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勤劳勇敢、诚实守信、重义轻利等思想一直是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的纽带。中国的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传统道德文化对于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类似于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具有积极的道德教化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将传统道德文化中的这些重要思想与现实相结合,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从而实现现代化的全方位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孟子的孝道观为主要参照,分别从发生学、诠释学的角度探究孝道观得以产生的历史土壤和文化渊源,探讨孟子孝道观的主要内涵、理论表现和思想特质,客观评价孟子孝道观对于个人修养、家庭和谐、社会稳定、道德教化、宗教意识的积极作用,及其历史局限性,分析孟子孝道观与政治、法治之间的思想联系,指出孟子孝道观对于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与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社会树典型活动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思想渊源,作为一种权力运作方式,树典型活动主要源于大一统传统、道德教化传统、义务价值观传统和旌表传统。大一统传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大特质,树典型活动源于大一统的需要;伦理规范与道德教化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道德教化传递着德治思维模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树典型活动是道德教化传统的延续;义务价值观形成于家庭本位的价值思想,规避权利而强调义务,是臣民价值观,当代中国树典型活动改造了义务价值观的传统,在重视义务的同时,对权利也更为重视;旌表制度是树典型活动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化表达,通过对道德典型的彰显与标榜,达到倡导封建礼教,美化风俗,教化民众之目的。当代中国社会的树典型活动延续了旌表制度这一传统,在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充分继承和发扬这些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是多元的。统治阶级为“大一统”的政治需要,把道德教化看成是为政治国的基本手段,并最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教化系统。道德教化系统呈现出双系统特色,即显性道德教化推行系统和潜性道德教化推行系统。传统伦理道德的这种传播方式使道德思想大行于整个封建社会,成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指南,也为我们现代德育思想的传播提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5.
林慎思的人性论及其教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的道德建设与传统道德教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中国古代道德教化的理论进行挖掘,能够为当前的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从中国传统道德教化理论的哲学基础人性论入手,对唐朝末年著名思想家林慎思的教化观进行考察,分析他在道德教化的必要性、可能性、方法、途径等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可以揭示出他对于道德教化的本质和规律性的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集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智慧,重新审视其价值对于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儒学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层面,以"尊仁""崇德""尚和"为价值取向的儒家哲学蕴含着化解现代社会人类自由发展难题的哲学价值;在道德建设层面,以"德行伦理"为形态的儒家伦理蕴含着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化价值;在治国理政层面,儒家以"仁"为基点的"民本"观、"礼法"观、"天下"观蕴含着助益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治理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内涵丰富,其独具特色的"仁"、"和而不同"思想对于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演绎发展历史中,其和谐观经历了身心和谐观、群体和谐观和宇宙和谐观的发展过程并一直影响到现在。正因如此,现代和谐文化与传统和谐思想才在碰撞中相互融合,找到了现代化的路径,即在扬弃旧"和而不同"的基础上立足现实、整合资源,为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注入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孙中山在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伦理道德思想的探讨,揭示了道德教化与革命和建国之间的关系,并对孙中山在对待中西文化,以及现代化与民族传统的关系问题上所选择的弹性态度予以了剖析和评说。  相似文献   

9.
郭店楚简儒家文献展示出孔子之后儒家礼乐教化美育观的发展。楚简继承、发展了孔子的社会性礼乐教化观念,对礼乐之间的关系及其在道德教化功能上的差异有较明确的认识,尤其是从人性论出发对"乐教"的审美教育作用进行了深刻、细致的论述,是其对儒家美育观的重大贡献。楚简的美育观上承孔子,下启孟、荀,其基本思想与荀子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该文分别从国家公共治理的价值基础、治理方式、治理者的道德与责任等角度,论述了儒家传统文化的“治道”思想。结合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思考了儒家“治道”思想的现代意义。深入发掘儒家传统文化中的“治道”资源及其对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与意义,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拓深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仁学”管理思想,是孔子在弘扬中国远古社会道德统治和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发展的伦理型管理哲学。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礼乐教化、见利思义、选贤任能、博施济众等管理主张,孔子的“仁学”管理思想长期占据中国传统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对于国家统治和社会教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以来,“仁学”管理思想经过文化批判和反思而被纳入学术研究的转道,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受到世界人民的普遍重视。它所蕴含的超越时代和时空意义的管理价值,对于现代管理具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并极有可能与现代西方管理文化相融合而培养产生21世纪的新型管理文化  相似文献   

12.
文化的核心是人生观、宇宙观、价值观,它是人生精神支柱和行动的动力。文化道德建设必须扎根于一个民族文化道德传统的深厚土壤中,这就需要对一些现代道德范畴结合传统历史,作出新的阐释,使道德建设具有坚实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根基。旧道德也要面向现代化,在重新审视、重新诠释的过程中,植入时代新内容,它才会长出新枝,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应当在现代化与现代文明的背景下,将传统文化道德的现代化与现代文化道德的中国化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道德建设之路。 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是目前我国文…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德育现代化的现实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对德育现代化具有现实转换的价值。批判地继承传统道德文化是实现其现实转换的实质。实现其现实转换的目标是 ,德育现代化必须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 ,塑造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 ;途径是加强传统道德文化教育 ,使其在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上得以升华 ,实现现代的创造性转换 ,变成具有现代生命力的美德。  相似文献   

14.
《周易》对于人生行为的教化意义,是《周易》文化精神中的一个重要内核。以"天人合一"的基本原则对社会人生的敦淳启喻的教化作用,是这种哲理思想的生动的社会显现,也是《周易》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核。《周易》还进一步从道德教化的范畴,提供了一个"圣人"教化的遵循模式。《周易》中的"圣人"明显带有中国文化的特色,是由中国文化的独特精神所决定的,"圣人"与"天"的和谐一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至善至美至真的境界。此外,《周易》还提出了个人自我道德约束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传统的民本思想、利民富民观、义利双修观、中庸至德观以及和而不同思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支点、价值导向、道德支撑、指导原则和方法论等五个方面明显地体现出新的时代价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应从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并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与发扬.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历史上,儒学的命运与中国文化的兴衰密切相关。“教化”是儒家的一个核心观念,儒家教化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教化思想。传统儒学与作为社会生活样式的礼仪、礼俗密切相关,并以其对世俗社会礼仪、礼俗的思想诠释和提升作用,构成了与社会生活密切生成的关系。这是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的教化之本的原因所在。戏曲正是接受了儒家的教化思想,才得以登上历史的舞台。本文通过对儒家教化思想的诠释,论述其对戏曲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诗经》的宴饮诗反映出仁爱精神与道德理性在周代文明中成长了起来,它塑造了情感兴发的诗教传统以及即生活即宗教的儒家人本精神。在《诗经》的宴饮活动中,重在情感抒发的“乐”与重视人伦秩序的“礼”统一成为儒学的文化特质。《诗经》中情感兴发为开端的诗教精神与《易传》中忧患敬畏为开端的教化思路,共同构成了儒家的教化传统。《诗经》的礼乐精神,经过情感本体论的现代诠释,可以成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美学之维。  相似文献   

18.
关于当前道德建设境遇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性不断增强而精神伦理家园日渐衰落的严峻形势下,深化当代社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具有极为重要而又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探讨了生产力范畴与道德范畴间存在逻辑联系,但并非简单式、机械式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传统威权宣谕式伦理道德教化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制度伦理建设在当前道德建设领域中的地位日渐突显;社会道德建设应提升至文化哲学批判高度,自觉实现对传统小农意识和市场经济物化与功利意识的理性批判,促进传统美德与现代道德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9.
表率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份宝贵遗产,它强调执政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形象、道德行为来教化、影响广大民众.这为我们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自身做起,充分发挥自身人格力量对受教育者游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如此方能取得切实有效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思想,它不仅在中国古代环境法律法规中有所体现,而且升华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对当代环境法制建设产生着重要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充实与升华;当代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建立,是对中国古代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的延伸与发展;“天人合一”思想所包涵的优良环境道德文化,延续至今逐步形成了环境道德的法律化,并促成了环境权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