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抗战时期文化机构的西迁,既是中华民族保存和延续中国文化的一次壮举,也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和文化奴役的文化抗战的组成部分。抗战时期文化机构的西迁,改变了中国文化地理的格局,使得西南地区成为战时中国文化的中心,并有力促进了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延安为中心的西北抗日根据地,大力弘扬和发展了红色文化,改善了西北地区文化相对落后的状况,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西部的文化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2.
抗战初期人口西迁大潮及国民政府的安置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在日军的大举进攻下,东部沿海沿江相对发达地区的人口络绎迁往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形成人口迁移大潮。国民政府迁渝后,为了有效利用西迁的人力资源,就西迁人口的衣食住行、工作和教育等问题采取了相应措施。尽管这些安置措施很不完善,行动上亦托沓;但客观上发展了生产,支援了抗战,  相似文献   

3.
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对沿线区域文化的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它增强了沿线区域人民东西部协调发展的思想以及洁净能源、环境保护等和谐发展的观念,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文化,促进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沿线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该工程对沿线区域文化建设的启示是:西部经济开发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契机,要重视和促进西部文化发展,促使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增强先进文化的吸引力,促进西部地区文化健康发展;营造西部文化创新的土壤,加强西部文化产业建设.  相似文献   

4.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妇女发展是我国妇女事业的短板和难点,我们可以从妇女参政的现状管窥该地区妇女事业发展的水平及其特征。由于自然、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该地区农村妇女参政水平明显偏低,成为妇女研究中不能不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Y镇妇女参政特征及其原因的实地调研,揭示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妇女参政存在的特殊矛盾,并为其破解提供思路,提出通过加强经济建设、提升妇女素质,改善文化环境、完善体利机制等措施,来不断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及农村人口的现代性,最终推进妇女参政事业大发展。  相似文献   

5.
博士后制度实行以来西部地区的博士后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发展中仍存在着设站单位少、学科门类单一、招生规模小、优秀生源少、培养模式单一、经费不足、国际交流与合作不够等问题。目前西部地区的博士后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西部地区必须紧紧地抓住机遇 ,克服一切困难 ,采取符合西部地区实际情况的措施 ,以开拓创新精神发展博士后事业  相似文献   

6.
新丝路时代是一个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时代,西部文学作为丝路区域的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化身与表征,它是区域发展的软基石。虽然历史上几次文人的“西迁”让西部文学汲取了发展的动力,作家队伍也在逐渐壮大,但西部文学的概念性模糊及身份认同问题依旧存在。在新丝路时代,继西部大开发之后,西部这块土地再一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在此形势下,西部文学更需要借此机遇向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重新构建西部文学的国际国内话语。  相似文献   

7.
加强西部地区图书馆建设李玲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地区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近代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图书馆的发展与一个民族的文明发展成正比。一个地区的图书馆文化事业兴旺发达,表明这个地区的社会施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兴旺。图书馆的发展与一个地区的学校...  相似文献   

8.
袁喜生 《南都学坛》2003,23(5):33-34
前锋报社是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南阳一家民营新闻出版机构,兼有报社和出版社双重身份。从1942年元旦开业到1945年9月抗战胜利,出版了大量的中小学教材和一些有很高科学艺术价值的学术著作与文学作品,为南阳地区甚至全省的教育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重要启事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的要积极“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加快新闻出版事业和产业发展”,努力解决“长期以来出版单位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版资源行政化配置造成的出版资源过于分散,结构趋同和地区封锁,出版产业集中度低、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努力构建新闻出版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新闻出版生产力”的改革要求,主动适应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把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后的形势发展需要,积极推进高等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教育发展中公益组织角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滞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原因是受到投入不足的制约,单一政府投入型模式不适应西部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公益组织在教育、扶贫等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发挥作用的启示,从公益组织的使命出发论证了公益组织投身西部教育事业是其应有的社会公共角色,并对公益组织在西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论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过程中的价值选择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西文化冲突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文化背景.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文化抵御外来文化强制的历史合理性相交织,必然引起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的剧烈与持久.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文化的人格化代表--知识分子就在不断地探索调适中西文化的途径,文化传统主义、文化折衷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就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过程中依次发展的三种价值选择模式,也是中国人整合西方文化、建构中国新文化的尝试.近代后期,伴随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王国维、陈寅恪、鲁迅等一批知识分子超越了这三种价值选择,在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合西方文化、建构中国新文化的主张,表现了中国先进人士整合中西文化的理性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2.
苏中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时期全国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亦是华中八个抗日根据地之一。苏中抗日根据地属于物产丰富的平原水网地区,襟江带海,人口众多,工商业活跃,经济文化发达。同时交通便利,又靠近宁沪杭等大都市,文化名人聚集,知识分子众多,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相似文献   

13.
从清末开始,中国与西洋接触的规模迅速扩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两个强劲文化体系相互碰撞与融合的现象。由于文化上的非对等关系,又加上政治和经济等原因的影响,与西洋文化的接触便带上了生死存亡的危机感,显现出更为复杂的状态。从而使中国在近代国家的形成过程中,积极导入西洋文化的潮流与执拗维护传统文化的潮流并存,欲以欧化破坏中国传统的倾向与固守旧有礼教政俗的倾向并存,问题的两面性非常显著。在其夹缝之间,严复摸索出了独自的中西文化"会通"方法。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爆发后,广东人民抗日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东江、琼崖、珠江、韩江和南路抗日游击纵队.后来统称为“华南抗日纵队”。在祖国的南疆树起了一面抗日民族解放的旗帜,抗击着华南地区百分之六十的日军,“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配合了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对日作战,抢救了大批爱国人士、文化界人士和国际友人,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发展,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从战争题材、个体知识分子的精神剧变、群体知识分子的"位移"几个方面来探讨抗日战争与战时电影对战后电影在美学、文化、心理及现实主义认知深度上的影响,以此揭示二者之间的深刻关联。  相似文献   

16.
泰戈尔与中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泰戈尔的早期欧洲崇拜者"裹挟"了西方批评者,一战中西方帝国主义的残酷暴行又对泰戈尔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他在西方国家演讲时,要求西方多重视东方思想。可是,当泰戈尔在中国演讲也遵循这一思路的时候,那些想要改造中国的激进派面前就出现了一些传统保守派。这就势必会导致中国激进知识分子觉得与保守主义者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7.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半个多世纪的近代历程中,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知识分子也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这一过程可以大略分为以鸦片战争时期"师夷"思想的提出,学习西方自然科技和初步探求西方社会政治思想,以西方社会政治思想为基础寻求中国社会根本变革三个时期。在逐步加深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认识中,富于社会责任意识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不断地改变着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意识,与传统渐行渐远而趋向现代。  相似文献   

18.
在以《东方杂志》为代表的晚清报章政论文中,把晚清中国比作一个"病人",并以中医诊断方式来观察和分析其病情,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言论现象。这种"病国"隐喻代表了众多主张立宪改良的知识分子对晚清中国的一种非常普遍而独特的想像方式,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中医思维密切相关。但是,以中医思维为典型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重视感悟和意会的特点,却使作者们在鼓吹立宪改良这项充分向西方靠拢的"现代性"事业时,常常陷入一种看似滔滔不绝而实际上却"辞不达意"甚至"理屈辞穷"的尴尬境地,体现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交流和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言说困境。  相似文献   

19.
中国20年代保守知识分子在新文化激进反传统所造成的价值迷失与欧战所引发的西方文化危机面前,通过《东方杂志》、《国故》、《学衡》等阵地,努力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换,他们对中西文化抑有宽容的心态,企求创造出以中国传统为本,融汇西方精髓的新文化。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以吴宓为代表的学衡派。20年代保守知识分子与激进知识分子、自由知识分子三派互动、多元发展,积极寻找中国文化自己的归宿。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败的屈辱掀起了国人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热潮,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新型知识分子,通过倡导新式教育、办报刊、建学会,开启了民智,使一批有着西方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逐渐从封建营垒中剥离出来,开始走上近代化道路,并逐步形成了群体,到辛亥革命前夕,已发展成为一支可观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