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影响研究与中国民间文学的世界意义──评《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孙正国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比较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本文所要介绍的《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下简称《比较研究》)就是九十年代国际民间文学比较研究领...  相似文献   

2.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西叙事思想是中西文化在叙事领域的反映,要了解中西叙事思想,需先了解中西文化。中西文化的起源不同,个体观与集体观也不一致。从特点看,中国文化是伦理型、综合型、感悟型的,西方文化则是科学型、分析型、理智型的。把握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增进对中西叙事思想的理解。中国小说喜欢善恶叙事、较少形而上的思考,西方小说重视挖掘社会、人性方面的问题,形而上的色彩较浓;西方悲剧侧重严肃、崇高,中国悲剧讲究伦理、悲伤;西方悲剧重视体裁的纯正,中国悲剧的文体意识较弱;等等。这些中西叙事观念的差异,都需要从文化入手,才能有比较透彻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史传文学与中国小说传统之关系,是一个业已引起注意但研究尚未真正深入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中西叙事文学传统的比较出发,在着重考察《史记》、《汉书》中的纪传体作品在中国叙事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小说史演进轨迹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作较为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宗白华先生是现代中国的一位美学大家,同时也是较早地自觉进行比较荚学研究并卓有成就的美学家。他既不是把中西美学拿来做一般性的比较,也不是简单地利用西方美学的观点来解释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而是通过对中西美学做根本性的比较和分析,使得光靠单向研究所不易发现的某些内在特征显露出来,从而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的精髓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把握,进而为世界美学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在这方面,宗白华关于中西艺术的空间意识的比较研究——他的比较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和最精彩的部分,尤其值得重视和借鉴。中国人以其独特的空间意识,构成中国艺术及美学的根本特征,并映射着中西哲学以至中西文化间的基本差异。宗白华明确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①我们也可以这样说,透过中西艺术空间意识的特征,才能够具体、明晰而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中西艺术和美学以至中西哲学和文化的特质或深屋意蕴。  相似文献   

5.
对美藉华裔学者陈世骧的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可以立足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陈世骧通过中西文学尤其是诗歌传统的比较,认为中国文学乃是抒情传统,它迥异于西方的叙事传统;微观方面,陈世骧对中西诗论中的字词作了深入的辨析比较,俾助于人们认识中西诗学概念在文字表达上的异同。陈世骧的中西诗学研究,实际上并非宏微观绝然分割,而是两者有机地互为融合。通过剖析陈世骧的论著,能使读者充分认识中国诗学的抒情传统特色和中西诗学概念在文字上的异同表述,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诗学的内涵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和中国叙事文学的渊源,一在神话,一在历史;由于叙事文学的渊源不同,从而影响了中、希早期叙事文学(史诗、小说、寓言)踏上不了同的发展途径,并在艺术上形成了各自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7.
王成军的专著《中西传记诗学研究》一书填补了国内传记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空白,即它对中西传记诗学构建方面的诸多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独到的观点和理论视域。专著在理论编中开创性地提出了传记文学的叙事伦理特征,即事实正义论、"坦白"叙事和叙事契约论等观点。在文本阐释编中,他对中西不同传记作品进行阐释、比较,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可以说,该专著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有着很好的启迪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西悲剧精神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中西悲剧精神加以比较 ,认为西方悲剧精神在于用行动来抗争 ,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 ;中国的悲剧大多个体自主意识较弱 ,其显著的特色为含蓄蕴藉 ,顺从忍耐。中西悲剧精神的重大差异显示出不同的深层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9.
中西文学叙事概念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学叙事理论和西方文学叙事理论的建构,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由此创造了与该理论相适应的叙事概念.一线穿与整一性、间与障碍、间架与插曲这三对概念,就是典型的中西文学叙事的理论遗产.  相似文献   

10.
曹顺庆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乃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从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转向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将中西诗学的范畴、概念互证互释、双向阐发,分析了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之处,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界意义。曹顺庆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来摆脱中国学界"失语症"的状态,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以及深入"跨文明"研究,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文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100年来中西比较诗学由三大板块构成:以王国维、鲁迅、吴宓、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王元化、刘小枫、曹顺庆等一大批学者为代表的中国大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具有“两头厚重、中间薄弱”、“从自发到自觉,由实践到理论”、“微观比较与宏观比较相结合”以及“从中西二元比较到中外多元比较”等特征;以刘若愚、叶维廉、黄维樑等为代表的海外华人与港台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陆研究的空白时段;以厄尔.迈纳、米列娜、宇文所安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突破西方中心论和促进中西诗学的互补与交流方面贡献很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是从历史叙事而非神话叙事开始的,因此历史叙事理念几乎成了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与生俱来的一个重要情结。而中国叙事文学的美学自觉,在一定层面上便成了摆脱这一情结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基本上就是通过对史外史的审美追求,到超越史学文统的虚构性叙事文学观念的兴起,而最终落实为对俗世生存诗意的追问与经营。  相似文献   

13.
一百年来的中西比较诗学由三大板块构成。第一,以王国维、鲁迅、吴宓、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王元化、刘小枫、曹顺庆等一大批学者为代表的中国大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它具有“两头厚重、中间薄弱”、“从自发到自觉,由实践到理论”、“从中西二元比较到中外多元比较”以及“充满思辨色彩”等几个基本特征;第二,以刘若愚、叶维廉、黄维樑等为代表的海外华人与港台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一定程度地弥补了大陆研究的空白时间段;第三,以厄尔.迈纳、米列娜、宇文所安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突破西方中心论和促进中西诗学的互补与交流方面贡献很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与西方近代小说的定义颇有相同之处,均强调小说的叙事性、虚构性、散文性以及道德教化作用,但西方小说的发生有一个很明显的轨迹,即神话——史诗——传奇——小说,而中国小说在古代经历了两条线的平行发展:神话——志怪小说,史传——志人小说,最后在魏晋时这两条线合二为一,发展为唐传奇。中西小说的渊源均是远古神话,由于中西神话的叙事方式不同,也就形成了中西小说不同的结构方式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西声乐比较研究已经超越了技巧层面,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扩展。研究现状从以下几方面得以展现:一是中西声乐审美比较;二是中西歌剧及艺术歌曲审美比较;三是中西声乐练声曲比较;四是中西声乐演唱技巧比较与融合。通过比较研究使人们了解西方和我国声乐发展情况,从而可以借鉴西方声乐艺术来丰富我国声乐事业发展,进一步肯定中国民族声乐珍贵的科学价值,得到一些对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未来发展的有益启示,促进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叙事文学以其思想内涵的丰富和情感心理的独特成为哈萨克文学中最具光彩的部分。本文通过哈萨克叙事文学的梳理分析,从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意象、审美情感、审美品质等方面对哈萨克叙事文学进行了研究探析,进而揭示出哈萨克叙事文学的深刻而丰富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从情节、人物、叙事角度、思想内容和艺术效果等叙事作品的最基本元素的角度分别剖析《左传》,以便最终找出解决关于中国叙事文学的一般理论问题的方向,从而得到一个中国文学与他种文学之间在叙事传统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8.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他的<命运交叉的城堡>中采用小说的形式探讨了叙事文学的理论,他把整部小说写成一篇关于叙事文学的寓言,同时又以这样一种实践拓宽了小说创作的领域.文章着重分析了这部小说对叙事文学中种种问题的暗示和解决,如叙事情境、叙述和阅读行为、意义的产生、叙事传统、叙事前景等.  相似文献   

19.
该文主要探讨了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的正当性问题.针对近来对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研究的两类质疑,文章明确指出中西政治思想比较本身具有正当性依据,并在分析反对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研究的看法的基础上,为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研究提供了理智的辩护,进而提出应该给予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研究以合理的定位,这种合理定位依赖于两个内部条件和两个外部条件的具备.  相似文献   

20.
在"五四"以来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本质主义的思想模式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和表现,然而有关中西哲学各自的特质及其差异的诸多本质主义的"宏大叙事",既不可避免地面对着自己无法解释的诸多"反例"或"例外",而且其本身也并不具有什么实质性的哲学意义.一旦超越了本质主义的思想模式,就会认识到"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合理对象"只能是具有其内在思想统一性的中西某位哲学家的哲学或者某种类型的哲学;与此相一致,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合理形式也只能是"哲学史取向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和"哲学取向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而两者之间的理想关系则是: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思想延伸和问题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