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0年代的税制改革已初步实现单一税制向复合税制的转化,形成了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其他各税相配合的多层次的税制体系,强化了税收调控能力,为大力组织收入、平衡国家预算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税制改革过急,缺乏理论指导,致使我国税收体制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便是90年代税制改革的任务。 一、税制改革的现存问题 1.“以税代利”造成了利益错位和经济运行的紊乱。利改税虽然冲破了对国营企业不能征税的禁区,但却忽视了利润与税收两个经济范畴的特殊性,忽视了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双重身份,未能冲破税利合一、统收统支的旧格局。因此,出现了不符合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当前税制改革即实行利改税第一步是对有赢利的国营大中型企业先按%税率缴纳国营企业所得税, 其余利润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归企业使用(如上海大约为原利润10%),余下部分利润中央规定按四种形式上缴,上海主要采取调节税  相似文献   

3.
几年来,国营企业改革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探索所沿顺的三种主要思路即“外部环境论”、“两权分离论”、“财产股份论”都无法绕开产权与控制这两个企业体制最基本要素的问题,致使企业改革陷入困惑之中,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改革思路以求推进我们的国营企业改革。 协同改革论基本概念 目今企业改革面临的困惑,是由于我们没有系统地认识企业产权与相应的控制制度之间的相互联系。没有从产权关系与控制制度的一致性上把握改革的进程。“外部环境论”及  相似文献   

4.
国营企业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怎样改革关系着整个经济改革的成败。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把经营权真正交给企业,理顺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关系,切实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使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通过什么形式的两权分离才能使国营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由此而产生的后果,即国营企业两权分离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本文想对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十年来,我国税收制度在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税制的重大突破和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破除了单一税制模式,重新构造复税制;破除了五十年代中后期苏联的“非税”思想,增强了税收调控动能:建立与健全了涉外税收体系;突破了国营企业不能征所得税的禁区;增殖税应运而生,并逐步向适合国情的方向迈进;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开征了一些新的税种;税收法制建设日益得到重视和加强。实践证明,税制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成绩是显著的。归纳起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相似文献   

6.
一、国营企业改革的困难 我国国营企业改革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不能说没有成绩,成绩是不少的,但改革的目标还远未达到。现在国营大中型企业困难重重,说明改革的成绩确实不够理想。为什么改革没有取得预期的成绩?原因很多,除主观原因外,还因为企业改革存在着很多客观困难。 现在人们已经看到国营企业改革的困难。但对存在哪些困难说法甚多。有一种说法,主要难点在于;①大中型企业处于“一肩双挑”的超负重状态,既有企业经营目标,又有社会目标;②企业积累与财政增收存在突出矛盾;③改善内部管理受企业经营条件很大的制约。另一种说法认为,国有企业搞不活  相似文献   

7.
由四川省税务局、四川省税务学会牵头的“税制改革目标模式及其配套条件及如何看待和处理税制改革同企业承包制与财政包干制的矛盾”课题,于1991年4月10日至14日在贵州省安顺市召开第一次研讨会。10个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税务局和4所财经院校的54名同志出席了会议。 一、关于税制改革目标模式及其配套条件 1.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及重点。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确立的“按照统一税政、集中税权、公平税负的原则,逐步理顺税制结构,强化税收管理,严格以法制税,充分发挥税收在增加财政收入和宏观经济调控中的重要作用”的税制改革的思路,符合我国税制改革的实际,今后的税制改革,应以此为指导思想,认真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增强企业活力为出发点的。在当前,国营企业除了普遍进行经营方式的改革之外,更主要的就是对企业的劳动、工资、保险这“三大制度”进行改革。本文拟就深化“三大制度”的配套改革问题谈一些看法。一、对当前“三大制度”改革形势的估计近些年来,国营企业普遍推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承包经营者为实现承包期内的经济责任目标,选择了企业内部的劳动用工、工资、保险制度的改革,作为经营方式转轨的突破口,从而向社会提出了改革“三大制度”的要求,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一、国营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没有取得象农村经济改革那样明显效果的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发和带动下,我国全民所有制的工、商、建、交企业也推行或试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经济责任制、试行经营承包制,以及广泛推行利改税等等。这些改革措施都从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效果,但是总的看来,国营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效果,不象农村经济改革那样明显。其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的治本性的改革,而国营企业的改革则大都是从生  相似文献   

10.
一、对国营企业征税的回顾 建国初期,国家对国营企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都同样征收营业税、印花税、货物税、商品流通税等。但对国营企业的利润则仿照苏联模式,采取利润上交的形式,不征所得税。自全行业大合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税制经过1958年和1973年两次简化合并,在目前,对国营企业只征一种工商税,对国营企业的利润仍沿用利润上交的形式纳入国家财政。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又是“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通过理顺产权关系,实行政企分开,落实企业自主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这一科学论述,清晰地给税制改革指明了方面。 一、税制结构改革目标 从市场经济的要求着眼,我们已经看到现行税制结构上的不尽合理及由此导致国有大中型企业负担偏重,抑制着企业活力的增强,而税收调控的范围和程度又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考虑到改革的连续性及其发展的取向性,我国的近期税制结构改革,应以现行复合税制为基础,进一步统一税法,集中税权,公平负税,简化税制,进而规范分配方式,理顺分配关系,强化税收的组织收入和宏观调控功能,以促进经济运行机制和企业经营机制的加快转换,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现行税制结构必须简化,要较大幅度地简并一些重复设置的税种,要废止一些过时的税种,同时,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应设立少量新的税种。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给企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研究企业行为的理论也随之诞生发展起来。它的诞生与发展,大大丰富了改革中微观经济学的思想宝库,同时也对改革实践提供了大量的精神食粮。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背景概述根据改革的进程,人们习惯把1984年以前的改革称作改革的准备阶段,而此后才是改革的起步阶段。1984年,国家推出了两项企业改革的重大措施,其一是当年5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在规定中,扩大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产品销售等十项自主权。其二是同年9月,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关于在国营企业推行利改税第二步改革的报告的通知”。它使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更加规范和稳定,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更重要的是,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今年1月1日施行的新税制,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其涉及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是建国以来所仅见。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细胞,在实施新税制的过程中,既是税制改革的波及对象,又是实施新税制的贯彻主体。 因此,企业如何对待这次税制改革,有什么样的行为取向,不仅对新税制能否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企业的自身发展进步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是近期内深化企业改革的主课题。赵紫阳同志最近强调指出:完善承包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从厂长承包变为全体职工的承包,如何从厂长承担风险变为全体职工来承担风险。”本文拟在明确当前深化企业改革面临的难题和对现行若干经营责任制形式作出粗略估价的基础上,探讨完善承包制的新思路——全员租赁承包经营责任制,力图将紫阳同志的思路变为现实。一、深化企业改革面临的几个难题1.对于我国现实的国营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营企业来说,把企业经济活动置于高效率、资源要素充分合理配置的最关键的机制显然是企业行为机制。回首过去九年改革在企业经营机制上所作的努  相似文献   

15.
改革国营企业管理体制,进一步打破企业“大锅饭”,增强企业活力,这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围绕这一中心环节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改革措施,包括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措施,制定企业破产法就是增强企业活力所必须采取的法律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 从去年九月中旬开始,我省在工交企业扩权试点的基础上,又在济南、青岛和淄博三个城市选择了六个国营工业企业进行“独立核算,国家征税,自负盈亏”(以下简称自负盈亏)的试点。我们参加了有关厂的摸底测算和制订试点方案的工作。总的看来,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对国营企业试行自负盈亏的管理制度,是适合现时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也是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基础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国营企业试行自负盈亏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县一级的地方国营企业,基本上都是中小型企业,其中,尤其又以小型企业为主。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随着中央及省、地各级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已经为县办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落实、为搞活这类企业创造了基本的政策条件。可以这样说,对县办国营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更为配套的改革,时机已经成熟。为了搞好这一改革工作,有两个问题需要进行研究:其一,与现阶段县一级经济及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县办国营企业的管理体  相似文献   

18.
自负盈亏的经营原则,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只有实行自负盈亏,企业的潜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在改革中逐步使国营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这就为研究探索国营企业实行自负盈亏的经营原则指明了方向。本文结合近几年来改革的实践,就自负盈亏的有关问题,谈一点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19.
国营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把企业推向市场”是企业改革进程中质的飞跃,是解决国营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不高、活力不足的根本出路.“把企业推向市场”的战略决策,贵在一个“推”字,体现了彻底割断政府和企业间父子关系的艰巨性和让企业自觉投入市场,适应市场,在竞争中自求生存、自我发展的迫切性.十四年的改革,已经打破了政府直接经营企业的旧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形成.企业依靠国家的程度大大减少,国家对企业父爱式管束已经淡化.但是,溺爱意识的冲动还时有发生,企业没有真正从政府主管部门的附属物地位上解脱出来.另一方面,企业虽已行使自己已有的自主权,开始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但一遇困难还要向政府伸手,“等、靠、要”的娇惯心态并未消除,依然留恋政府的怀抱,窒息和压抑了企业活力.为此,不下大的决心,没有政府部门的强大推力,是不可能把企业从政府的翼下拉出来的.同样,没有足够的推力去启动企业自主运行,国营企业也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生存发展.这种推力启动的直接意义是创造条件,促进企业在市场环境中建立维持机体良性循环,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市场应变机制.  相似文献   

20.
关于国营企业制度的改革(下简称改革),我在1988年发表过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主张改革思路应为“对大型和有关国计民生的中型国营企业实行两权分离,将其余国营企业包租卖转使之成为集体所有制法人。”(《也论法人所有制》《中青年经济论坛》1988年第4期),二是对两权分离作了新的解释:“两权分离是所有者经营者主体及其职能的分离,不是所有权派生出经营权。”(《论所有权能的单一性》《广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因此,“国营企业经营权是而且必须是一种独立的法定经营权”(《论法定经营权的独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