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简论词语修辞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语修辞是修辞的基础。词语修辞的特征,应框限在语言本体范围之内。其中的“语法化”更能反映语言内部的一种规律性,其走向代表了语言发展愈来愈趋于结构形式严密系统化,从而使之具有更严格的规定性;还有“修辞化”现象,首先应注意词类活用,即尽可能多地调动各样的语言单位进入述谓性词语中,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但我们目前只能将这种现象称为一种趋势,而不是一种规律。  相似文献   

2.
汉语存在着一种实化现象,即一个没有意义的语音形式向有意义的语言形式转化,或一个有意义但意义比较空灵、自由度低的形式逐渐演变为一个意义比较实在自由度较高的语言单位。本文着重讨论实化的范围、类型、途径及其原因,并认为汉语的实化现象是由于汉语“字”强烈的表义性所致,是汉语语义编码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语言反映其相应的文化,而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因子,则是一种直观的文化表现形式。英汉两种语言自诞生至今,各类词汇丰富,与动物有关的习语(成语)和用法很多,这些习语和用法往往具备多种内涵。如果不了解这些内涵,人们在理解两种语言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误解,从而影响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与交际。以“兔”词汇为例,通过比较英汉语言中有关兔子习语(成语)的含义差别,可以管窥两种语言及其文化的差异,有利于进一步丰富跨文化交际理论,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语言反映其相应的文化,而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因子,则是一种直观的文化表现形式。英汉两种语言自诞生至今,各类词汇丰富,与动物有关的习语(成语)和用法很多,这些习语和用法往往具备多种内涵。如果不了解这些内涵,人们在理解两种语言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误解,从而影响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与交际。以“兔”词汇为例,通过比较英汉语言中有关兔子习语(成语)的含义差别,可以管窥两种语言及其文化的差异,有利于进一步丰富跨文化交际理论,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5.
汉语有“无论A还是B”和“A也好,B也好”两种选项让步条件句,还有普适的让步条件句,形式为“无论+WH(疑问代词)”。这三种标记方式亦见于其他语言,体现了让步条件句标记方式的跨语言共性。“无论”等无条件连词是一种既能用于选项句,也能用于普适句的“无关义前置词”。选项句的A、B具有典型例示功能,而普适句的“无论+WH”必须与某个划界词语搭配使用。“反正”等并列式复合词是选项句词汇化的结果,“无论如何”则是普适句习语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习语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结构的固定性和使用的灵活性。习语的创造也有规律可循。追踪英汉习语的发展及演变轨迹,探讨英汉习语的创造手段,可使语言学习者拓展知识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习语是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其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是语言中的核心与精华所在。语际转换的目的是实现不同语言间的交际和文化交流。本文分析了英汉习语的特点,影响英汉习语语际转换的因素,重点探讨了英汉习语对应式转换、平行式转换、替代式转换和冲突式转换等四种语际转换形式。  相似文献   

8.
“举三反一”是针对“举一反三”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其意在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接触、拥有大量言语作品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养成语感。这原本是正确的 ,但由此而否定“举一反三”则显然有失偏颇。从推理形式、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等方面看 ,“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既有区别又联系密切 ,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不能扬此抑彼 ,随意抬高一面而贬低另一面。要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 ,必须克服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举一反三”僵硬化、功利化、理科化倾向和“举三反一”表面化、无序化倾向。  相似文献   

9.
习语构式一直是认知语言学关注的重点,但是相关文献表明,方言中的习语构式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在构式语法的视角下,探究重庆方言习语“遇得到(X)”构式的共时与历时特征和认知理据;分析“遇得到(X)”构式的构件组成与语音、句法、构式义及功能等语言特征;从历时角度探析该构式的演变过程;从认知语言学的话语选择理论等视角出发,认为“遇得到(X)”构式形成的语言理据包括过度分析、不足分析和隐性分析,其非语言理据包括具身体验性、认知经济性和语言生态性。  相似文献   

10.
“二希文化”指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即圣经文化),是西方语言文化的根源所在。通过发现和分析来自于这两种文化的习语在英语语言中的大量使用,说明英语习语与源文化的紧密关系。在阐明这种关系过程中发现,了解英语习语的文化根源将有利于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培养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并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1.
习语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正是习语使用的广泛性使得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用意义得以凸显。本文从语言的模糊性视角浅析习语,旨在全面的了解习语文化,从而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提高英语习语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2.
无论英语习语是合成性的还是非合成性的,都不影响习语整体作为一连续体的存在方式。英语习语的连续体形式存在使得其形式上、语义上以及功能层次上都显现为语法化。它的语法化是由于语言的任意性与归约性,语言使用的Zipf原则及抑制机制和背后的认知机制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习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在翻译这类习语时,既要保证两种语言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更要注意两个文化系统之间的文化交流。本文旨在通过探讨语言、文化与翻译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马"习语在英汉文化中所负载的文化内涵来为这类习语的翻译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把社会流行语“被自杀”、“被就业”等“被字句”抽象为“A被VP”句式,并基于语言顺应论对其进行研究。此类句武强调受事A受到影响的过程或状态,或是VP所述事件与A的期望不符,常含有意外或不满等语义色彩。“A被VP”句式具有语用标记性,是一种政治委婉语,其生成和理解是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相互影响、相互顺应的结果。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此种句式有规约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结合Langacker语言图式三分学说和Gibbs基于直入理解模式的习语分类,文章提出“非可正常分析习语的语言图式认知框架”,并对该框架下的七种类型习语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语言图式的心理加工过程对习语习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语言修辞手段之一的隐喻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语言的共有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隐喻在语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英语语言精华的习语也蕴含着大量的隐喻.因此,把概念隐喻理论和英语习语教学结合起来,研究习语中的隐喻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学习者了解英语习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语言思维能力及交际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V也VP”的语用特征、认知解释及句式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副VP”是现代汉语中具有独特价值的句法结构,以动词重现的方式使语义特征和句法形式得到高度统一,它包含了多种下位类型。为方便深入研究选取使用频率较高的“V也VP”作为研究对象。“V也VP”具有“话题一述题”的信息结构特征,包含了基础信息、预设信息、附带信息、推理信息等多重语言信息,具有“背景一焦点”的认知特点。笔者客观探讨了“V也VP”的句式归属,提出了“动词重现话题化紧缩句”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的“之类”句式 ,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已形成 ,是人们用来强调同类事物或同属性事物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之类”是由指示代词“之” +名词而构成的一种固定形式。唐以后 ,随着“者”字改用“这”字 ,“这”就有了指示代词的用法。于是 ,在现代汉语中 ,“之类”就分化出“这类”、“这一类”和“一类”等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9.
英汉两种语言都与其文化交相辉映,文化的不同导致他们在交际方面也有许多的不同。习语是语言的一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习语产生的温床是文化,每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的民族文化,其中包含着历史、语言、风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婚姻习俗等,所以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一定要找出它们的异同之处。为避免发生语用错误,力争准确、得体、有效地使用“地道英语”(Idiomatic English)进行语际交流,我们都应该不断增强对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晋语志延片方言的“噻”类语气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语志延片方言“噻”类语气词可用于单、复句的诸多句类句法环境,其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联系邻近方言和近代汉语的研究结论,其来源应该是近代汉语假设语气词“时”、“价”连用后合音并语法化所形成的形式,而且是语法化程度很高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