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危险性因素,建立判别方程,为预测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提供依据.方法以髋部骨折老年女性患者及保健体检的老年妇女各3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测量所有样本髋部BMD(病例组为健侧,对照组为左侧)、颈干角(NSA)、左手握拳力;根据身高体重算出BMI;确定个人及家族女性骨折史.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及判别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为:ward区BMD、NSA、BMI、左手握拳力;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危险性判别方程:Y1=-8.802×X1 88.803×X2 9.936×X3 8.119×X4 2.634×X5 22.439×X6-691.647,Y0=-9.901×X1 93.959×X2 15.872×X3 8.045×X4 3.037×X5 23.533×X6-696.284;将判别方程进行组内回代检验,特异度为76.7%,灵敏度为86.7%,预测正确率为81.7%.结论通过判别方程能够预测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阜阳地区老年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5至2021年1月前往阜阳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的阜阳地区老年男性COPD稳定期患者50例,另选50例体检为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并测定腰椎(L1~L4)、股骨颈的BMD、血钙(Ca~(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并对COPD患者进行"CAT测试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老年男性COPD患者BMD的影响因素。结果 COPD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血Ca~(2+)、体重指数(BMI)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COPD患者的腰椎及股骨颈的BMD值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且P均与BMI、FEV1%pred及CAT评分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BMD与BMI、FEV1%pred呈正相关,与CAT评分呈负相关。结论阜阳地区COPD患者骨密度降低,继发于COPD的骨质疏松可能与低体重、肺功能下降及高CAT评分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男性患者雄激素缺乏综合症(PADAM)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老年男性雄激素缺乏综合症患者35例,伴2型糖尿病的PADAM患者36例,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游离睾酮(FT),定量CT测定骨密度(BMD),同时测定空腹和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结果伴有2型糖尿病的PADAM组FT水平和BMD低于PADAM组,后者又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老年男性雄激素缺乏综合症是骨质疏松发生的重要原因,若伴有糖尿病将加重骨质疏松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测定昆明地区老年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骨密度、肺功能和血气分析的变化,探讨老年COPD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方法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DEXA)测定32例老年COPD患者腰椎(L1-4)、股骨近端(颈部Neck、大粗隆Tmch、合计Total)骨密度(BMD),同时用肺功能仪测定肺功能,血气分析仪测量动脉血气分析.以及生化、血钙等检查。结果COPD组的BMD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01),COPD患者骨密度与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I%)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昆明地区老年COPD组骨密度低于对照组。结论老年COPD患者骨密度检查能及早发现骨质疏松。低氧血症可能是老年COPD患者合并OP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南昌地区20岁以上人群骨量变化规律及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南昌地区576例年龄为20~89岁人群进行腰椎(L1-4)、左股骨颈(Neck)、左前臂(Forearm)骨密度(BMD)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BGP和CTX-I水平,直线相关分析BMD与血清BGP及CTX-I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女性腰椎、左股骨颈骨峰值在30~39岁年龄段,左前臂骨峰值在40~49岁年龄段;男性腰椎、左股骨颈、左前臂骨峰值均出现在30~39岁年龄段;峰值过后BMD逐渐下降.女性腰椎、左股骨颈BMD及男性腰椎、左股骨颈、左前臂BMD与血清CTX-I水平负相关(P均<0.05),与血清BGP无相关性.②南昌地区50~89岁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男性为23.4%、女性为50.3%.结论 骨骼不同部位到达骨峰值年龄段不同,峰值骨量水平也不同;血清CTX-I水平可成为评价骨骼状态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密云地区19609例正常人骨密度测量,分析本地峰值骨量、骨密度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为0P早期预防、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Osteometer Medid Tech公司生产的DTX-200型前臂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非受力侧前臂远端桡尺骨三分之一处骨密度(BMD).将检测结果按性别,十岁为一年龄段分组.结果 男女峰值骨量出现在30~39岁,男性0.626±0.078 g/cm2,女性0.507 ±0.063 g/cm2.男女峰值骨量之间进行独立的样本t检验P<0.05,存在着显著差异,女性明显低于男性峰值骨量,男女在4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BMD逐渐下降,男性70岁,女性60岁以后下降明显,女性早于、快于男性.各年龄段前臂远端1/3处桡骨(RADIUS)BMD要高于尺骨(ULNA)、兴趣区的(ROI)BMD,这种趋势反映了前臂远端以桡骨为主要骨的BMD,与总的前臂远端BMD数据相差不多.各年龄段OP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结论 密云地区男女峰值骨量出现在30~39岁,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间骨密度存在显著差异.骨质疏松发生率与年龄的增长呈明显正相关性,患病率从50~59岁开始增加,女性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测定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骨代谢生化指标,揭示骨代谢指标在老年骨折患者中的变化规律,提供早期控制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后骨吸收的依据,有利于加强骨形成的能力,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防止再次骨折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对82例(男33例,女49例)60岁以上髋部骨折及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和61例(男29例,女32例)老年健康对照组进行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erum Bone Alkaline Phosphates,BALP)、骨钙素(bone gla-containing protein BGP)和血清抗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art 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es isoform-5b)测定.结果 (1)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TRACP-5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且女性骨转换高于男性;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BALP水平高于正常组(P<0.01).(2)骨折后骨转换指标(BAP,TRACP-5b)与骨密度呈负相关.结论 骨折后患者骨吸收增加,女性骨转换高于男性,女件骨折后更加重骨质疏松,不利于骨折后愈合,而骨折后监测骨代谢指标,提供早期控制骨吸收的依据,女性更应长期监测骨代谢并抗骨吸收治疗,利于加强骨形成的能力,缩短患者卧床时间,防止再次骨折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丹东地区满族不同年龄组人群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情况,了解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美国Osteometer Medi Tech公司生产的DTX-200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于2010年9月~12月对732例满族健康人群检测非受力侧前臂尺桡骨远端骨密度,每10岁为一组,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填写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调查表.结果 满族男性BMD在30~39岁达骨峰值,0.619±0.059(g/cm2),女性在40~49岁达骨峰值,0.527±0.068(g/cm2),之后BMD开始下降.50岁后骨量减少的总体发生率男女比较无差异(P>0.05).但70岁以上女性的OP发病率较同年龄组男性明显升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男性OP的发生与年龄、长期素食正相关,与体重、经常饮牛奶负相关,而女性OP的发生仅与年龄正相关.结论 通过对丹东地区满族人群骨密度的调查有助于建立丹东地区满族人群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提供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的防治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对骨代谢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194例老年患者骨密度(BMD),以低于峰值BMD 2.0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症(OP)的诊断标准,比较T2DM(T2DM组)、非T2DM(对照组)及6年以上T2DM(T2DM6年以上组)OP的检出率并进行分析.结果 (1)T2DM组骨质疏松(OP)的发病率高于对照组(P<0.05);T2DM 6年以上组OP的发病率高于对照组(P<0.05).(2)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病程的延长BMD值减低;糖尿病患者中女性是男性7倍;体重指数(BMI)是BMD的保护因素.结论 T2DM病程越长对BMD的影响越大;T2DM患者的高体重对BMD有保护作用;老年T2DM患者的骨量流失多在数年前已经发生,应注意早期预防和治疗OP.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同一组检测者,使用DTX-200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前臂骨骨密度(h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QCT测量腰椎骨骨密度的测定结果,发现不同设备,不同部位骨密度测量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方法 选取志愿者63例(男性19例,女性43例),分别用DTX-200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前臂骨BMD值和T值(n=63),再用QCT测量腰椎骨的BMD值和T值(n=63).分别以QCT测量腰椎骨T值、DTX-200双能X线测量前臂骨T值,进行骨质疏松症诊断(诊断标准1994年WHO制定,T值≥-1.0SD为骨量正常,-2.5SD<T值<-1.0SD为骨量减低,T值≤-2.5SD为骨质疏松).用SPSS13.0软件对DTX-200和QCT测量的BMD值和T值,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两组骨质疏松诊断结果分别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 两种设备的检测结果BMD均与年龄呈负相关性,相同年龄段QCT测得的BMD较DTX-200测得的BMD要低,40岁以后更为明显,DTX-200与QCT测量的BMD值的相关系数=0.554(P<0.01),二者骨质疏松症总体诊断符合率为52.4%.结论 DTX-200双能X线测量前臂骨BMD值与QCT测量腰椎骨BMD值密切相关,目前直接使用WHO制定的诊断标准,对QCT与DTX-200的测量结果进行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是否合适有待进一步探讨,不同的检测设备,不同的检查部位应有不同的诊断标准或换算系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活性氧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以进一步阐明活性氧与骨质疏松症的内在联系。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绝经后妇女,测定其骨密度, 根据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及正常组各30例。检测各组研究对象的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较各组之间的MDA、SOD的不同,分析MDA、SOD与BMD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的血清 MDA水平较正常组高而SOD含量降低,骨质疏松组的MDA和SOD亦较骨量减少组升高和降低(P<0.01);MDA与BMD呈负相关(r=-0.799,P<0.01),SOD与 BMD呈正相关(r=0.860,P<0.01)。结论活性氧增多可导致骨密度下降,活性氧可能参与和促进了骨质疏松症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中老年干部前臂远端1/3和1/10部位骨密度(BMD)及血清性激素的变化特点,为骨质疏松症(OP)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2 309例健康人前臂远端1/3和1/10部位的BMD,其中有492人测定了血清睾酮(T)或雌二醇(E2)水平.年龄范围40岁~89岁,按5岁一个年龄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年龄增大,BMD、T(男性)和E2(女性)均逐渐下降,OP患病率则逐渐升高.其中男性60岁~69岁年龄组BMD呈快速下降(P<0.001);女性50岁~74岁年龄组BMD呈快速下降(P<0.001),50岁~54岁年龄组E2呈快速下降(P<0.001).在50岁~54岁女性前臂远端1/10比1/3部位显示更高的OP患病率(P<0.01).前臂BMD与T水平(男性)、E2水平(女性)的下降呈密切正相关(P<0.01).经年龄标化,中老年男性和女性OP患病率分别为16.57%和44.19%.结论性激素水平与OP患病关系密切.同时测量前臂远端1/3和1/10部位BMD有助于OP的准确诊断.中老年干部尤其围绝经期女性,是OP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活性氧与白细胞介素-6(IL-6)的相关性,进一步阐明活性氧与骨质疏松症的内在联系。方法本研究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绝经后妇女,测定其骨密度(BMD),根据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及正常组各30例。检测各组研究对象的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IL-6,比较各组之间的MDA、SOD及IL-6的不同并分析MDA、SOD与IL-6的相关性。结果MDA与IL-6呈显著正相关(r=0.485,P<0.01),而SOD与IL-6呈显著负相关(r=-0.639,P<0.01);骨质疏松组的MDA较骨量减少组及正常组升高而SOD含量降低(P<0.01);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的IL-6较正常组升高(P<0.01),骨质疏松组的IL-6亦较骨量减少组升高(P<0.05)。结论活性氧能促进IL-6的分泌,活性氧可能参与和促进了骨质疏松症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补肾益骨方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骨密度及IL-6、TNF—α的影响。方法运用切除大鼠卵巢方法建立去卵巢骨质疏松症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倍美力组、补肾中药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法检测各组实验鼠骨密度(BMD);制备各组大鼠腰椎石蜡切片,观察各组大鼠腰椎骨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ELISA法及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实验鼠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Sb)、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结果补肾益骨方可明显升高BMD.降低TRACP5b、IL-6和TNF—d含量,明显改善大鼠腰椎骨组织形态学。结论去势骨质疏松模型大鼠血清TRACPSb、IL-6和TNF—α明显升高。补肾益骨方可以明显降低上述血清学指标,同时明显改善大鼠腰椎骨密度及骨组织形态.进-步从分子细胞水平证实该方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82年以来,中国农村的单人户性别构成以男性为主体,其所占比例超过60%.单人户的年龄结构,男性以中青年为主,女性则以中老年为主.单人户的婚姻状况,男性以未婚比例最大,女性以丧偶居多.单人户大龄未婚男性与同龄已婚者相比,文盲率、小学以下低受教育程度率明显较高.30岁以上单人户妇女多数有存活子女,但单人户妇女无存活子女的比例大大高于同龄组所有家庭户妇女,并且3个以上存活子女的比例又比所有家庭户妇女低.无存活子女和少存活子女的妇女原来所生活的家庭(夫妇家庭和核心家庭)较易向单人户"转型".当代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对特定年龄段单人户的形成起到提升作用.无论年青人,还是年老者,生活在单人户的可能性在增长.中国农村的大龄失婚和老年单人户的社会保障问题需要予以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去卵巢大鼠在雌激素缺乏的情况下股骨远端松质骨微结构的变化 .方法 :以三月龄SD大鼠去卵巢造成骨质疏松模型 ,利用扫描电镜对大鼠股骨远端干骺端骨小梁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 ,以了解雌激素缺乏时骨小梁的变化 .结果 :雌激素缺乏造成了大鼠骨小梁数目明显减少、骨小梁变细、微损伤增多 .结论 :雌激素缺乏的大鼠股骨远端骨量明显减少、微结构出现了使骨骼力学性能降低的变化 ,导致骨折的危险性加大 .  相似文献   

17.
老龄人口更易遭遇贫困的风险,面向老龄人口开展反贫困管理是各国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内容。世界老龄人口的贫困主要表现为六大差异特征:区域性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家庭结构差异、种族差异及城乡差异。基于对世界老龄人口贫困特征的分析,老龄人口反贫困的公共政策选择主要包括:通过公共养老金计划向老龄人口提供“社会安全网”;延迟退休年龄;基于性别公平视角优化养老金制度设计;实现全面健康服务的可得性;提升就业质量,降低非正规就业;宏观经济增长战略转向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18.
贵州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贵州农村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所得资料、对农村老人生活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农村老人生活质量刚进入中等水平,且生活质量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男性老人的生活质量略高于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人生活质量越高;不同婚姻状态和不同居住方式下的老人生活质量存在一定差距,老人拥有儿子的数量对其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针对当前农村老人生活质量存在的诸多问题认为,改善农村老人生活质量应以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和无子老人为重点,在农村居住方式正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应当优先关注和改善农村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