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本文根据大量史料,对抗战时期重庆的新闻出版事业进行了描述。着重描述了报刊、广播及出版事业的概况,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这几个领域在那一时期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的人口西迁对西部地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衣食住等生活方式发生重要变革;婚姻观念和婚姻行为变化明显;妇女地位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民众的地域观念逐渐淡化,民智民风得以开启。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耶律大石在中亚地区建立的西辽,统治期间本着兼收并蓄的思想,使契丹文化、汉文化在中亚地区得到了弘扬,促进了欧亚文化的交流,并且维护了中亚地区近百年的稳定,推动了中亚地区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使世界很多国家认识和熟悉了中国,其发展提供了一种历史上诸民族在习俗、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中共处的整合类型。  相似文献   

4.
出于抗战和生存的需要 ,国民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内迁 ,从而对西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内容最典型的工业化空间传动运动。这种非经济性动力引发的工业化空间传动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相似文献   

5.
抗战初期,我国东部地区的图书馆机构迁渝,推动了重庆的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在战时得到强化。然而,日本对重庆的轰炸、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重庆人口的迅速增加导致重庆图书馆事业面临着危机。出于共同反对日军侵略的目标,国内外各方力量为应对重庆图书馆事业的危机而发挥各自的作用,既有重庆各级政府提供的政策或经费支持,又有国内图书馆界的不懈努力、社会人士的无私奉献,以及国际社会的"友情"援助。最终,重庆图书馆事业逐渐恢复生机。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中国图书文化事业备受日寇摧残,众多文化典籍被日寇劫掠而去或毁于战火。在此特殊时期,陈训慈征求各类文献,举办图书文献展览会,保护文澜阁《四库全书》与天一阁藏书,撰文与创刊宣传浙江图书文化事业,创建图书馆协会推进全省图书文化事业,为图书文化事业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为中国近代文学提供了大众传播的崭新载体——报纸,其对近代文学的影响有二。第一、使近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向着更为关切时事新闻的方向靠拢,引领了中国近代文学主题和内容上的变革;第二、为中国近代文学培养了大批作家群和读者群。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这一贡献,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打好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抗战爆发后,为打破日军封锁和开展大后方正常对外贸易,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重庆为中心发展西部航空运输业.西部航空运输业在发展中呈现出航线变动频繁、航空运输建设服从军事需要为主等特点.西部航空运输业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抗战,并推动了整个中国民航运输业的发展.但由于航空人才缺乏、航空制造技术落后等原因,西部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又难尽人意.  相似文献   

9.
贵州的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7%,地形条件的限制和历史的诸多原因,使得交通十分落后,严重制约和阻碍了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贵州在西南地区乃至于全国的战略地位突显出来,成为抗战的大后方。随着抗战的深入进行,贵州特有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人文条件、资源条件,使贵州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之一,贵州的交通事业特别是公路事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对贵州战时经济社会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儿童保育会排除万难,救助战难儿童,并使他们受到较好的教育,同时,在实践中摸索出"保、教合一"、"教、养合一"的"儿童保育论"、"儿童公育论".对其保育事业进行理论探讨,有助于丰富儿童教育理论.这对今天广大农村的"留守儿童"教育亦具极强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及中国东部频繁的自然灾害导致大量人口流离失所,为求生存,在国民政府西迁政策号召下,全国范围掀起了人口"西进运动"。人口大省河南不仅人口数量迅速减少,人口结构也有变化(表现在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等方面),而且打破了传统东多西少的人口地理分布。河南人口的西迁,对缓解人地矛盾、加快偏远地区开发等方面有较大的积极作用,但由战争引发的被动迁移也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2.
在中日战争局势持续恶化、中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与持久抗战理念形成的大背景下,在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的统一规划、整体部署下,中国兵工内迁由决策酝酿开始走向执行实施,原先分布在中东部的兵工单位,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批陆续搬迁到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这一方面可以说是抗日战争局势持续恶化下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可谓是中华民族坚持全民持久抗战的“战略创举”。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为提升民族凝聚力、激发民众爱国热情、增强抗日斗志,昆明史家以昆明报刊为平台,利用史学进行抗战宣传。昆明报刊的史学研究一度呈现繁荣之势。这时昆明报刊的史学研究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爱国主义思潮贯穿于史学研究之中,一切为抗战服务是史学研究的理论支点,重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史研究是抗战时期昆明报刊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抗战时期昆明报刊的史学研究工作,书写了20世纪学术史上很有意义的一页,同时也给抗战大业的最终完成提供了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各部门陆续西迁,重庆成为中华民国的战时首都。国民政府迁移作为救亡图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抗战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带动了大批人口的西迁,为后方国统区积聚起必要的人力资源,形成了新的抗战中心;有力地推动了后方国统区经济的开发,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同时还极大地促进了民众民族和国家意识的觉醒,增强了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挽救祖国、民族命运的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石油工业是在经过战争废墟的原有油矿的基础上建立的,也是在边区自给经济建设和反封锁斗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边区的石油工业成为边区工业建设中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边区石油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促进了边区工业经济的建设,为争取抗战胜利创造了物质基础,也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与中国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中国加入 WTO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中国新闻出版业将融入全球化浪潮之中。在概述全球化将对中 国新闻出版业产生影响的基础上,对中国新闻出版业面对全球化挑战存在的明显不足进行了 分析,并就中国新闻出版业如何迎接全球化挑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抗战前,四川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抗战期间,随着沿海工业的内迁,四川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从而成为战时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对坚持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文章对抗战时期四川工业的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沿海大量民营工业迁入四川,内迁企业通过改造、合作、出租出售、扩建等方式及其后方民营企业的新建,四川民营经济获得一个"嵌入式"发展的良机,但1942年后四川民营工业陷入衰退,其中国民政府的政策导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四川民营工业的贷款情况、税收负担以及政府对民营工业的统制三个维度来分析,战时四川民营工业"嵌入式"发展的成败对我们实现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