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51年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次年6月太平军进入湖南南部,在湘不到半年时间,即增加人数10余万,兵种完善,战斗力大为增强。可是13年后,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空前规模的农民起义却被以湘军为骨干的中外反动势力所镇压。纵观太平天国运动产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无不使人们去注意和考察湖南历史。笔者在研究湖南近代流民及其社会经济环境的基础上,进而就湖南近代相对过剩人口问题及其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从1853年初曾国藩在湖南长沙奉旨办理团练组建湘军,至1864年攻陷天京,曾国藩将其解散为止,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湘军活跃了十二年之久,在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挽救了清朝行将覆亡的命运。然而,湘军不仅征服了太平天国,而且对近代中国社会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拟从湘军筹组的特征,考察湘军崛起对晚清政局的影响,不当之处,请行家不吝赐教。一太平天国革命自广西金田村爆发后,转战两湖,席卷三江,定南京为国都,北伐、西征,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清王朝统治岌岌可危。为了对付太平军,清政府除调兵遣将、实施围剿外,还派遣大员在各地兴办团练。曾国藩丁忧在籍,也奉旨在长沙协助巡抚办理团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粤汉铁路作为近代湖南最大的实业,在其建设过程中,湖南省内各种政治势力如以湖南巡抚为代表的官方势力以及维新派、立宪派、革命派等都曾深度介入其中,试图使粤汉铁路湖南段的建设能够沿着各自政治力量所希望的方向发展。湖南新政是湘省铁路事业的最初原动力,陈宝箴主持的湖南新政,打破了近代湖南的保守风气,铁路等实业受到了湖南绅商的重视并借粤汉铁路筹建之机,积极延路入湘,为湖南的发展奠定了一个长远的基础。粤汉铁路定线湖南后,围绕着粤汉铁路的建设,湘省官、绅、商等各方势力均积极介入,他们既斗争又合作,由此对粤汉铁路的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杨国安 《江汉论坛》2012,(9):111-119
咸丰初年,太平军北上进入湖南、湖北,当地民众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抉择:或是站在"异端"的反叛者一边,积极响应并投身到起义的洪流中去,成为太平军阵营中的"新兄弟";或是站在"正统"的官府一边,加入团练或湘军,成为维护旧有秩序的"中流砥柱"。本文通过爬梳清军俘虏的两湖地区太平军士兵的口供材料,以及其他相关地方文献,详细揭示了两湖民众"从贼"与"反贼"背后的动机、加入的方式、对战争进程的影响等等。研究表明,太平军和团练、湘军之间的斗争,可以认为是带有西方宗教色彩的意识形态与传统儒家思想之间的文化冲突。但就两湖地方社会言之,则更多的掺杂有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对立和利益冲突。而在双方争夺乡村资源的过程中,固有的社会关系网络是构成集体行动和社会动员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5.
1853年5月,太平军开始西征,经过一年的奋战,攻取了长江中游大片地区,控制了沿江许多战略要地,战果硕累,威震两湖三江。 但是,战局迅即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太平军自1854年5月1日湘潭之战为湘军所败后,八个月中,连吃败仗,节节后退,被迫退守九江,战斗力大受挫伤,水军力量几乎遭到致命的打击,已经取得的西征成果,逐一丢失。为此,曾国藩得意地狂呼:“长江之险,我已扼其上游,金陵……所需米、石、油、煤等物,来路半已断绝。”并扬言要“肃清江面,直捣金陵”。 西征战局的恶化,不仅使西征目标变得难以实现,而且严重地威胁着太平天国的安全。奕詝在湘军东下的同时,命令各地清军“择扼要之区,截贼往来之路,与曾国藩声势联络,上下夹击”。按照这一部署,清廷从广东调来的红单大船,对天京江面的太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气势雄伟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封建斗争。它从1851月1月金田起义开始,经过永安建制,天京建都,北伐、西征和东征,直到1868年8月由太平军将领参预领导的西捻军被镇压为止,前后经历了十八年,其势力遍及大江南北十八省。十八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就在这么短暂的历史阶段中,太平天国建成了一支有严格组织纪律,军民关系融洽,始终保持顽强战斗力的农民革命队伍——太平军;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备的政权机构,有效地行使着自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在近代中国具有多方面影响。就军事方面来说,他手创的湘军兵制开了后世兵为将有之先河,其军事战略思想也值得后人研究。曾国藩的军事战略思想,是在他多年从事的战争实践中,尤其是在与太平军作战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当时太平军的顽强抗争与清廷的猜忌干扰这一双重压力之下的产物,本文拟从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的历史出发,仅对其军事战略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李志茗 《社会科学》2007,(10):134-146
湘军和太平军都以农民为主体,而且相对来说后者号称百万,人多势众,也更勇猛善战、意志坚定,可为什么最终是前者取得了胜利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般侧重于检讨太平天国方面的失误与不足以及抨击清政府的"借师助剿"和外国侵略者的无理干涉等,而很少从湘军入手,探求其究竟是如何战胜太平军的。其实湘军功成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本文仅就湘军领导层的认识和作为来作番探讨,以从一个侧面探讨湘军功成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9.
王静雅 《学术月刊》2015,(3):155-161
太平天国战争爆发后,在淮盐行销的湖南省内,太平军及私盐攘夺淮盐利益,粤盐、川盐亦不断涌入湘岸市场,统兵将帅在湘岸采取各种变通办法筹措军饷,导致湘岸旧制趋于肢解。战争后期,两江总督曾国藩着手规复湘岸旧制,但兼顾安庆粮台军费筹措,盐价较高,复旧方案难以推行。同治年间,湖南援黔军饷紧张,湘抚刘崐奏请粤盐销湘,设卡抽厘,遭到两江总督曾国藩坚决反对。王文韶任职湘抚后,由于曾氏与王氏交谊融洽,两江对湖南筹饷格外的照顾和支持,使得湖南与两江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两江基本收复湘岸引地。  相似文献   

10.
近代之前长沙、湘潭的商务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 《天府新论》1998,(4):28-32
湖南地处洞庭湖南,素有三湘四水之称。境内河流纵横,水网辐转,故此在近代交通发展起来之前,水运是该省的主要交通和商业运输手段。湘省四水之中,又以湘江的经济地位最为重要。湘江发源于广西灵川县南海阳山(阳朔山),自全州入湘境始称湘江,一路向北流去,途中先后吸纳了潇水、春陵水、蒸水、表水、深水、测水。渭水、涟水,经郴州、衡阳、湘潭、长沙,注入洞庭湖。湖水横贯湖南全境,成为湘省极为重要的一条交通大动脉。不仅如此,湘江因北连洞庭,与长江相通,南经灵渠可入广西,与漓江水系相汇,经郴水可入广东,与珠江水系相接,…  相似文献   

11.
湖南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湖南人民在这场战争中,一直站在斗争前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即掀起持久、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为正面作战和游击战争的开展奠定了思想、组织和群众基础;武汉失守后,湖南人民用鲜血和生命从事神圣的抗日救国战争,协同国反革命军进行六次正面会战和数千次敌后游击战争,并在兵源、人力、物力、财力上给全国抗战以有力的支援,为全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首先,湖南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促进了全国抗战局面的形成,并为在湘进行正面作战和敌后…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在进行北伐的同时进行了西征。西征的战略目标是夺取安庆、九江、武昌三大军事重镇。控制长江中游地区,屏障天京,奠定江南,巩固和发展太平天国革命事业。西征军在鄂东广济之田家镇和对岸兴国(今阳新县)之半壁山与清军进行了两次大战。这两次战役虽然发生在同一地点,交战双方都是太平军与清军,但战役的特点、结果和影响却有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一、湘先淮后的肯綮所在 湘淮两系军政势力并非孪生兄弟。湘系崛起在前,先声夺人;淮系形成在后,迟延数载。 社会背景条件给予湘淮双方的竞争机会,基本上是均等的。鸦片战争的外敌入侵事变之后未及十年,便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外患内忧交迫下,清朝统治者推行“外示羁縻,内加防范”的基本国策,把镇压人民革命作为首要任务。然而,作为当时国家“经制军”的八旗和绿营已经腐败不堪,以致统治阶级中有人发出这样的惊呼:“官军数万,已成废器,即令千人为营,而十贼可破!”清廷不得不动员和组织非常规的地方性武装力量以求弥补,布置各省兴办团练,并委派具有相当资格的官员在籍或回籍专职负责。其中湖南和安徽皆为受命较早的省份,并且这二省又都直接面临着太平军的威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围绕湘军的军纪问题,从湘军以理学治军与制造三次屠城事件这一矛盾入手,深入解析湘军军纪蜕变的内在原因。除了消灭太平军中坚力量、缺饷、主将泄愤等原因外,湘军屠城的关键在于理学治军难以维系。以理学治军根基在于湘军组建之初以诸生讨训山农的人员结构,但是,随着战争日趋残酷,湘军伤亡惨烈。兵员需求的迫切,迫使湘军的招募更为简化,招募对象则更为拓宽。咸丰七年以后,湘军主要招募老勇,甚至包括绿营兵和太平军的降兵。当老勇成为湘军主干,用诸生讨训山农的人员结构无法维持时,以理学治军的意识形态教化自然成为空论。此时的湘军与其他清军兵勇并无本质区别,缺饷少食时,官长只能以利驱之,以致出现屠城暴行。一支失去基本军纪约束的军队,走向末路实属必然,曾国藩主动将其裁撤反而是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郭钦 《船山学刊》2009,(4):46-49
以《湘军志》、《湘军志平议》、《湘军记》中的《湖南防守篇》里对于湖南以及早期湘军的两个史实:湖南是否“纵寇”和江忠源“蓑衣度之战”是应当记其“为保全湖南首功”还是应当“直没其战迹”的对照研究表明.对微观史事倾向性认知会导致史识的重大倾向性差异。这在地方历史的书写中尤其普遍存在和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6.
湘军建立极大功勋之后,湖南士绅对自身文化的建设有了明显的热情与要求,广泛地参与修建会馆、修复古迹祠庙、修志刻书等公共文化事业,并且在同光年间先后两次大修南岳岳庙,耗资甚巨,形成了宏伟的主体建筑规模。作为南岳最重要的物质符号,岳庙两次大修由湘军要员倡导、士绅捐资,既映射出南岳作为文明奥区、湘人的精神信仰,其人文之升降,也体现出湘人此时心气的高涨。岳庙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走向世俗化,但船山学问精神却传承不辍,并在其后数十年间持续地对湘人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913年8月13日,湖南都督谭延闿发表取消独立布告,湖南二次革命失败了。随着长江中下游反袁战争的结束,袁世凯用武力统一了南方。袁为了控制湖南,派汤芗铭为湖南查办使。随后又免谭延闿之职,正式任命汤芗铭为湖南都督。自此,开始了汤氏对湘省的统治。汤芗铭(1880—1975)字铸新,湖北浠水县人。早年入福建船政学堂,后到法国学习海  相似文献   

18.
民歌湘军的崛起,是音乐界的“湖南现象”,是湖南人才群体现象的又一突出表现。民歌湘军的崛起与发展,离不开湖湘文化的推动与促进。湘籍民歌人才辈出,民歌湘军独领风骚,正是得益于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本文在阐述湖湘文化基本内涵与核心精神的基础上,论述了湖湘文化影响下湘军精神与湘军现象,介绍了民歌湘军的崛起及其代表人物,从多个方面剖析了湖湘文化对民歌湘军崛起并走向辉煌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何主席昨晚来电。定于日内由京返湘。在京一切事宜。均已料理就绪。电文中值得我们庆欣的。计有两点。(一)蒋委员长当选为行政院长。这是中国的军与政从此可以统一的好现象。(二)蒋委员长对于湖南剿匪的军事已定有整个计划。从此湘省剿匪的指挥比较更加统一与敏切。俟主度返湘之后。关于剿匪前途。一定有很大的进展。这次贺箫股匪南窜。侵入腹地。使邵阳新化安化一带人民。饱受惊恐。我们认为是一件很痛心的事。不过匪之出窜。完全是一种掳掠行为。并无什  相似文献   

20.
鲍超与霆军     
在太平天国史研究中,对有关清方人员和事件的研究还是薄弱环节。本文对湘军的重要将领鲍超和他率领的霆军试作初步探讨,不揣浅陋,奉请同志们指正。一鲍超其人湘军的高级将领有两大特点:一、大多数是湖南人;二、大多数是书生出身。湘军创始人、主帅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湘军的三位统帅:江忠源是举人,湖南新宁人;胡林翼是进士,湖南益阳人;左宗棠是举人,湖南湘阴人。湘军的四个最高层领导人不仅都是湖南人,而且都是书生出身。在十三名统领中,罗泽南、曾国荃等八人是书生出身,鲍超、塔齐布、多隆阿等五人是行伍出身;罗泽南等十人是湖南人,只有三人不是湖南人:鲍超是四川人,塔齐布出身于满族镶黄旗,多隆阿出身于满族正白旗。在湘军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