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照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尤其在诗歌创作方面,他“点四家之擅美,跨两代而孤出”“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继承了建安文学和汉魏以来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在中国诗史上成为具有重要贡献的大诗人。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乐府诗的创作上。鲍照死于兵乱,作品也大都散失,齐代虞炎奉命收集鲍诗,但毕竟是“年代稍远,零落者多,今所存者,倘能半焉。”在仅存的二百零几首鲍诗中,乐府诗占八十六首,可见鲍照对乐府诗是十分重视的。清代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曾说:“杜陵以‘俊逸’题鲍,为乐府言尔。”可见历代诗人对鲍照乐府诗的评价是相当高的。  相似文献   

2.
曹操诗歌无论是写政治理想,还是揭露社会矛盾,反映离乱现实,都能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深刻眼光——这是他与建安时期其他诗人显著不同之处。曹操早期创作的两篇乐府诗《度关山》《对酒》,就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政治家的治国理想:君明臣贤、尊民固本;严明法纪、廓清吏治;提倡仁礼、除残去秽;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反对奢侈、倡行节约。这种政治理想和治国方略,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东汉末年,道教流行。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以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以前,道教信徒有一篇题名《步出夏门行》,亦名《陇西行》的乐府诗。但这篇一辞二名的乐府古辞早已无人提及,流传下来的是两篇被认为彼此没有关系、题名为《陇西行》和《步出夏门行》的乐府古辞。  相似文献   

4.
雷睿是一个被冷落的建安诗人,历代论者都不太看重他。其文学的成就虽不能和乃父、叔、祖并论,但他设立崇文观,召集文士,制诗度曲,创作一些很有特色的乐府诗,继承建安风骨,为魏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建安七子的诗歌创作实绩主要表现在一,题材扩大.他们的诗歌题材远比汉代诗歌题材宽广,而多为六朝文人诗歌开先.二,文笔个性化、文人化.他们几乎不写乐府诗,诗歌以表现个人情怀为主,文笔细腻传神.三,五言腾踊.五言诗已占他们诗歌创作的绝大多数,尤其是他们入许或归曹之后的创作几乎全是五言.  相似文献   

6.
王辉斌 《南都学坛》2010,30(5):62-69
姚铉《唐文粹》、李昉等《文苑英华》、郭茂倩《乐府诗集》三部宋人总集,均对汉唐乐府进行了关注,其中尤以《乐府诗集》共12大类5205首乐府诗之量,而为时人与后人所称道。但三部总集在对唐人乐府诗的收录方面,却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表明姚铉、李?、郭茂倩等人对于"乐府"的认识并非一致,更有甚者是模糊不清。宋代的乐府诗主要由旧题乐府与新题乐府两大类构成,而新题乐府又有即事类乐府、宫词类乐府、歌行类乐府、竹枝类乐府之分。宋代诗人创作乐府诗不在其乐府诗题中冠"乐府"或"新乐府"字样者,既与其没有这种创作习惯相关,又与受李?等人于《文苑英华》中之模糊不清的乐府认识有着一定联系。而此,即构成了宋代乐府诗的一种特殊性。宋代的乐府诗还具有可配乐而唱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元代乐府与铁崖本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代的乐府诗创作,是乐府诗史上最为繁荣发达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乐府诗的创作队伍主要由少数民族诗人与汉民族诗人组成,二者的人数之众,作品数量之多,在乐府诗史上均盛况空前。乐府诗之于蒙元一代,不仅进入了高贵典雅的“应制”行列,并且于元末还由杨维桢等人掀起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创作高潮。在这一创作高潮中,杨维桢既以1227首的乐府诗之量成为了乐府诗史上产量最高的一位诗人,又因此而形成了其“铁崖乐府”的本色特征。  相似文献   

8.
《恢复》是郭沫若同志前期诗歌创作的最后一本诗集,也是他基本上完成了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之后创作的第一本诗集.无论从这本诗集的内容和形式看,或是从它在诗人解放前的全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来看,《恢复》都不愧是郭沫若诗歌创作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周恩来同志曾经指出:“郭先生是革命的诗人,同时,又是革命的战士.”①《恢复》正是郭沫若同志作为革命诗人、革命战士,用他的笔作为锐利的武器,为着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冲锋陷阵而留下的壮丽诗篇.  相似文献   

9.
土家人是巴人的后裔,其中经历了由巴而蛮(武陵蛮、五溪蛮),由蛮到土的民族演变过程.刘禹锡在被贬朗州、夔州期间接触了不少土家人,因此,其乐府诗创作的内容、形式、艺术风格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巴人土家族民歌的影响,这使他的乐府诗创作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为后世诗歌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0.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历来都受到极高的评价,它对后代很多诗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建安之杰的曹植,他的诗歌创作也深受其影响。本文主要从思想意识形态和艺术表现方法两个层面展开,浅析《古诗十九首》中生命意识、悲剧意识、象征手法、文人精神和民间文学相结合的创作精神等对曹植诗歌创作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1.
唐末诗人张为《诗人主客图》(又称《主客图》、《唐诗主客图》)将施肩吾列为广大教化主白居易之及门弟子。从创作上看 ,施肩吾及白派之门有三个理由 :①内容艳丽 ;②风格浅切 ;③乐府诗创作上具有新乐府精神。另外 ,施肩吾与白派及门弟子徐凝的同乡挚友关系 ,也是其及白派之门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离开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诗人将近五百年之后,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另一个诗歌创作的繁荣时期,这就是“建安诗人”活跃的时期。“建安”(196—220)是东汉王朝最后一个皇帝的年号。建安诗人是在黄巾起义过后被卷进了社会大动乱的旋涡,为那个血和火交织的年代慷慨悲歌的。  相似文献   

13.
在辽、金227年的文学史上,乐府诗创作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种文学现象。辽、金的乐府诗创作,不仅相当繁荣发达,而且成就也堪值称道,其中如萧观音、刘迎、王郁等诗人的乐府诗,就都是这一时期的精品之作。而金代乐府诗因为有元好问这样的文学大家参与,就显得更为引人注目。以歌行类乐府为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大都可配乐而唱,是辽、金乐府诗所表现出来的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两个令人神往的时期,就是“建安”和“盛唐”。这两个时期诗歌的共同特点,乃是艺术感染力强,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极易为读者所接受。《文心雕龙·明诗》指出建安诗风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而盛唐时期诗人的创作,还是符合并发展了建安时期的这种诗风的。  相似文献   

15.
满身创伤待抚平──《漳河水》中紫金英形象探析张晓鹃,张元凯在当年大众化诗歌创作特别兴旺的解放区,追求民歌体新诗的创作成为一种风尚。众多的诗人,组成了长长的队列,阮章竟是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位。他的长篇叙事诗《漳河水》,是毛泽东《讲话》发表后诗歌创作上...  相似文献   

16.
沿用乐府古题进行创作是初盛唐乐府诗的一大特色,所借用的古题和作品的数量都十分可观。初盛唐诗人多沿用古乐府的本意,但在因袭中又有所革新,利用这种较为自由的诗体来表现其审美情趣和人格理想。在借鉴前代乐府诗的艺术方面,初盛唐文人有意恢复乐府诗的古貌,积极创作杂言乐府,吸收汉魏乐府的语言特点及民歌口语,并借鉴汉乐府的叙事手法和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7.
王辉斌 《南都学坛》2011,31(1):66-73
清代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的乐府诗创作,由于现实与历史的多方面原因,咏史怀古类的题材乃成为了诗人们的最爱,因之,各种类型的咏史乐府诗即因此而产生。其中,以尤侗《明史乐府》与洪亮吉《晋南北朝史乐府》最具代表性。尤侗与洪亮吉与元末杨维桢、明初李东阳又被合称为"咏史乐府四大家"。四人的咏史乐府诗,在长达600年的历史长河里,既前后相续、一脉相承,又各具个性与风采,代表着咏史乐府诗史上的四座高标。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整体风貌,可分为两个时期来考察,第一个时期是魏和西晋文学,第二个时期是东晋和南北朝文学。魏和西晋文学经过建安、正始、太康、永嘉四个不同的阶段。众所周知,建安文学不限于建安(196—219)年间,而特指汉末魏初时的文学。建安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主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他们以五言诗取代了两汉以来居于主导地位的辞赋,开拓出一个诗歌繁荣、群星灿烂的新局面。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无疑是历史学家十分关注的重要人物,作为诗人,他又确实是一位开一代风气的杰出人物。曹诗共二十余首,全是乐府诗,借乐府旧题反映汉末动乱的社会生活,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他的《薤露行》、《蒿里行》是汉末社会的  相似文献   

19.
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作有《拟古乐府》101题101首,学界大多以古乐府评之.其实李东阳创作乐府诗的初衷、乐府诗命题与选材、诗歌的音乐性与体式,以及在时人心中的评价都清楚地表明,其拟古乐府诗的实质为新乐府,非传统意义的古乐府.名为"拟古",其实为"新".李东阳《拟古乐府》不但较唐代元白以诗讽谏天子、写当下史有进一步开拓,而且真正开启了明清乐府咏史创作的先河,乐府诗从汉到清这一发展脉络因之清晰而完整.  相似文献   

20.
西昆诗派与李商隐的诗歌创作有着深刻联系,不仅有继承,更有自己的突破。本文通过对《西昆酬唱集》中杨亿、刘筠及钱惟演等西昆诗人创作的分析与归纳,以阐释西昆诗人对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继承与变革。这主要体现在整体风貌上的深情绵邈、典丽精工、勤于用典使事以及精于遣词造句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