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在对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综述的基础上,依据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现阶段的特征,尝试着把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结婚生育期、子女成长期、子女离巢期、空巢期、鳏寡寓居期五个阶段。在结婚生育期,农村妇女受教育水平偏低,不重视婴幼儿教育。在子女成长期,农村家庭对子女成长中教育要求低,方法不当,教育消费支出不足。从结婚生育期到空巢期,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发展缓慢,轻视培训,职业技术培训动力不足。鳏寡寓居期,老年精神文化生活单调。为此,农村居民家庭需要提高妇女教育水平,注重胎教与儿童早期教育,重视对子女教育消费与家庭成员培训水平,提高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实现教育与培训消费效益在家庭生命周期内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凤翔县、岐山县3个县区农户抽样问卷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参与新农保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职业、家庭年收入、家庭耕地面积、家庭60岁以上老人比例、养儿防老观念、是否认为缴费标准合理、养老负担减轻程度、对村干部工作满意度、参保程序是否便捷等因素对农村居民参保行为具有显著影响,而性别、家庭子女数量、意愿缴费档次、村集体经济状况和邻里互助情况对参保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转变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观念,树立科学养老意识;加强政府对新农保的宣传力度,使农民真正了解到新农保的详细信息;拓展多种养老模式,减轻子女及政府负担。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农村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静态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考察了“老龄化”和“少子化”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老龄化”和“少子化”均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老龄化”的影响更为强烈.“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正效应可以由农村的养老模式和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来解释;“少子化”对农村居民消费有正效应的原因在于养育观念的改变以及养育成本的提高.要解决农村消费市场疲软的问题,必须从健全社会保障和提高生产力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农民负担的现状分析唐平彭丽荃减轻农民负担,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的农村工作内容。近年来,各级政府为减轻农村居民负担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且收到一定效果。然而,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农村居民负担过重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的解决,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发展已直接影响着农...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居民的养老意愿因现实环境的变化而可能发生变化。经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的养老意愿虽呈多元发展趋势,但主要仍然倾向于子女养老和居家养老。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自身的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影响其养老意识,即务工人员、农业劳动者以及家庭情况较差的农村居民更可能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农村居民自身的人力资本、经济资本、政治资本影响其对养老责任主体的选择,即学历越低、收入越低的农村居民、农业劳动者及非中共党员选择子女养老的可能性更大;农村居民自身的人力资本影响其对养老场所的选择,即学历越低的农村居民及技术人员(教师、医生等)更可能选择机构养老。整体来看,农村居民的养老担心主要受家庭资源的影响;养老主体偏好则较多受制于自身的个人能力;而养老场所偏好则是经济和情感的双重考虑。  相似文献   

6.
对南京市高淳县的抽样调查表明,农村50岁以上独生子女父母家庭成为空巢的超过六成,主要原因是子女外出打工或就业。该群体大多数人觉得2个孩子对于养老来说更好,但靠子女养老的观念已大为减弱。这些家庭的代际经济互动开始由父母养育子女为主转向子女对父母反哺为主。近七成独生子女父母赞成与子女分开住,超过一半的人明确表示即使子女今后迁往城镇,他们也不会到子女家住,但同时他们并未显示出对社会养老保障的信任,这种窘境使这些曾为人口控制作出突出贡献的老人面临严峻的养老挑战。  相似文献   

7.
在特殊结构家庭中,家庭对子女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父母作为养育者对子女关爱的缺失.监护者教养方式失当,父母榜样教育功能低效甚至失效.由此造成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社会认知偏差,形成不良个性;自我控制能力差,不良行为明显增多;亲子关系失常,社会适应能力差.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努力,帮助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基于湖北省J县易地扶贫搬迁户劳动力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t回归模型,探讨不同类型的家庭负担对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及其影响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整体来看,不同类型的家庭负担对贫困劳动力就业影响不同,其中,赡养负担对贫困劳动力就业具有促进作用,疾病负担对贫困劳动力就业有阻碍作用;分性别来看,家庭负担对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存在着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家庭负担的阻碍。据此,应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减轻家庭负担对就业的阻碍;增加居家就业机会,减轻就业与家庭的冲突,以此促进贫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9.
通过混合研究方法探究我国农村地区隔代养育承担者的群体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新趋势。研究发现,一方面,我国农村隔代养育情况呈上升的发展趋势:农村隔代养育的承担者以60~70岁老年人为主要群体,老年人深度参与孙辈抚养,且呈现性别差异逐步缩小、性别结构趋向均衡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农村隔代养育出现了一些新现象,这些新现象与农村出现的新的育儿观念、家庭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农村地区的儿童养育模式将从完全由祖辈养育演变为祖辈只承担一部分养育职责甚至退出养育任务的新模式。据此,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拆分式家庭结构带来了代际反哺的变化。与此同时,国家为现代家庭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成为改善隔代养育、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以理性行动理论为指导,对影响西部农村居民迁移意愿的家庭结构因素进行探讨。通过对“西部社会经济变迁调查”数据的分析,证明了迁移意愿是基于家庭结构的理性决策,家里是否有父母或子女是影响个人迁移意愿的重要因素。在考虑了年龄和教育的影响之后,有学龄子女的农村居民迁移意愿较低,有老年父母的农村居民迁移意愿较高。  相似文献   

11.
农村养老观念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湖北省当阳市坝陵办事处群益村的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居民的养老需求正从传统的单一家庭养老向多元化的养老方式发展;农村居民的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不愿再单纯依附子女来养老;在不同阶段,老年人的照料需求不同。因此,应建立适应现代农村居民养老观的多元化养老模式,加强宣传并切实贯彻有关农村养老的法律法规,在不断提高土地养老功能的基础上发展农村社会化养老、助老事业,从而化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养老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0~3岁婴幼儿父母的养育压力类型与养育指导需求,采用养育压力量表和养育指导需求问卷对745名婴幼儿父母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婴幼儿父母养育压力的总体水平偏高,尤其体现在幼儿教养、外界环境、生活调适三个维度;婴幼儿父母养育压力可划分为低压力型、中压力型、高压力型三种潜在类别,中压力型父母占比最高,高压力型次之,低压力型父母占比最低;三类父母在最小子女年龄、与子女关系、居住地、主要照料人、家庭月收入、父亲学历、母亲学历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养育指导内容与指导形式上,三类父母既有共性需求,也有差异化需求。为缓解婴幼儿父母养育压力,建议父母自身加强养育知识学习,提前做好养育规划;家庭成员密切配合,相互支持;政府为家庭早期教养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识别电子商务技术对农村居民增加收入以及收入分配的影响,对于在农村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以2018年中国农村电商发展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电子商务对农村家庭人均收入的影响效应,发现参与电子商务的农村居民的家庭人均收入比未参与电子商务的农村居民高83.6%。使用分位数回归和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分析电子商务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效应,发现电子商务对低收入家庭的增收效应远远大于中高收入家庭。政府应通过积极在农村地区推广电子商务、为农村居民电商创业提供政策支持、提高农村电子商务红利等措施,不断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效改善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质量。  相似文献   

14.
乐善耀 《百姓生活》2008,(11):29-29
为了让子女能安心工作,一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承担起了养育第三代的重任。而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庭文化,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更是各不相同。爷爷奶奶们在养育第三代的过程中,既享受着天伦之乐,又不可避免地感到困惑和迷茫。  相似文献   

15.
家庭是儿童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养育方式对学龄前儿童发展有重要影响,改善家庭养育现状有助于改善农村学龄前儿童的生存环境,促进其健康发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从家长教育观念、家长素养、亲子互动和家庭教育指导等四方面通过对陕西农村地区1161名0-6岁儿童家长的调研发现,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的家长重视家庭养育,存在重智倾向,家庭养育受家长生活环境和家长实践智慧的影响,家庭教育指导难以满足家长不断增长的养育需求等。据此,通过依托社区建构0-6岁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发掘社区本土资源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建立政府主导的联动机制保障家庭教育指导的可持续性发展等策略,建构适宜于农村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从总体上看,近三年来农村居民 平均税费负担确有下降。据国家统计局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税费负担额为109元,占纯收入的5.12%,1999年两项指标分别为100元和4.43%,下降了 8.3%和0.7个百分点; 2000年前3季度负担水平也没有超过去年同期水平。但是由于农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居民税费负担不平衡性加剧,突出的表现在中低收入农户、以农业为主的农户和中西部地区农户负担较重。 一、60%的中低收入农户负担比重超过5%。 对1997—1999年三年的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按农村…  相似文献   

17.
在转型社会的背景之下,人情支出负担过重成为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本文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分层线性模型,从宗族网络结构的差异和村庄收入差距状况两个角度切入,对中国农村家庭人情负担的基本状况以及人情异化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家作为人情往来的行动单元,人情负担在不同家庭结构、社会网络和收入水平上呈现出异质性;宗族网络发挥了规范人情秩序的积极作用,在宗族网络强度较高、规模较大的地区,家庭人情负担较轻;收入差距加重了人情支出负担,地区收入差距越大,家庭人情负担越重,且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更大,但同时,宗族网络能够缓解这一负面影响。本文呈现了乡村社会变迁中人情支出负担问题的区域性差异,并揭示了其核心影响机制,为理解农村居民交往行动逻辑和乡村社会关系网络的变迁提供了有益的观察视角和机制性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家庭相对成本比较及教育投资决策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高等教育相对成本是家庭高等教育直接成本与家庭收入的比例,它能直接反映不 同收入家庭高等教育的相对负担水平。由于城乡收入水平不同,同样的收费标准便形成了城 乡高等教育相对成本差异,农村家庭高等教育相对成本远远高于城市家庭。这种差异影响到 城乡家庭及学生个人的教育投资行为,形成了城乡教育事实上的不公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山西省阳泉市郊区农村M生家庭教育投资进行个案分析,发现农村家庭小学阶段教育投资总额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大,给农村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这一状况是由经济、制度、观念等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要保证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实现教育平等,就必须切实减轻农村家庭的教育负担;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村家庭有选择地进行教育投资;加强农村学校教育的基础地位,推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我国4个省份578个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村居民养老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婚姻状况、子女数量、居住方式、子女经济支持、未来照料忧虑及经济供养来源等变量对农村居民养老居住意愿选择具有显著影响,自我保障能力的提高是农村居民选择分居式养老意愿的重要原因,而对未来生活照料需求的担忧则是其主要的抑制因素。因此,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老年人的保障力度,发挥农村社区的养老功能,大力发展农村的服务业是解决我国农村居民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