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导言“六书”中的转注、假借,在“许学”里是两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于百年来,小学家们围绕着许慎的八字定义和两个例字,推求探究,各抒己见;但纷如聚讼,迄今难以定论。究其争讼之点,那就是;转注,假借“二书”是否造字之法?如果不是,何以在“六书”之内?如果是,那是怎样的两种造字之法?如何依据《说文》析字的体例,以解释、阐发许慎对转注、假借下的定义及所举的例字?  相似文献   

2.
“六书”前四书历来公认是造字法。后两书“转注”和“假借”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则一直聚讼纷纭。 王筠《说文释例》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者为经,造字之本也;转注、假借为纬,用字之本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盖有指事、象形,而后有会意、形声;有是四者为体,而后有转注、假借二者为用”。陈庸庆给洪亮吉的《六书转注略》写序说:  相似文献   

3.
“六书”是贯穿于《说文解字》全书的一个文字学基本理论。按戴震、段玉裁的说法,这个理论包括“体”和“用”两个方面。“体”的用意不在乎说明文字和语言间的关系,而在于说明几乎所有字的形体结构;“用”的用意在于说明某字和语言间的关系,却不能说明任何一个字的形体结构。其功用之不同,显而易见,故不宜一概称为“造字方法”。  相似文献   

4.
清代学者朱珔所撰《说文假借义证》是探讨假借问题的文字学专书,在清代六书学研究中有重要地位。以《义证》为研究对象,结合朱之垿所补充《凡例》,对书中假借术语如“通借”“省借”“转借”“异体假借”“形近假借”“不定谁借”“互借”“通用”“两借、连借”等进行分析,以此推断朱氏所用术语的内涵。在假借观上,朱氏确立“以义正字”的假借原则,强调“义证”的作用;认为假借是用字之法,必有本字;从理论上提出了“非必假借”的分析,匡定假借字的范围;但在某些假借问题上,将假借与引申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5.
说“转注”     
记得在大学就学时,听先生说“六书”,唯独“转注”之法,当时未尽其奥。后来,翻检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恍然若有所悟,觉得“转注”之于朱氏,颇如恩格斯加给普列斯特列的那句评语:“当真理碰到鼻子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这在当时未始不带着青年人的浮薄,然而现在这些浅陋见解,也确实是从那时肇端的。时光易逝,转瞬廿年,学殖荒疏,苗而不秀,可慨也已!近来,读了几位先达论小学的文章,又听说朱氏辞书已经再版,鼓舞之余,略理思绪,狂简之作,亮多舛误,时贤大雅,匡其不敏云。  相似文献   

6.
说“转注”     
说“转注”蔡英杰“六书”为汉字的六种造字法.“六书”之中,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假借五者,学界众口一辞,无甚异议.唯有转注,由于对许君的界说及例字理解不同,遂至众说纷纭,这无定论.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找到转注字的要义所在,并阐述其在整个文字...  相似文献   

7.
《说文解字》云:“隰,阪下湿也。”考《诗经》共出现“隰”字26次,涉及15篇诗。据诗意可证,“隰”是山坡下的平地,可植树,可种庄稼,并不是山坡下的湿地。考历代研究《诗经》者对“隰”字的解释,均承《说文》之误而失当。遍查现行的各种字书,对  相似文献   

8.
《广韵》引《说文》旨在释义,《广韵》引文与大徐《说文》表现三类情况:完全相同、准相同、不同。通过《广韵》引文与大徐《说文》比较,梳理分类兼论得失。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对慧琳《一切经音义》转注、假借作了考释后认为:慧琳在《音义》中对假借义的解释开后代辞书立通假义项之先河。他对经文中“假借”现象的研究既承前贤又开启后代。后代学者对于假借规律的探讨,所示的同音假借的规律,基本上不外于此。这一问题的研究成就蕴含着几代人的努力,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慧琳是做出了值得注意的贡献的。  相似文献   

10.
许慎的六书“转注”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书的“转注”,也是以形表意的汉字的一种表意方式。这种表意方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字分别表示同一事物,这就是《说文·叙》所说的“建类一首”。“类”,当解释为事物之首,“建类”即用不同字形表示相类的事物;“首”,当解释为事物之首,一首”即那些相类的事物原来是同一个事物。正因为用不同的字形所表示的相类事物原来是同一个事物,所以这些不同的字形的意义才完全相同,才可以展转相注,这就是《说文·叙》所说的“同意相受”。  相似文献   

11.
《说文》古文考辨(五篇)@赵平安...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字学的核心是“六书”,“六书”中说解最纷纭的是“转注”和“假借”两书,本文想从新的角度给这两书作些新的解释。“六书”是西汉以来的古文经学家接受古代遗产时从研究、比较篆文字形里归纳出来的六种“速字法”和“写词法”。“六书”一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六书”的细目最早见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 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 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其次见于郑众的《周礼》注,所注“六书”名称、次序有的和班固不同,他说:“六书: 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班固、郑众的“六书”都可能是从刘歆《七略》里接受来的,不过他们只列名  相似文献   

13.
六书的“假借”,是以形表意的汉字的一种表意方式。这一表意方式,是用表示另一事物的字形,来表示与之语音相同而在意义上又有其相通之处的此一事物。六书的“假借”,必是形同音同而义近,而音同义同形不同的,都不是六书的“假借”,而是用别字的同音通假。六书的“假借”,是文字学研究的对象;而用别字的同音通假,则是训诂学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省声”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建立的一种说解文字的条例。它是指有的形声字声符部分形体省减,不能起到标示该字正确音读的作用,必须将省减部分补足,还其完貌,才能知道该字读音之所从来。“省声”在《说文》研究中,历来争议颇大,或指为谬误,或臆改说解。时至今日,“省声”的条例及系统尚未完全清楚。本文试图对此作一探索分析,并祈方家是正。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说文》的“形声”定义作了全面辨正.文章认为,“形声”其名应解为动宾式,表示使语音(声)成形声字(形)之意,八字界说”以事为名,取譬相成”的上句言声,下句言形,表示用客观事物作为称名,先后选取能反映称名的声符与形符相合而构成形声字;例字“江”、“河”的工声含共义,可声含大义.文章指出,从辨正的定义看,许慎已初识形声字声符有义及形声字与假借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里把假借定义为"本无其意,依声托字"。他认为假借必有本字,假借包括同声通写字、讬名标识字等内容。其假借虽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对于我们理解音近义通、探求词和词之间的语源关系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现在集中讨论几个问题.第一、假借字与原字的辨认辨认假借字及其原字,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有些字我们还不十分清楚它的源流,古音学还没有给我们提供殷商时期中原地区语音系统的完备的知识.不过,在古文字学领域中,古人和今人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因此,只要我们的比较、分析是得法的,判断就比较可靠.我们的方法主要是:通假关系、音义联系、形体比较,等等.  相似文献   

18.
《说文》“亦声”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亦声"的本质是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的反映,由于对声符认识的误区,传统训诂学中的"亦声"材料需要我们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利用."亦声"现象的产生是文字表达律、区别律、经济律综合作用和最优组合的结果."亦声"说缺少系统的制约,"右文"说实现了对"亦声"说的升华.  相似文献   

19.
《说文》“读若”性质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说文》"读若"是全书惟一的注音体例,其性质历来受到历代研究者的重视,分歧也一直存在。列出自清代以来关于这个问题学者们的主要观点和争论焦点所在,认为在计算机时代这个问题会得到彻底的解决。  相似文献   

20.
卷二唐才常书简卷二共九篇,是唐才常写给欧阳中鹄的信。这些信和卷一各信大都是有关联的。才常字黻丞,亦字佛尘。光绪乙未拔贡。与谭嗣同少同游,长同志,谊同生死,才名亦相伯仲,有“浏阳双杰”之称。陈宝箴在湖南举办新政时,才常是一个有力的助手。戊戌政变后,东走日本,庚子谋起事于汉口,不幸消息走漏,被清吏捕杀。他的生平有胡石庵所作《烈士唐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