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慧卿 《理论界》2009,(11):185-186
生活化教学理念不仅是中小学应该树立的课堂教学理念,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也很有必要。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和现实生活疏离的倾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没有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特点和生活经验、并没有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而要想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必须贯彻生活化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联系实际生活、社会现实展开;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要为生活服务,改造生活。  相似文献   

2.
仔细分析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工作多年的历史实践,我们可以总结出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宝贵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是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工作永葆活力的内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是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投身革命、改革和建设事业是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实践基础。总结这些经验不仅有利于我们新时期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有利于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工作朝向科学化的道路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应该怎样才能过上优良的生活"?这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说的基础与追求;培根在宦海沉浮历练中,经历了政治社会化过程,政治经验到政治思想的升华,完成了政治角色的转变;通过对政治经验的总结,逐步建构了其政治理想框架;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思想形成的基础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正> 杨朔作为一位有成就的散文家,他的散文美学思想是值得重视的。剖析一下杨朔的散文美学思想,可以加深对他的散文风格和艺术特色的了解。杨朔在他的散文名作《茶花赋》中,对灿烂若火焰的云南茶花给以传神的描绘和热情的赞颂,同时作了深刻的美学思考和概括,说:“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这句话不妨看作他长期审美经验的总结,是他整个散文美学思想的一块基石。他曾对友人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亦是诗意的源泉。我们时代的生活本身是美的,所以作品就只该给人美的享受。”①他明确宣称美存在于生活,诗意来源于生活,而我  相似文献   

5.
陈云 《理论界》2004,(2):123-123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中积累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经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形成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我们今天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继承党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继承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成效。但是,现在我国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使人们的劳动方式、分配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不同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的目的上,在具体的环境上,在方式方法上,也有不同以往的新特点。照搬照套以往的传统经验,肯定不行。那么,面对这…  相似文献   

6.
先验性的终结与消费社会的美学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廖恒 《北方论丛》2006,(3):42-46
奠基于形而上学的传统美学理论面对进入消费社会以来的审美经验已经无力作出有效的回应,而在先验终结、特别是语言学转向之后盛行的符号学方法在拒斥形而上学的同时隐蔽地抽空了生活经验,成为有内在矛盾的新整体主义思想;广义现象学和存在论提供了非先验的超越可能性,但必须接受不断涌现的新经验的检验以保证其作为知识的严格性而不是变成新的形而上学。要理解当代正在发生的审美经验,需要回到历史与生活情境,发现当代的新感性并以此作为当代美学建构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从人的求知途径上看,生活有两种来源:经验和超验.经验的类型有个体理性经验、个体感性经验与社会道德经验;超验的类型有哲学本体论上的超验与宗教上的超验.基于这些经验与超验的不同类型,生活方式大致有四种:直觉与体悟;感觉与知觉;思辨与逻辑;社会与道德.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彼此交融的、相互穿越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约翰·杜威是一位在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颇有影响的思想家。他不但在哲学、教育学、美学、心理学等诸多学术领域发表过卓越的见解 ,而且还特别热衷于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杜威美学思想的理解 ,人们的分歧一直很多 ,评价总是褒贬不一。关键一点是 ,杜威关注世俗感性生活 ,他把所有类型的生活经验都看作艺术经验 ,这是他全部美学思想的基点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狄尔泰和海德格尔论及生活体验问题的相关文本的分析,本文揭示出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如下的思想“指示”:狄尔泰的“从生命出发”指示着海德格尔将之作为出发点的“实际生活(经验)”;狄尔泰的“生活和历史的活生生溪流”指示着海德格尔的“历史生活的动力学”;狄尔泰的“前反思的完整体验”指示着海德格尔的“前理论的境域体验”;狄尔泰对“生命把握生命”的方法的寻求指示着海德格尔的“与生活同行”的方法论要求。借助这些指示,海德格尔走向了一个新的开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是别具一格的生活美育家、大众美育家,他的生活美育思想是其生活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直接源于杜威,又在理论本土化改造中超越了杜威的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陶行知重视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将审美教育生活化,主张在广阔的生活中面向大众实施美育。他的生活美育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教育手段和艺术形式,而是建立在全部的生活实践之上,贯穿在所有的生活审美经验之中。他将生活、教育与艺术置于审美的视野下重新审视,指出三者在审美维度上的关系之美,以"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为美育内核,通过"培植向上的生活力"最终实现"创造真善美的活人"的美育目的。  相似文献   

11.
张汝伦 《河北学刊》2004,24(5):71-76
在伽达默尔看来,释义学基本上不是一个认为科学方法论的问题,不是主体认识客体的主观意识活动,而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活动.这就等于说,我们的存在是释义学的.要证明这一点,首先必须证明科学之外种种经验方式的合理性和真理性.这就是伽达默尔艺术经验理论的实际目的.伽达默尔通过对近代主观主义美学的批判,证明艺术不仅仅是艺术,艺术经验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艺术真理的问题.艺术经验实际上是我们的世界经验.  相似文献   

12.
庄子论技道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技术观不是现代意义的机械文明的概念而是基于个体手工劳动的经验诀窍。庄子对机械技术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而且对发明机械的人也持鄙视的态度,“彼赏史、杨、墨、师旷、离朱者皆外应其德而燏乱天下者也”。但是他却肯定接近道的工艺及工艺精神,同时也肯定类艺术的个体劳动者的经验技术。“经验技术”所具备“重内轻外”、“入素复朴”,“体性抱神”、“只可意会”、“无效用性”五大特征。  相似文献   

13.
艺术视角的解释愉悦与审美愉悦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中的审美愉悦是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主要原因,但审美愉悦仅仅是艺术提供的精神愉悦的一部分,不能用审美愉悦覆盖艺术所提供的精神愉悦整体。审美愉悦之所以会覆盖艺术整体愉悦,原因有二:一是在艺术与美学学科的关系上,艺术的审美理论成为艺术理论的替代;二是在艺术实践上,用审美经验覆盖艺术经验。艺术鉴赏本身具有理解的性质,在艺术理解过程中更具有精神的满足感,这也是艺术提供的精神愉悦的来源之一。在艺术理解中,解释的愉悦和审美的愉悦是融合的。  相似文献   

14.
刘荣林 《云梦学刊》2011,32(5):94-100
《红楼梦》是一个象征艺术系统,由个体象征、群体象征而至于整体象征;又具有强烈的本体象征和寓言象征的艺术特点。在强烈的象征艺术应用中体现了"万艳同悲"、"千红一窟"浓厚的悲剧意识和人生体验。并且在象征艺术的运用中具有突出的现代品格及其艺术本存。一是在现实与神秘中,寻找象征艺术的恰当表达;二是诗情化了的哲理表达;三是时代背景的淡化和人生负重感的加强。  相似文献   

15.
董琦琦 《晋阳学刊》2007,7(5):82-85
柯尔律治作为19世纪著名的神学家,面对宗教体系日益理性化的趋势,回归人类本心,使"信仰"植根于"体验",其倡导的现代宗教观为基督教辩护另辟蹊径。在通往神圣精神存在的过程中,柯尔律治极富创造性地将"体验"元素融入其中,使得神学义理在浪漫主义提供的解释坐标中得以被理解,基督教教义与浪漫主义原则并非面临着"非此即彼"的局面,上帝对人的直接启示,人对上帝的直接体验因而成为可能。柯尔律治充分回应浪漫主义的时代特征,将审美经验有效施用于神学领域之内,为宗教问题的思考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此同时,艺术之思也因为领悟神启而获得了一种提升。  相似文献   

16.
朱斌 《新疆社会科学》2011,(6):100-105,158
敦煌艺术主要是一种宗教艺术,体现了坚定的终极信仰精神。然而,它也有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一面。这是一种充满张力的宗教文化精神:既追求终极信仰又关注世俗体验,既神秘而虚幻又真切而现实。这种张力充盈的宗教文化精神,至今仍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是当代艺术的敦煌题材创作应该继承并发扬的一种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7.
“趣味”是梁启超用以界定艺术审美特性及其功能价值的范畴。梁启超指出。艺术是一种基于“情”与“美”的独特的自主性审美活动,它以情感性打动人心,以审美性愉悦人心,从而有益于人生,并与社会发生微妙联系。通过“趣味”范畴,达成艺术本质论与艺术价值论的合一,并在“为人生的艺术”和“为艺术的艺术”之间求得了统一。  相似文献   

18.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艺术育人。对于大学生来说,艺术美育是一种特殊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发挥着重要的认识、教育和审美作用;而艺术美育的有效途径,一是在艺术欣赏实践中实施美育,二是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实施美育。艺术美育实践中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一是艺术教育要与美育真正融合,二是美、审美、美感在美育和艺术教育中应该互为表里,三是艺术美育要依托美的教师、美的教材、美的教学法,四是艺术美育重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美感体验和审美修养。  相似文献   

19.
阿恩海姆一直把艺术看做是人类取得定向活动的基本手段,产生于人类理解自身和理解世界的需要,因此他强调通过艺术对人的整体素质进行培养,而这有赖于人对美的感受性。基于对视觉思维的强调,阿恩海姆非常重视艺术教育中的知觉促动,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艺术教育的方法,认为真正的艺术既不是生活的替代也不是逃避,而是处理人生的最直接、最勇敢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0.
王白菊 《云梦学刊》2003,24(3):81-82
声音语言是歌唱表演的主要工具和手段,而形体语言则是其重要补充,在演唱中,演唱者应从着装打扮、艺术感觉、情感体会、动作幅度以及艺术修养等方面着眼,努力发挥形体语言在歌唱中的表现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