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凡 《人文杂志》2006,(2):19-2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体论问题一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讨论的焦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本体论?如果有,又是什么本体论?对于前者,大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自己的本体论,但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是对“本体论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它不再属于本体论哲学①。对于后者,主要有3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解释范式: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和生存(本体)论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认为,施密特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非本体论性质的言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讨论有重要的启发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观念与西方哲学的本体观念有本质的区别 ,中国哲学的本体是虚位 ,而西方哲学的本体则往往是实辞。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观念的形态根源于中国先民的天道观念。中国先民的天道观念规定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念趋向于“虚位”的观念和理道规律系统的观念 ,同时也规定了中国古代哲学建立哲学本体的生存论的反思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体”(onumenon)一词来自拉丁文“存在”、“有”、“是”(on)和“存在物”(ontos)。“本体论”(ontology)即是探讨存在本身,即一切现实的基本特征的一种学说。“本体论”这一术语虽创立于十七世纪,但它与公元前四世纪时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第一哲学”的含义相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古典哲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哲学富于辩证思维,这是人所共知的。辩证法是一个译名,原出于古希腊。事实上,中国古代也有与西方所谓辩证法相近似的名词,即儒家所谓“辨惑”与道家所谓“反衍”。孔子与其弟子常讨论“辨惑”的问题,所谓辨惑即揭发思想中的自相矛盾。道家则讲“反衍”,《庄子·秋水篇》云:“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反衍即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在先秦时代,辩证思想最丰富的是老子和《周易大传》,都达到很高的水平。 中国古代,不但在哲学方面富于辩证思维,在政治方面,也显示了辩证智慧,涉及到政治生活中的种种相反相成、对立统…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哲学中,宇宙论与本体论代表着人们对生存世界两种不同的把握方式。一般说来,宇宙论是以实然存在及其时空形式的角度指谓生存世界;本体论则以超越时空、超越聚散存亡的角度来概括这个生存世界。至于宇宙本体论与本体宇宙论,则指宇宙论与本体论两种不同的结合方式,所谓宇宙本体论是指沿宇宙论进路所形成的本体,但却必然包含着一定的由已知推及未知的弊端;而所谓本体宇宙论,则是通过先确立本体,从而形成在本体之观照、统摄下的宇宙论。在从汉唐到宋明的思想演变中,有无本体论视角构成了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而朱子关于理气关系的规定,则既上承孔子对仁礼关系的思考,从而使其哲学成为一种标准的本体宇宙论;同时,他又通过对周敦颐《太极图说》之本体宇宙论的定性与诠释,从而又使其哲学带上了宇宙本体论的特色,朱子由此成为汉宋学术之集大成者。但朱子本体宇宙论与宇宙本体论的矛盾,又为人们提出了一个本体论究竟应当如何确立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动”和“静”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一对重要范畴。世界的本原或本体是实有的。而实有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这是中国古代哲学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从先秦到近代,哲学家们一直围绕着“动”与“静”这对范畴进行长期的探索。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动”与“静”这一对范畴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对它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所谓“动”是指变动、  相似文献   

7.
语言分析是研究中国哲学的新方法.本文在对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陈述进行语言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完全隐喻的方式建构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陈述.一、中国哲学的重建与中国哲学中本体论陈述的理解本体论是英文ontology一词的译名,或译为“存在论”或“存有论”.此词十七世纪中叶开始通行于西方学界,是由希腊文on(存在)和logos(智慧)二字凑合而成,意思是探讨存在的学问.从词源学上看似乎译为“存在论”或“存有论”更合适,因为“本体”与“现象”相对立,本体论似乎只是研究本体的学问,而存在或存有则包括了二者.这里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仍然沿用旧译.  相似文献   

8.
直觉与本体     
直觉与本体吴远“本体论”的思想在西方和中国都有悠久的历史,在西方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罗马哲学,在中国,先秦时期的老在学说中的“道”也带有浓厚的“本体”色彩。尽管中西方哲学家对于“本体”的理解多有殊异,但在把“本体”理解为世界的本原或本质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相似文献   

9.
在哲学领域,方东美注重的是形上学,即本体论。他不仅在阐释儒、道、佛诸家哲学时采取形上学的途径,在进行中外哲学比较研究时选取形上学的视角,而且自己建构了一个哲学形上学的体系,这就是他的生命本体论。一、生命本体论的形成方东美生命本体论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时间上说,从他早年接受西方生命哲学的影响,到晚年完成自己的生命本体论架构,历时数十年。从逻辑上说,则是由提出“生命”的本体意义,到阐明生命本体之功用,遵循着中国哲学“体用不二”的思维路径而落定。(-)确认“生命”为宇宙万物之本体方东…  相似文献   

10.
本体论与方法论是中西哲学史上长期存在而又颇为恼人的问题。康德把本体论作为形而上学的问题,赶出知识的王国,还原为道德与信仰的领域。分析哲学家也大都把本体论问题视为超验的“无意义”命题而悬置于哲学的门外。他们都认为,知识与方法的范围应囿定在现象与经验之中。在他们的哲学中,本体与现象,方法与本体,自然律与道德律都是截然二分,两橛对峙的。中国传统哲学一向比较注重综合与融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一方面使中  相似文献   

11.
李祥俊 《阴山学刊》2006,19(6):44-47
近年来,有些学者通过对“Ontology”的翻译及含义的新阐释,提出中国传统哲学没有本体论的论点,但这种论点有把西方哲学史上某种特殊形态的本体论与作为哲学核心问题之一的本体论等同的倾向。本体论是关于终极存在的学说,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丰富的本体论,并且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特色。本体论作为哲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中国哲学史必不可少的内容,更是进一步发展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生长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宇宙本体论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心问题。古典美学中的所谓审美心胸、艺术观照方式、艺术创造本质以及形神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着宇宙本体论这个中心展开的。离开了这个中心,上述问题都会失去它的最终根据。不过,对此,古时一开始并不是从美学角度加以探讨,而是从哲学意义上加以探讨的。在先秦时期,老、庄哲学首先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宇宙本体论的问题。“本体”(。ntology)一词本源于西方哲学,先秦哲学中并没有“本体”这个范畴。但却有与之内涵大致相同的范畴,即“本报”。庄子说:“好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富而不知…  相似文献   

13.
本体论问题,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域。有研究者认为实践的思维方式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本体论思维方式的超越,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存在本体论。也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自己的本体论,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本体论形式。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应该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表露的“本体观”思想中去寻找答案。本体论意义的历史变迁以及西方哲学对本体论的研究也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研究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期导读     
成中英先生在《儒家和道家的本体论》一文中指出 :中国语言可以说呈现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 ,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并不是惟一地决定于中国语言 ,儒家和道家的主张能够表明这一点。《易经·系辞》、《论语》、《中庸》以及《道德经》、《庄子》等著作中的相关观点表明 ,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可以称之为不可言喻之本体论。本期“人文学术新思潮”中推出了劳承万先生关于老庄哲学的诗学阐释的新作。劳先生认为 ,老庄道家诗学中的“道”就是将人生实践行为化成艺术 ,显现心灵的自由、思想的解放 ,老庄哲学实际就是探寻本体的诗性智慧 ,是审美的、艺…  相似文献   

15.
《中州学刊》1992年第2期刊登了武汉大学哲学系邓晓芒先生的文章:《论中国哲学中的反语言学倾向》(以下简称“邓文”)。邓文认为中国古代哲学“一开始就采取了蔑视和放弃语言本身的态度,从未把语言当作人与世界本体之间的必经中介,更不是将语言本身及其逻辑当作本体和客观规律。”(本文未注明出处之引文均引自邓文)因此中国哲学具有反语言学的倾向,这种倾向使得中国哲学中的辩证思维因素始终“停留在原始朴素的水平,无法上升到辩证逻辑的高度。”对此结论,本文作者是不敢苟同的。我认为所谓中国古代哲学对语言本身“蔑视和放弃”的态度只是表面现象,对于语言的中介作用也必须  相似文献   

16.
我的哲学观     
我的哲学观张岱年哲学是一个译名,其西文原意是爱智之意,哲学即追求智慧之学。中国古代也有与哲学相类的名词,即是道术。《庄子·天下篇》说:“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梁任公曾建议将哲学改译为道术学。但道术一词被道教的道士们滥用了,附加上迷信的...  相似文献   

17.
吴震 《社会科学》2024,(2):13-25
张东荪是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先驱,他的中国哲学研究往往是基于其对西方哲学的理解之上的。他早期受实用主义本体论和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影响,形成了历程即本体的所谓“我的本体观”;他后期开始注重知识社会学,并逐渐转入中国哲学领域。他认为中国本土思想中唯有老庄道家有形而上学,但汉以后道家哲学衰落,以至于形而上学在中国发生夭折,宋明理学的形而上学不过是受佛教形而上学的“刺激”而成,已不是正宗的中国哲学。从语言结构、语言形式等语言哲学的角度看,张东荪认为中国语言缺乏主语,也缺乏to be的言语构造,因而缺乏主体的观念,进而得出“中国哲学无本体论”的结论。及至晚年,张东荪甚至对中国有无哲学亦表示了质疑。要之,在语言、逻辑、哲学互相关联的组合中,语言对于哲学而言,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可以使哲学成为某种语言哲学;然而从语言哲学立场出发,其对现代中国哲学的重构是否成功,这在当今中国哲学界仍是值得省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拟从哲学史的角度,探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问题,并就所谓的现代形式作一些初步的设想。一《周易》、《老子》等典籍中所阐发的阴阳学说,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确有其特殊的位置。作为一种哲学,它有着完整的贯通一致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就本体论而言,阴阳学说主张一种绝对本体、绝对本原。哲学史上学者们所谓的“本体”“本原”,有一种是相对的,为单称肯定式,它依实证或假设,可能被证实,也可能被证伪,例如“水”、“火”、“原子”即是。还有一种是绝对的,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例如“道”、“无极”等等。中国的阴阳学说是以第二种为本体。《周易·系辞》中云:“易有太极,是生两  相似文献   

19.
本体论的元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最终必然地汇集到了这样一个课题上,即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形成了“本体论者”和“无本体论者”的对立。因此,究竟什么是哲学的本体论?本体论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本体论在一定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整个哲学史发展中的命运如何?这是我们确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保留本体论还是取消本体论所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本文从元哲学的角度予以展开。  相似文献   

20.
“认识论转向”的本体论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哲学和哲学史研究中,有一个流行甚广、影响甚大的观念,那就是认为整个哲学经历了一个从古代“本体论”哲学———近代“认识论”转向———现代“语言学转向”的演变过程。应承认这种概括有一定理论依据,因而在特定条件下具有某种解释力。但是,任何普遍性的概括都不免以遗漏和牺牲具体性和差别性为代价,如果把上述哲学史演化模式绝对化,甚至视为理所当然的理论教条,那么就可能模糊哲学史的真实面貌,并遗漏重大的哲学问题。在本文,我们将通过对“认识论转向”的具体分析来说明这一点。我们的基本观点是:把“认识论”与“本体论”并列为两个独立发展阶段的观念是不严格和不准确的,相反,在所谓“认识论转向”后面,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本体论意蕴,“认识论”并没有如通常所理解的那样实现相对于本体论哲学的“根本转向”,而是与本体论不可分割地内在联系在一起。因此,当使用“认识论转向”来总结近代哲学并以之与“本体论”相区别时,我们应对这种概括的特定意义和理论有限性保持清醒的自觉,以免导致对复杂的思想史的简化和对重大哲学问题的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