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精辟地概括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重内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条道路,又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制度。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的自信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十八大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共产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其科学内涵、历史基础、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纲领,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三个不同层面的具体体现,各有其独特的内涵,三者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完善的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拓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载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拓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根本保障。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基本内涵及其辩证关系有利于坚定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信心。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一个政治词语。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最早用了这个词语。实践证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经历,最具本质性的问题就是举什么样的旗帜、走什么样的道路、坚持什么样的理论、确定什么样的制度。先进的旗帜、正确的道路、科学的理论、鲜明的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根基是决不能动摇的。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关系党的事业成败,关系国家命运,关系中华民族前途。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共十二大以来全党经久不衰的重要命题,也是中共十八大的主题。马克思主义跨越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重要理论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是伟大旗帜、根本方向,又是根本道路、方法途径,既是理论体系、指导思想,又是宏伟事业、运动实践,更是社会制度、社会形态,中共十八大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新概括的重要里程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色是十分鲜明的,既有实践特色,也有理论特色;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色。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过程、科学内涵、基本特色,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是道路、理论、制度与文明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制度条件下形成与拓展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指引下的现代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作为支撑与保障的现代化,也是坚持文化自信自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显著优势和光明前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借鉴。从比较现代化的视角,围绕道路、理论、制度和文明形态四个维度,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价值与世界意义,对正确把握其中国特色、本质要求与重大原则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理论层面上的本质规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引领当代中国的政治思想,要从三个维度进行把握:一是要深刻认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引领政治思想是当前我们党应对在政治思想领域面临严峻挑战的客观要求;二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引领社会政治思想的精神旗帜;三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作为引领当代中国政治思想的有效途径,坚持党的干部的标杆作用,坚持引领政治思想中的以人为本,坚持引领政治思想中的媒体管理,从而把握引领政治思想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统一,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三位一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境界。全面把握这种新境界需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统一性基础和相互作用关系,需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旗帜,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长期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伟大事业,凝聚着全国人民的最大共识,是巩固我们党长期执政地位的关键。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包括道路、理论、制度等主要内容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坚持"四点根本要求",坚持党的科学执政。  相似文献   

10.
《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共产党人有关国家学说和政治制度思想最完整的理论阐述,是新中国的建国大纲和治国方略,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制度建构的政治基础和制度逻辑的一次全面的经典呈现;7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都是《论人民民主专政》所呈现的制度逻辑的现实演绎。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逻辑的基本立场和根本原则,也是中国革命成功和建设胜利的政治基础和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这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逻辑及其历史演绎的理论指南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对待“资本逻辑”的态度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逻辑的核心内涵和政治保障;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自力更生建设自己的国家,这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必须坚持的正确处理国际关系的制度逻辑。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遵循相应的社会视角、自然视角、科学视角和价值视角,并以此为根本指针来认清我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依靠人民群众主体力量,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不断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继而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人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示出了无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对为何与何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回应和内在依据。基于认同理论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现是重要途径和致思理路,只有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和自信,从而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这有利于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对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五重维度,不仅包括作为理论来源的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西方进步文化的三重维度,同时也可概括为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的二重维度。从理论维度来说: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其之"根";国外社会科学的有益文化是其之"用"。从实践维度来说:苏联社会主义实践是其之"火";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艰难探索到锐意发展是其之"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五重维度的考察,回答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哪里来"的问题,为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现在何处"和"到哪里去"提供了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遵循相应的社会视角、自然视角、科学视角和价值视角,并以此为根本指针来认清我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我们要积极建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依靠人民群众主体力量,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继而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15.
“五个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五个必由之路”突出党的全面领导政治优势、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色、体现团结奋斗民族特质、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注重全面从严治党党内保障,每一“必由之路”相互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合力构成系统完整的内涵体系。“五个必由之路”是党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取得的新成果,是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总结,是党完成新征程上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理论、历史、现实的三重维度共同擎画“五个必由之路”的生成逻辑。走好“五个必由之路”,要坚持从政治方向、道路走向、精神志向、理念导向、自我革命取向的五个向度加以遵循,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6.
陈亦琳 《中华魂》2014,(23):10-1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把这件大事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一定要正确,政治保证一定要坚强有力。这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开宗明义,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列为首要原则,把“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为重要任务部署,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7.
中国扶贫开发道路理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体系,通过理论分析,全面系统地阐释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实践逻辑和世界意义。研究发现,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是在坚持马克思贫困治理理论基础上,立足贫困现实,以社会主义为制度基础、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坚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结合、扶贫开发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紧密衔接原则,开发利用贫困地区优势资源,重点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提升,最终实现发展成果共享、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态势和过程。研究认为,马克思贫困治理理论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理论基础,立足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基本前提,着力消除贫困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价值追求,把准核心要素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总体架构。在改革开放推进中逐步形成,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实践逻辑。而其世界意义在于为全球减贫治理贡献东方智慧和"中国方案",促进全球减贫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在坚持中国道路的基础上遵循相应的社会视角、自然视角、科学视角和价值视角,并以此为根本指针来认清我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我们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依靠人民群众主体力量,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继而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19.
同心思想作为新时期政党关系的指导思想,它包括了理念、目标、行动三个层面,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思想上同心同德就是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同心”思想的政治立场;目标上同心同向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共同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同心”思想的价值追求;行动上同心同行就是要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是“同心”思想的行动目标。“同心”思想创造性地从“同”的角度来总结和阐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历史经验,契合了党际关系中“同”与“异”的根本规律.揭示了党际关系的实质、要义不是对立,而是合作,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论升华。充分践行“同心”思想,应增强民主党派的自身特色,进一步发展协商民主,政治安排上注重保障民主党派的权益。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网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互联网治理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是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建设网络强国为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依法治网基本原则,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自主与开放结合的理论、制度和实践统一体。在网络空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网道路,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与必然要求,也是在网络空间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体现和深化发展。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网道路,需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遵循互联网发展和治理一般规律,努力做到"六个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