城市”的政策 ,企业是经营城市的主体。积极培育与治理房地产市场 ,面向中低收入者平抑房价。实施郊区化与快速通道战略 ,建构新一轮发展的交通平台。解决“城市化不足”、“老城区过度开发”等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2.
民用机场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和助推器,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战略作用日趋明显。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以及两江新区、成渝经济区、西咸新区的协同发展,重庆、成都、西安三大机场有必要转变目前的"零合博弈"竞争,转而达成战略联盟,共同担当西部民航助推"西三角"成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发展重任。"西三角"大型机场战略联盟的制度条件可从三个层面考量:政府制度保障、联盟规划的规范设计、管理型机场转型。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配置、产业选择和升级、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市场化运行模式,构成了美国西部开发的一项重要特征,成为开发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西部开发的市场化特征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有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环节和具体体现。根据我国循环经济的研究和发展现状,认为应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循环经济的内涵。这需要做好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发展观念、加强宏观规划、增加政府投资等工作。  相似文献   

15.
从地区差距的变动情况、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机制、经济要素与西部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与西部经济增长政策安排、制度因素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等五个方面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以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探讨。可以看到,10年来国内学者们对于西部经济发展问题予以广泛的关注,针对西部经济发展问题产生了一批具有现实解释力与理论深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传统发展战略凸显危机,人类发展陷入一个怪圈,学术界从不同视角进行反思。本文试从存在于在场者与不在场者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视角,探讨当代社会发展怪圈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花园城市构建中的"城中村"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中村"现象是花园城市建设中的一个棘手问题,"城中村"存在的城市规划滞后,建筑密度过大、用地管理混乱,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恶劣、消防隐患严重、治安形势严峻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江西的花园城市建设.解决"城中村"问题,将城市数十万农民转化为市民,不是单纯地把村民的农业户口转为城市居民户口,而是要通过采取资产量化、住房改造、开发性安置、建立养老保障等措施,确保转籍农民在集体资产、土地、住房、收入市劳动就业方面的既得利益不下降,生活水平有提高.  相似文献   

18.
准确理解"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科学内涵,是正确处理建设"平安福建"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关系的重要前提.在两者关系上,一方面,建设"平安福建"既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内容,又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又将有力推动"平安福建"建设上新台阶、上新水平.必须着力构建"平安支撑体系"、处理好三大关系,同时,必须打破旧有工作格局,创新平安思路.  相似文献   

19.
“飞地工业”模式促进经济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飞地工业”模式在全国一些地区迅速发展,该模式对区域间经济均衡发展起到一定作用。深入探讨“飞地工业”模式的内涵、理论基础,总结目前“飞地工业”模式的类型以及“飞地工业”模式发展中的争议。结合非均衡发展理论,分析“飞地工业”模式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对促进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川南“都市图”的建设模式,应综合应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增长极理论、发展轴理论和网络发展模式理论,借鉴外资主导经济发展的苏州经济发展模式和本地民营资本主导型的温州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川南区域融合,应结合川南地区实际,建立完善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制定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和产业布局,突出“外向型”经济思路。建设“川南都市圈”,应主动融入成渝,甘当成渝经济区的“二传手”,提升区域综合竞争能力,拓展对滇黔地区的辐射,构建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