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5,(6):66-72
在当下的美学研究风潮中,"美"和"美感"被主客观合一的"审美经验"取代了,人们既很少独立地研究"美",也很少独立地研究"美感"。其实人们对于美感奥秘的探讨不是太多,而是太不够。比如美感判断的结构分合,美感机制的新旧互动就是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美感判断从结构上看有"分立判断"与"综合判断"之分。在对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美感判断中,起主导、决定作用的是关于事物内涵属性的审美判断。从美感的心理机制上看,美感反应的兴奋程度是与审美刺激的频率密切相关的。当审美主体反复接受审美对象强度、容量同样的刺激信息,美感反应就会渐趋弱化,最终产生审美疲劳,推动追求新奇的审美时尚。美感的心理机制和活动历程,就是在保障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生命共振的大前提下,不断由"审美疲劳"走向"审美时尚"的循环往复过程。  相似文献   

2.
美感的心理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学家一般都把人的心理功能分为理智、意志和感情三种。美感虽然是人的各种心理功能的综合表现,它也离不开理智和意志,但无疑的,感情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发挥着主要的作用。离开了感情,不可能有美感。理智和意志,到了美感中,都化成了感情。“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对历史的反思,变成了一种感情上的低徊与感慨。因此,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 古典山水诗是我国文艺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它“清丽”、“雅润”,“婉转附物”,“持人性情”(《文心雕龙·明诗》),经久不衰。人们对它的喜爱,在时间上是跨时代的,在空间上是跨地域的,在感情上甚至是跨阶级的。它以其多姿多彩,瑰丽绚烂,陶铸人的性情,感人至深。然而它到底是怎样引发人的美感机制呢?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作一探讨,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写《资本论》首先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最简单、最基本、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开始的。如果我们把美学研究的对象看做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那么美感就是这种关系中最简早的细胞。无论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还是艺术创作,主体与客体发生任何形式的审美关系,都必须通过自身对于美的实际感受。正如李泽厚以说:  相似文献   

5.
谢国辉 《云梦学刊》2008,29(6):119-121
个体德性生成的心理机制主要有观察学习图式加工、角色扮演、自居作用和自我强化.  相似文献   

6.
认识,是主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来源于客体的信息材料,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而产生的。在认识过程中,人脑的思维活动起着客体形态向观念产品转化的“桥梁”作用,这种作用,已经得到了神经生理学、神经心理学、认识发生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多方面确认。  相似文献   

7.
论职务犯罪心理的生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务犯罪心理的生成机制可分为内化机制、外化机制和内外化机制。每个机制的过程、方式和原理各不相同。在内化机制中,行为人的世界观起了决定作用;在外化机制中,职务犯罪动机和犯罪人格是职务犯罪心理的实质内容;在内外化机制中,职务犯罪心理主要呈现两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文艺创作主体的心理机制决定了文艺创作主体与其它社会主体在心理内涵上的区别。人作为主体在心理结构上有共同性,文艺创作主体的特殊性在于其心理机制在质与量上有别于其它社会主体。具体地说,构成文艺创作主体心理机制的因素是主体的超常性、审美整体感  相似文献   

9.
美感心理这个"神秘"领域,历来多为唯心主义者所统治,各种各样的主观臆说把这个领域搅得扑朔迷离.旧唯物主义者由于本身的形而上学性和直观性,也不能对美感心理进行科学的分析.过去,我国美学界对这一问题缺少深入研究,影响了美学科学的发展.近年来,这一问题已逐渐引起许多研究者的重视.彭立勋几年来广泛涉猎、潜心研究了这个问题,终于写成《美感心理研究》一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它以对美的本质的唯物主义理解,对美感是一种社会意识的确认,作为基本前提和逻辑起点,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心理学的科学成果结合起来,紧密联系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的实际,对美感心理这一复杂的、特殊的整合体进行了多层次分析,既有宏观考察,又有微观解剖,比较全面、深入地揭示出美感心理活动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0.
全息性特征,是美感有别于其它感性反应及理性认知的重要界限。美感的全息性,首先在于客观事物自身构成的全息性;同时也在于不同性态及类属的客观信息通过联想与想象的互相置换以及感性与理性的融汇交错时,在脑际所形成的某种不受时空羁束的心理效应。而人的头脑及其思维、记忆功能,从广义来说,也是某种特殊的客观事物。因此,  相似文献   

11.
叔本华是现代西方各种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先驱。他的美学思想对现代西方的美学和文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全面地评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对于了解现代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潮的发展,无疑是有重大帮助的。本文拟就叔本华的美感论和创作论,略作评述,以期引起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从人类生命的感性本体出发,当代美学有理由对经典美学的审美无利害立场提出批评。因为它以灵肉二元对立为基本观念,割裂美感与人类正常欲望和需求的密切联系。所谓超功利,实际是排除了美感体验的生命基础。因此重申美感体验与感性生命相联系,就意味着对人的欲望的肯定,意味着人的全部感官都参与了美感体验,而不若超功利观那样只重视视、听觉而贬斥更个人化的触、嗅、味觉。但在欲望的旗帜下,存在着两种同一形态而不同性质的生命冲力,必须加以区别,才能使美学在纠正了一种形而上学的偏颇后,不至于走向新的片面。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土多德说过,悲剧是借“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①“。这里所说的“净化”,是亚里土多德对悲剧美感著名论断的概括。对此,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一书中曾做过这样的评述: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怜悯和恐惧问题在历史上一直未得到圆满解决,使欧洲人的智力显得似乎不是那么发达。‘怜悯和恐惧’这短短两个词一直成为学术的竞技场,许许多多著名学者都要在这里来试一试自己的技巧和本领,然而历来都只是一片混乱"②为何会出现“一片混乱”呢?这里有一个坚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认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科学脱胎出哲学以来,两者的相互作用一直是哲学家和科学家探讨的主题之一。我国学术界也曾就此问题多次展开广泛激烈的争论。然而,以往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对哲学和科学相互作用的宏观静态考察。其根本缺陷在于忽视了哲学同科学相互作用的整体性、过程性和问题机制。因此,它不仅难以对科学在哲学发展及哲学形式改变过程中的作用作合理阐述,而且往往将哲学对科学的作用绝对化和庸俗化。本文认为,哲学同科学的相互作用,是作为一个整  相似文献   

15.
论高等商科人才科学素质教育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遐见  曹克 《江淮论坛》2003,(4):156-160
随着21世纪经济的知识化、创新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以文科为主的商科亦即财经类高校大学生面临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日益交叉渗透、功能趋于“同样重要”的发展机遇和新挑战。而当前商科高校科学素质教育的弱化现象,则有悖于社会形势发展要求,因而深入探讨和落实强化商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对策,实乃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科学研究活动中的美感体验应经历三个阶段 :感性优美阶段、崇高体验阶段、理性优美阶段 ,并可用公式 :“优美 (感性 )———崇高———优美 (理性 )”简化表述。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美学研究应从宏观的现象研究转向微观的本质研究 ,为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引入美学方法或美学标准作理论上的说明  相似文献   

17.
论审美感与道德感的一致性段虹审美感与道德感的关系问题,从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有着天然联系。美产生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美的事物被人接受的前提首先它应该是善的,美与善起初是统一的,即美就是善,善就是美。反映在人类思想中,美与善,美学思想与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8.
乔治·桑塔亚那(1863—1952)是美国现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哲学家,批判实在论的代表人物。他的前期哲学思想,一般认为是自然主义的。《论美感》就是他前期的一本重要哲学著作。该书出版以后,另一位美国哲学家闵斯特堡认为,它“是一部美国人写的最杰出的关于美学的著作”。英国李斯托威尔在《近代美学史评述》中,把桑氏的观点列入了快乐派的美学。快乐派美学风行于上世纪末,其主要代表人物艾伦和马歇尔等,强调审美的感官生理快乐,用生理学解释美感现象。它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美学脱离了古典传统,进入了现代阶段。由于桑塔亚那也认为美“是一种快乐”,并且十分注重从生物学、生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这使他成为快乐派的一名代表。同时,桑塔亚那与艾伦和马歇尔又有所不同,是从自然主义的哲学立场来建树自己的美学观点的,这一方面使他在快乐派美学中别树一帜,丰富了快乐派美学的内容,另一方面使他成为自然主义美学的先导,受到后来的自然主义美学家的推崇。五十年代鼓吹“新自然主义”的门罗,就把桑塔亚那奉为正宗之一。七十年代出版的美国《哲学百科全书》,仍把桑塔亚那列为第一位有影响的自然主义美学家,置于杜威之前。由于桑塔亚那在现代资产阶级美学的发展中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通过对他的研究和批判,来促进对于整个现代资产阶级美学的研究和批判,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本文拟就《论美感》中的基本美学观点作一综合的评述。  相似文献   

19.
一、为什么必须关注划界问题:划界问题的意义 "划界"问题,即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始终是科学哲学中困扰人的一个举世难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要分析清楚科学不同于其他任何非科学的观念形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或者说,是要划出一个界线来回答"科学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会引发出科学哲学中的许多相关问题,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时这一问题对科学的正常发展,对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对于在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中宣传和普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心理联想、思维方式的角度探讨英语隐喻的类型和其生成与理解的心理机制等问题.一定语境条件下心理联想方向的不同决定着不同的隐喻类型:英语中存在着因事寄托的隐喻和因物感发的隐喻等两种心理联想隐喻类型.不同思维方式也决定着不同类型的隐喻,包括感性认识隐喻、理性认识隐喻和悟性认识隐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