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是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重点,也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具备一些有利条件,但也面临许多问题,如农民生态农业观念淡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农业缺乏技术支撑和社会支持等。为此,应发挥农民在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选择适合黄河三角洲地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把农业结构调整、改善生产条件、发展无公害农业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大力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建设。  相似文献   

2.
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统一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发展生态农业,是立足贵阳特色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对贵阳市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详细论述,以期为探索贵阳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3.
传统农业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各自所存在的利弊分析表明,现代农业发展中应充分借鉴传统农业的生态观,把高效的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利用生物多样性原理的生产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高效、优质、安全、低耗、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之路。  相似文献   

4.
安徽大别山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层面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既影响其辐射范围内生态产品的供给,更扩及相邻省市地区的生态安全.在合理规划该区域发展定位基础上,着力打造“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旅游业、红色影视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借以畅通融资渠道,优化产业布局,落实转移支付,创新培养机制,扩大公众参与,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5.
四川民族地区分布着我国最有价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发展四川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旅游业,应该抓住长江上游生态建设的机遇,以城镇化为核心,加速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实行生态移民。没有民族地区城镇的发展,现代文明的传播将减缓,工业化进程难以推进,经济发展的差距将与内地进一步拉大。小城镇的建设要充分体现民族社会、文化、习俗等特征,才有生命力,才能与旅游业的发展相互促进。把旅游业和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相结合,抓住国家生态工程建设的机遇,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生态工程建设相结合,以生态移民的方式促进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推进。  相似文献   

6.
常德市鼎城区"退田还湖"替代产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常德市鼎城区自1998年实行"退田还湖"工程后湖泊面积增加、耕地减少.为了协调防洪与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必须建立具有防洪减灾、高效的生态经济功能的替代产业.通过对多种替代产业模式的研究分析表明,应该选择以渔业为主,渔业与农、林、牧、副业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生态经济效益.这对整个洞庭湖区的替代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发展食用菌生产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攀西地区应利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和所蕴藏的丰富的食用菌资源及其开发价值,加强菌种、技术和市场建设,强化生态资源保护意识,大力发展以食用菌生产为主体的高效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8.
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区划为3个不同的区域,筛选出人均耕地、森林覆盖率、秸秆综合利用率、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重、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种植业产值比、林果业产值比、畜牧业产值比、渔业产值比、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油料播种面积比重和蔬菜播种面积比重12项指标构成高效生态农业区划指标体系。整理得到3个区域高效生态农业区划指标平均值,以此所反映的各区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情况为依据,结合各区生态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对3个区域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武都区固有的扶贫开发模式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武都区生态农业发展战略。武都区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要把脱贫致富与生态修复、防灾治灾相结合,并坚定地走生态农业产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北碚区生态农业现状的分析 ,指出制约北碚区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并分析北碚区在农业和旅游业方面的优势 ,提出北碚区农业应当走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论述了黄河流域水资源概况,探讨了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的意义,提出了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法制建设对策:建立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建立严格公正的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执法和司法体系、建立健全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执法检查监督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法系统研究、培养和增强黄河流域内政府民众水资源保护的法制意识。  相似文献   

12.
18 5 5年黄河自铜瓦厢决口后改道北流 ,这是黄河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改道之初 ,由于清政府正忙于镇压太平天国 ,无暇顾及河工 ,只得任黄水漫流。此后几十年间 ,清政府内部就黄河回归故道还是改道北流进行了长期的争论。这场争论对黄河治理及近代山东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国内外,生态补偿机制已在农业、资源开发、河流治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实施,较好地解决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问题。东营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生态环境存在较多问题,保护和建设资金匮乏,急需构建运行合理、兼顾多方效益的生态补偿机制。根据东营市的生态环境情况,应本着"谁破坏谁修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重点在油气资源开发、湿地保护和林地建设等领域,依据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标准进行生态补偿。可通过争取国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税费方式向破坏主体和受益主体征收、市场化融资等方式筹措补偿资金。  相似文献   

14.
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供求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水资源不足已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文章在简要阐述黄河水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浅析了黄河断流现象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点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明清两代,黄河水患频繁,不断冲及张秋。政府致力于漕运的畅通,治河的目的是保卫运河。明代借黄济运的措施,给漕河带来严重的后患。清咸丰年间黄河改道后,政府治理水患渐不及时。张秋水患为明清两代治理黄河水患的典型,通过对张秋水患及其治理情况来分析两代治理河患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西汉时期黄河曾多次泛滥,给人民生活带来灾难。黄河成灾的原因,既有自然的影响,亦有社会的因素。西汉政府多次组织治理黄河,从而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为后代治理黄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提高中原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创新是区域竞争力的源泉,中原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但中原城市群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中原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政府在实际政策制定中要注重增强政府的创新意识、增强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改善创新环境、鼓励产业创新、加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政府之间的互动等五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给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然而,高效生态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需要金融业多层次、全方位的大力支持。目前黄三角地区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金融产品与服务缺乏创新,无法实现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因此,应不断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建立起相应的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黄三角"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黄三角"发展带来良好机遇。但是"黄三角"生态脆弱,淡水资源相对贫乏,尤其是地下水资源因长期超量开采使用日趋枯竭,地下水位大范围下降、水质遭到污染,并引发地面沉降、咸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严峻的现实决定"黄三角"开发必须重视地下水资源的保护,走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之路。要在"黄三角"开发的大背景下维护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必须完善法律机制,以形成制度保障。"黄三角"地区应应时所需,针对现行立法中地下水资源保护基本法缺乏、相关制度可操作性欠缺等不足,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导向,加快立法步伐、完善制度设计、加大惩处力度等,以使地下水资源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山东东营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南部广饶的兵家文化资源、北部黄河入海口的自然风光资源、移民和民俗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以及石油文化资源。为此,在现代旅游视域下,南部广饶应突出军事旅游主题;北部黄河口可建设"梦幻黄河口"超级剧场;中心城区可建设百鸟园和石油主题乐园、民俗园、吕剧剧场和红色旅游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