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语篇是否连贯是英语学习者写作能力的重要体现,而连接词的使用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途径。为了研究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议论文中常见转折类连接词的使用情况,自建了小型语料库,并选取了美国大学生议论文语料库作为参照,运用Antconc语料库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学习者对大多数目标连接词的使用频率高于本族语者,但与本族语者相比,中国学习者出现了过度使用、错误使用个别连接词的情况,并且不能有效变换使用意义和用法相近的连接词。  相似文献   

2.
连接词作为语篇衔接的一种手段,在英语写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英语学习者少用、误用连接词的现象却很严重。通过对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和英国本族语语料库(FLOB)中的连接词使用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发现各自连接词的使用特点及其原因,从而为学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提供一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比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和英国本族语者语料库(FLOB)中总结类连接词的使用情况,发现中国学习者对总结类连接词有过度使用倾向。母语负迁移和教学训练是造成过度使用的主要原因。对学习者最为过度使用的inaword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4.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连接词使用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运用语料库方法研究了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连接词的使用特点,结果表明:与本族语者相比,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连接词使用频数总体偏高,并且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连接词的主要语义关系表达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学习者超用或少用某些义项。其次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为母语迁移、学习者语体意识薄弱、学习者学习策略的运用和其词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等。最后探讨了以上研究结果对英语教学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从语料库看连接词在中国学生六级作文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Halliday和Hasan的连接词分类 ,采用语言学中的统计方法 ,从大学英语学习者语料库中抽取70份中国学生六级作文为样本 ,分成好与差两组进行分析 ,目的是为了探讨连接词的使用与写作质量的关系。结果出乎意料 ,发现连接词不能直接影响写作质量。四种连接手段中 ,时间连接词的使用率在差作文中尤为突出。这对我们的写作教学无疑提出了挑战。如何适度运用恰当的连接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语料库比对研究,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学生限时议论文写作中的因果连接词使用情况和特点,并与LOCNESS语料库中母语学生的因果连接词使用情况作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因果连接词不仅使用种类很少,而且密度较小;在三类因果连接词中,学生对介词短语连接词的掌握最为薄弱;因果连接词的使用具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语料库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了中国高级学者和英语本族语者在博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中连接词使用的异同。研究发现中国学者在连接词的总体使用频率上要低于本族语者,而且对大多数连接词的选择局限在少数简单连接词上,说明中国学者在连接词使用的多样化上还有待提高;从两组语料库各类型连接词的分布上看,中国学者与本族语者使用连接词表达的语义关系基本相同,说明中国学者已逐渐掌握学术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特征以及意识到语篇衔接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认知视角与外语学习者逻辑连接词使用错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许多研究对二/外语学习者在写作议论文过程中出现的过度使用和错误使用逻辑连接词的问题给与了不同的解释,其中,母语迁移对于逻辑连接词使用的影响占主要地位。也有研究将这一问题的成因解释为语域概念的影响以及教科书误导的作用。本文拟就Skehan提出的双模式结构,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这些问题的成因,给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基于PACCEL语料库分析了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在汉英口译过程中的逻辑显化现象。通过对汉英口译过程中逻辑连接词使用的数量和频数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汉英口译过程中,逻辑关系连接词的使用频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句关系的显化程度;(2)汉英口译逻辑显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汉英两种语言形式化程度的不同、形合与意合的差异以及口译自身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学者对翻译中显化现象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集中在文学翻译的层面。研究利用计算机统计工具ParaConc软件过对数据库PACCEL-W语料库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描述了中国英语专业本科生在测试环境下笔译中人称代词和逻辑关系连接词在非文学文本类型中的数量和频次。结果显示,测试环境下,测试者在笔译过程中,人称代词主语和逻辑连接词两个方面均有较明显的显化现象发生,人称代词主语的显化程度明显高于逻辑关系连接词的显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细介绍了洛扎诺夫启迪法的结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运用语言教学理论,从语言学、心理学和教学目的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研究.尽管启迪法从语言学角度看存在着不少的弊病,在实际应用方面也有很大的限制性,但启迪法在心理学和神经学方面所作的尝试值得引起外语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和研究.它提倡应用启迪因素,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无意识功能和发挥学习的周界因素,达到左、右脑同时和意识、无意识同时两个统一,并由此把人们学习外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到最大限度.  相似文献   

12.
语言学习者在听、说、读、写等语言学习活动中常常需要运用相应的语言学习策略。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语言学习策略指导融入二语教学过程中引导二语学习者有效运用语言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中国英语教材中"建议"对话是否符合英语本族语者的会话习惯。研究发现,教材对话中"建议"的三种答复类型的比例和英语本族语者存在显著差异;教材对话中"延缓答复"方式和本族语者不同;教材对话没能像本族语者那样采取"相互肯定"和"转换话题"等方式退出建议;教材中几乎没有任何(元)语用信息。在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教材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4.
同伴互评是写作教学和研究中的一大热点,而互评中介对于同伴互评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影响。通过一项为期一学期的计算机中介写作同伴互评活动,对以Microsoft Word和博客为中介的同伴互评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学生对于基于计算机中介的写作互评活动普遍持积极态度,但相对而言,学生更喜欢Microsoft Word中介环境下的同伴互评活动,互评评语的质量和数量也要高于博客中介互评。整体上,博客中介互评更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交际性,而Microsoft Word中介互评则更具私密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泛读动机,作为激发并持续泛读行为的关键因素,一直是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泛读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然而,该领域大多数研究以群体为对象,未能对个人阅读动机进行详细记述。在两个学期的时间里,通过组织三次访谈以及定期测定阅读速度的方式,对两名中国非英语专业研究生ESL/EFL泛读动机进行了纵向个案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受试者ESL/EFL泛读动机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在持续阅读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泛读材料在培养积极的阅读态度从而激发阅读动机的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在理论基础、语言环境和情感因素三个方面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本文针对这些差异,提出了一些符合中国外语学习实际情况的改革方法.希望能够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学最佳方案,从而真正提高我国的外语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7.
根据语篇分析理论和四、六级考试阅读技巧,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从体裁分析,段落结构分析,找准关键词,关注连接词四个方面探讨以语篇分析为主的阅读课教学方法,在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同时,提高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阅读和写作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8.
ESL和EFL教学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但不能因此就忽视了二者的共性.事实上,ESL教学的很多技巧和策略,比如"自然习得法"所涉及的身体反应教学、真实语境交流、认知性学术语言技能的培养、基于内容的语言教学等,都可以在我国的EFL环境下使用.为了解决中国学生英语学、用脱节的问题,基于内容的英语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韩礼德对英语关系过程的分析入手,探讨了英语关系过程分类中的两个存疑。英语关系过程分类应当参照关系过程小句中参与者之间的两种关系:逻辑关系和语义关系。根据两个参与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关系过程可以分为归属式和识别式两种模式;而根据语义关系,关系过程可以分为内包型、环境型和所有型三种类型。另外,内包型关系过程中两个参与者之间存在一种表示“属性或特征”的语义关系,它有别于环境型关系过程和所有型关系过程中出现的表示“环境”或“所有”的语义关系,不能相互混淆。两种模式和三种类型的英语关系过程可以相互作用,因而形成六小类关系过程。   相似文献   

20.
经验主义是逻辑实证主义和杜威哲学的共同前提."可证实性原则"是经验主义关于陈述、判断之意义标准的表达.逻辑实证主义根据"可证实性原则"斥逐价值问题;杜威在认可"可证实性原则"的前提下,从"价值表达的可证实性"、"情感、欲望的可证实性"、"评价判断的可证实性"三个方面证明了价值判断的可证实性,从而捍卫了哲学研究价值问题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