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前"和"后"汉语语料构建时间隐喻系统,该系统分为两种隐喻模式:一是以时间轴为研究焦点的模式;一是以说话者为研究焦点的模式。并且第一种隐喻模式包括三种情形。基于对词典中"前/后"的语义、词组的语义以及CCL中"前/后"语料的语义统计,证明第一种隐喻模式是汉语时间系统中的主流模式。  相似文献   

2.
"空间-时间"隐喻是人们理解时间概念的一种主要方式,以Lakoff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时间隐喻的分类,即自我移动隐喻和时间流动隐喻。在此基础之上,本文结合英、汉两种语料,从观察者、时间等认知焦点及跨文化角度对时间隐喻进行了系统性、全方位的分析,并根据时间空间化的横向和纵向模式,提出了自我移动隐喻的"前/后"及"上/下"模式、以观察者为中心的时间流动隐喻的"前/后"及"上/下"模式、以事件先后顺序为中心的时间流动隐喻等模式,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时间隐喻的运作机制以及对人类思维的影响,验证了"空间-时间"隐喻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时间—空间隐喻具有跨文化普遍性,源自泛人类的认知体验。首先介绍了Lakoff的英语时间隐喻模式,然后在归纳了关于汉语时间隐喻系统的三种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就汉语时间隐喻系统在水平轴"前/后"上的隐喻模式及自我方位进行了探讨。强调只有先区分"自我参照物"和"时间参照物",才能发现汉语中很多"看似矛盾"的语言现象在隐喻上的"一致性"。英汉在时间隐喻概念结构上非常相似,汉语中自我也是面向未来型,"时间在运动"和"自我在运动"隐喻在汉语中同样存在,此外,汉语"前/后"时间隐喻还存在另外两种模式。最后,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往前/后看"为语料,对上述隐喻模式进行了例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空间隐喻是以空间概念为始源域向其他目标域进行映射进而获得引申和抽象意义的认知思维过程。壮英方位词"上/下"在范围、社会地位和价值取向,"前/后"在时间、社会关系和事物排序,"里/外"在亲疏关系和心理情感等喻化思维中体现了类同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从认知角度看,词义延伸遵循着一定的认知规律,主要有隐喻和转喻两种思维模式。在此以英语形容词"heavy"为例,发现在"heavy"的语义扩展中,隐喻思维为其提供了无限的空间,"heavy"的多种义项属于隐喻表达,而单纯的转喻表达却没有得到体现。有时很难判断一种语义到底是转喻还是隐喻表达,这主要是两种机制同时作用的结果,出现了连续统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汉语和韩国语都有用空间概念隐喻时间的表达方式,可分为水平移动式隐喻模式和垂直移动式隐喻模式。本文采用语言对比的方法,重点考察汉语的"上/下"和韩国语"■(■)/■■(■)"所表示的垂直移动式隐喻模式,对比"上/下"和"■(■)/■■(■)"所表示的时间意义及所蕴含的时间观念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7.
"够了"从松散结构到连用现象,最后演变为语气词,经历了词汇化过程。在词汇化过程中,"够了"语义在认知隐喻的作用下发生了明显的泛化和虚化;"够了"位置后移,可以充当谓语和补语,语法功能虚化;处于句末的"够了"具有新信息特征,在语言经济原则的作用下,可以独立使用,使用频率上升。经历词汇化后,"够了"作为语气词,是典型的话语标记,照应话语交际中前面一方已陈述的话题,同时表明说话人自己对前面话题持一种不耐烦或厌恶的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8.
介词的语义扩展--through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介词的语义扩展.通过对介词through的分析,探讨认知机制在介词语义扩展中的作用,及其在介词语义系统结构中的中心地位和在新语义产生时所扮演的角色.挖掘介词through在隐喻及换喻的认知功能作用下从空间意义逐步映射到隐喻意义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介词的语义扩展.通过对介词through的分析,探讨认知机制在介词语义扩展中的作用,及其在介词语义系统结构中的中心地位和在新语义产生时所扮演的角色.挖掘介词through在隐喻及换喻的认知功能作用下从空间意义逐步映射到隐喻意义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0.
“裸官”、“裸考”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基本认知模式,是我们进行抽象思维的手段。隐喻是语言中词义变化的重要方式。相似性是隐喻赖以成立的基础。裸的本义不言自明,"裸考"、"裸官"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延伸而来的,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思维在这种延伸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语义变化的方向,是语义变化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句首口语词"对了"表示肯定性应答等多种语义,本文分析其语义变化以及虚化为一个功能词的基本轨迹。根据语义指向类型及句法形式特征,"对了"分为三种类型:承前型"对了1"、承前启后型"对了2"、启后型"对了3"。在口语结构中,"对了1"为述位部分,"对了2"和"对了3"则分别属于主位部分的人际主位和篇章主位。历时语料考察证明,"对了3"是由"对了1"、"对了2"在语义和功能上虚化而来。在虚化过程中,"对了"的语义同时在两个方面发生变化:第一,在语义指向上,由"对了1"的承前指,"对了2"的承前启后双指,发展到"对了3"的启后指,语义指向实现了由单纯前指到单纯后指的转变;第二,在评价性命题意义上,由"对了1"纯粹表示"肯定性评价"命题意义,到"对了2"表示"肯定性评价+引领补充信息"意义,再到"对了3"纯粹表示引领新信息而失去命题意义,"对了"的命题意义不断弱化。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或者说"类有标选择复句较为典型的六种语义类型,即"等义近义"型、"概括→具体"型、"绝对→相对:'型、程度上的"轻→重"型、‘包含与被包含"型、"迂回曲折"型.此外从哲学依据、认知依据以及语用策略这三个方面探讨"或者说"类有标选择复句的语用机制.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规律制约着"或者说"类有标选择复句的使用;从认知角度来看,"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认知规律也制约着它的使用.另外,"或者说"类有标选择复句的实际运用还受到"求稳求准"的语用策略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竟""竟然"二词均隐含反预期义,其反预期义可细分为事件链反预期和事态反预期两种,两种反预期义在语义背景、句子形式以及语义指向上出现对照性的差异。语用功能上,"竟""竟然"均具有低位表述性功能、凸显焦点功能和主观表达功能,但二词在使用频率和语体色彩上存在不一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当代汉语中一种新的短语结构"打……牌"(以下称"打X牌")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句法分布、语义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其形成机制与篇章功能.就其形成机制而言,"打X牌"首先模拟了原型词"打牌"的语义和框架,伴随着"打"、"牌"以及这一结构的虚化,形成了"打X牌"短语结构.这其中既有语言自身演化的规律--隐喻机制的作用,也有语用需要的驱动;此外,"打X牌"在篇章结构中也有其特殊的功能."打X牌"因其结构能产性强、表义简洁丰富而广泛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所提出的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观点为基点,简要陈述了传统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在隐喻研究上的分歧,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家关于隐喻研究的基本观点以及关于概念隐喻的三大分类。在此基础上,文章从空间隐喻概念入手,从数量域隐喻、时间域隐喻、社会地位域隐喻以及状态域隐喻4个方面,对英汉语料进行对比分析,对英汉语中"上、下"空间概念在非空间范畴隐喻拓展中的对称性进行了考证,进而从语言特点、认知模式等方面探讨影响英汉语空间隐喻相似性和不对称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叶卫华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6):56-60,52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前"字所组成的时间词。这些时间词反映出汉民族的时间是空间的认知,表现出汉语空间—时间隐喻的直线性模式。这其中又存在两套时间是空间的隐喻系统——"时间移动"隐喻系统和"自我移动"隐喻系统,依据两个系统绝大部分时间词的语义已"脱离语境化",但少数时间词的语义并没有完全固化,需要认知语境的参与,进行认知推理,才能获取其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连"字句的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包含"连"字句话语的语义结构模式和话语功能."连"字句有两个相反的推断意义,在具体话语中,含有不同的表达信息,表现为不同的语义结构模式;在具体语境中,"连……也/都"陈述句会自动按一定模式组成连贯的话语篇章.  相似文献   

18.
河南方言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适用范围很广的表原因的后置成分"嘞/哩事儿",意思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的缘故"。其中,"嘞/哩事儿"在不同方言中因发音不同写作"嘞事儿""哩事儿""咧事儿"等。句法上,"嘞/哩事儿"主要用在表因果关系复句中原因小句的句末,用来追溯事件产生的原因。语义上,"嘞/哩事儿"只用在消极结果溯因句中,所表示的事件是已然事件。分布上,越往北句法表现越活跃,越往南结合面越窄。"嘞/哩事儿"由表示"责任"义的跨层结构重新分析而来,在河南方言中的虚化程度比较高。就语义和句法表现来看,"嘞/哩事儿"应该视为表示原因的后置连词。  相似文献   

19.
英汉方位词“上/下”“Up/Down”空间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与人类语言的发展规律密切相关,而且也是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密切相关。"上/下""Up/Down"作为两对基本方位范畴,其空间方位意义投射于数量域、状态域、时间域、地位域,使之具有不同隐喻意义与意象图式。  相似文献   

20.
日语空间名词"うえ"与汉语方位词"上"虽同形近义,但仍有细微差别.为抑制容易发生的母语汉语的负迁移作用,从语义、句式、名词的场所性等角度对两者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的语义丰富宽泛,"うえ"的语义相对狭隘,带有诸多限制条件;句式上汉语常用介词结构"在…上","うえ"则多附加助词"に""で""を"等;相当一部分的日语名词本身带有较高的场所性,致使."うえ"使用频率不如"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