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学园地里,史诗这支宏伟而古朴、秀逸而纯真,磅礴而瑰丽的奇葩,显得更为光彩夺目。在这个史诗的王国里,北方游牧民族孕育出的所谓“三大史诗”,其中就有诞生并流传于西蒙古的《江格尔》这一鸿篇巨帙。这类史诗至今仍然经久不衰地流传在人民中间,它的整理和出版,不仅填补了中国文学史上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空白,而且也确定了它自身在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史上应有的显著地位。由于其  相似文献   

2.
汉语"史诗问题"是不同学者用西方文学理论,考量和评价中国文学的一个经典案例。然而,经历近一个世纪的争论,"史诗问题"仍在学者们口诛笔伐的争辩中漂泊不定,成为一件学术公案。周代礼乐文化"民族性"特征的束缚,以及史诗创作"延续性"的缺失,是汉文化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西方文学理论所界定的"史诗"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彝族“支嘎阿鲁”史诗母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嘎阿鲁"史诗,有着其他英雄史诗所具有的英雄奇特诞生母题、与恶魔争斗和征服母题、英雄的神奇婚姻母题、英雄救母母题等等,并有自己的独特性,体现着南方英雄史诗的文化英雄特征。这些母题充分说明了"支嘎阿鲁"史诗的英雄史诗特性,也反映了彝族民间文学与世界英雄史诗的可交流性。对跨省传承的"支嘎阿鲁"史诗母题进行研究,可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揭示彝族史诗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中国一些学者提出和宣扬所谓"普世价值",是一个有特定含义和企图的思想陷阱。从其本质看,所谓"普世价值"就是把西方的特别是美国意识形态中的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中性化、普遍化、神圣化、绝对化为一种超阶级、超时代、超越历史条件的"普世价值",企图用以误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即企图以这种"普世价值"作为"价值尺度"、作为"政治准则",来"设计"中国的"基本制度",通过曲解中国正在进行的"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公开主张中国从经济、政治、文化上实现所谓"价值回归"、"融入人类文明主流",也就是要"西化"和"分化"中国,实行私有化和"全盘西化"的附庸资本主义制度。论文在深入分析了"普世价值"的久远历史根源和现实政治背景,以及思想文化的历史继承性与剥削阶级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区别的基础上,从学理上揭示和论证了"普世价值"的片面性和荒谬性。  相似文献   

5.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词,作为"新纪元"诞生记录的"史诗",以其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和创新的形式,形神兼美,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它们将成为中国文学史册中独放异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史诗作为神话、传说、历史和诗的综合体,代表着英雄时代审美的最高成就。在史诗中,古老的神话体系,依然在史诗叙事中闪耀光芒。尽管神话依然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史诗中神话叙事的改变却在所难免。可以明显地看到,神话叙事在融入史诗的过程中已然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回鹘史诗《乌古斯可汗》中,可以辨析到西域狼祖神话叙事在史诗时代发生的这些变化。  相似文献   

7.
卢卡奇认为史诗的特性产生于史诗时代,不管保持这种总体性的史诗时代是否真正存在过,但它是人们对久远年代的理想化,也是一种乌托邦式的追溯.中国革命小说的史诗性诉求正好契合了卢卡奇的这一说法.从茅盾到赵树理再到梁斌,中国革命小说在很大程度上主动契合了革命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表达了意识形态的神圣和正义,具有一定的史诗性.  相似文献   

8.
"异端"的别一层意义──李贽思想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理论方位王育济思想史上的"异端"都具有"反潮流"的意义。但它同时还别有一层意义,即开启先河,预示着新思潮的汨动和奔涌。从学术思潮嬗演的角度看,有价值的"异端"思想大都具有某种时代航标的意义,标志着一...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部恢宏博大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世界上少有的活态史诗之一,它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有着丰富的政治学研究意义。洪古尔是《江格尔》中最光彩夺目的英雄,具有超强的战斗技能和英勇无匹的气概,他对江格尔可汗忠心耿耿的赤诚之外也有“不赤诚”的表现,是一个有情有义、可爱可敬的“童音与苍狼式”的英雄。  相似文献   

10.
《西林安班玛发》是满族说部"窝车库乌勒本"重要文本之一,它不仅承载了满族先民丰富的萨满文化,也在产生时代、文本形式、主体内容、传播流变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史诗性。从文本所表现的西林色夫一生英雄伟业及主要情节母题看,《西林安班玛发》也是一部极富民族个性的萨满英雄史诗。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史诗的表现特征作为审美的对象加以认识,指出史诗将史学性与文学性融合为一体,站在历史的环境及原点上,透视人性的复杂状态,揭示由于人性矛盾客观的存在而导致历史战争的社会现实。认为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在史诗的表现特征上、叙事结构上以及全面地对人性加以诠释方面,具有独特审美表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以浓郁的史诗品格.为本民族树立起时代艺术的纪念碑。它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为叙事的主导视角,于宏大叙事中塑造了民族史诗英雄群像,它所蕴含的悲剧意识、崇高格调,达到了历史和审美的双重超越,显示出高超的审美品位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3.
文学思潮并不等同于社会思潮、时代思潮,也不完全是文学的时代思潮。它是一种包括创作、理论、批评、文学史的建构和文学教育等文学活动在内的总体性的文学现象,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还应包括所谓"用刀"的文艺。文学活动的"邪恶"中体现出来的共通观念也是文学之思。文学思潮有其群体性、历时性、动态性、反拨性、反动性、互动性。  相似文献   

14.
在史诗研究上,学术界长期以来有一种偏向,言必称希腊,然而德国的中世纪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相比并不逊色,它们在道德训喻上、题材来源上和战争场面的处理上有很多相似之点,《尼伯龙根之歌》也同样是一部伟大的史诗作品。在史诗的研究上,应摒弃“言必称希腊”的流弊,才是正确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把荷马史诗反映的英雄时代归属为“伦理的社会”,朱克尔确认“《伊里亚特》是一篇具有伦理力量的故事”这就是我们探索《伊里亚特》的道德意识的前提与出发点。 史诗《伊里亚特》描写的是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公元前九世纪古代希腊人从氏族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的生活场景和历史事件。依照史诗提供的艺术形式、情节、形象及其表述的思想,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已经不是智力低下的原始狩猎者,而是处于文明时代的门槛上的有健全意识的新人。尽管史诗揉进了许多神话和英雄故事,使它通篇洋溢着原始人类的粗犷情调,然而史诗在陈述希腊人与特洛亚人之间的长达十年的战争历程时,又显示出已经在初期文明人类中滋生的道德意识。这正是史诗现实主义色彩最为浓厚,思想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  相似文献   

16.
作为基础英语的大学英语前后经历过三次大规模教学改革,作为专业英语的大学英语正在经历不少知名高校的教学实践,它的效用和转型问题饱受外语教育界的批判和论争。大学英语的各种危机论和消亡论,不断催生所谓"后大学英语时代"。大学英语教育的转型问题,存在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艺术的两个层面,牵涉到政策、市场、课程、教学和评价等多个方面,最终归结到大学英语教师身份从"启蒙"到"协同"的视域转向,从"认知"到"思维"的范式转型,以及从批判到创新的观念重构。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对源文本进行反讽和戏谑地模仿和改写的文学体裁和创作形式,戏拟在西方文学史上形成了一个从古希腊延续至今的创作传统。戏拟创作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颇为繁盛,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或体裁:模仿史诗、萨提尔戏剧和旧喜剧。作为西方文学史上戏拟创作的初创期和第一个繁盛期,古希腊戏拟创作呈现出与其他时代明显不同的特点。戏拟是古希腊文学中重要的创作形式,它作为当时史诗、悲剧等崇高体裁创作的纠正、补充和制衡性力量,具有非常积极的文学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喀尔喀史诗,是蒙古族英雄史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卫拉特史诗相比,喀尔喀史诗搜集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并且只有几篇研究文章面世。符拉基米尔佐夫院士对蒙古英雄史诗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在其著作(蒙古卫拉特英雄史诗)中写道:“喀尔喀人也许忘了史诗的遗产或遗迹。总之,可以有充分信心地说,已经或多或少地销声匿迹了。”这一结论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的关注。不得不说,它不仅提出了有关喀尔喀人是否拥有史诗的问题,还引发了一场搜集研究喀尔喀史诗的热潮。比如,仁钦院士于1964年出版了他在1928—1930年间从宝力干省…  相似文献   

19.
科举制度集文化、教育、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功能为一体,型塑了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传统得以维系的制度性基础,是建构传统社会重心的重要制度。当它一朝废止时,作为传统中国社会基层单位的乡村,其政治、文化、信仰、经济等权威重心均接连丧失,经历了颠覆性的结构变迁。乡村士人中存在一批因种种原因处于弱势的群体,他们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下大为可叹,他们的处境不能以所谓"变革"、"进步"的代价而视为当然,对强势群体主导的话语叙述有必要进行伦理反思。  相似文献   

20.
古巴导弹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时晓红(山东师范大学济南250014)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在战后历史上,使人类第一次陷入了核威胁的绝境",它给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在古巴危机中,人们第一次切实感受到了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