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英国学者海伦·加德纳指出:“否定世界和肯定世界这两倾向在张力下的共存,也许是每一种宗教的本质。”这话颇有见地。所谓“否定世界”是指宗教对彼岸世界的向往与追求,所谓“肯定世界”是指宗教又植根于现实世俗世界之中。神与彼岸世界的超越性和人与此岸世界的现实性构成宗教的基本命题。正是在解决这一命题中产生了宗教的调适功能。 一、调适是宗教产生的功能性根源 事物的实质性定义揭示现象是什么,而功能性定义则把注意力放在现象会做什么之上。从宗教发生学的意义上来看,调适就是宗教与生俱来的功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认为,是人创造了神,而不是神创造了人。那么,人为什么要创造一个神,然后又拜倒在神的脚下,虔诚地敬拜神呢?历史上的思想家们作了许多解释。但是无论有多少解释,恐怕都不能回避人与神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所折射出来的是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的关系。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才需要创造一个神呢?一般说来,是在人还不能驾驭自然、社会的时候。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  相似文献   

2.
宗教与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宗教与文学自其产生之日起,便具有内在的联系。宗教与文学就本质而言,它们都是人本精神的体现。马克思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虽然宗教将神置于人的对立面,将人匍匐于神的权威之下,但是,神其实以是人的偶象,是人类受自然力的限制而创造的作为人的异化的偶像。人们需要精神的慰藉,寻求自我解脱,宗教其实是人在现实的威逼之中实现人自身的价值的一种途径,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救赎”心理而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于宗教产生于人的恐惧感与依赖感,休谟、费尔巴哈、罗素、马林诺夫斯基、弗雷泽、卡西尔等人都屡有…  相似文献   

3.
如果把文化理解为充满风潮的历史现实,那么,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对立与渗透常常是其主要内容。一、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对立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相互对立导源于对人的不同看法。在宗教世界中,人的地位、本质、尊严都是神的恩施,是神创造了人。人并不存在独立于神之外的精神活动,因而人必须凭借神的启示,对神顶礼膜拜。  相似文献   

4.
宗教是在特殊情境中由人神互构、圣俗交织而成的一种客观社会建制。宗教表面上以虚幻而又虔诚的方式诉诸神灵,本质上却仍然运用人类自身力量追求成功、趋向完美。宗教经历了魔本主义、神本主义和人本主义三种样态,是由情境、资源、结构、行动四方面要素建构起来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有机体。"神"应该是宗教文化中与时代精神相协调的所有超越性与肯定性,是宗教文化中一切有益于人类自身、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之精华的指代名词。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产生有其深厚的西方宗教哲学背景,文章从四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产生之前的启蒙宗教学说理论加以论述:其一,认识神人关系的实质,把神还原为人,把神性还原为人性;其二,通过科学理性和哲学理性的分析,揭露基督教神学信仰主义的反理性主义性质;其三,用历史学和语言学的论证,把神圣的《圣经》还原为世俗的作品,得出了是人创造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的结论;其四,揭露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在社会历史上的消极作用,打开了从无神论人道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观念的通道。  相似文献   

6.
世上本无神,是人呼唤与创造出来的,但宗教一经创造出,便不再服从人的意志,反而指示人们一个个向上帝投降,忏海以求得赎救。宗教成为异己的神秘的力量,使人深感无能为力而屈从于它。从这个角度讲,宗教是人类理智的迷误。宗教的实质,我们必须认清。但是,在批判宗教的同时,也不得不正视事实:宗教是历史的必然结果,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20世纪世界文化一体化的趋向要求我们应确立起从文化整体角度审视艺术的新观念。既然宗教(主要指人为宗教)是多种因素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复杂结合而构成的一种全新的文化重构物,那么,作…  相似文献   

7.
论希罗多德的宗教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西方史学的奠基人希罗多德的宗教思想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对其观察宗教的视野,对人神之间关系的阐述,承认宗教对民族认同作用及以宗教解释自然、生理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文章不同意以往对希罗多德宗教思想的评价:或认为他持有迷信思想,或认为具有轻神重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而对希罗多德宗教思想做出了新评价,即一方面提出希罗多德并非轻视神的意志,没有必要为他的思想贴上“朴素唯物主义”的标签,另一方面提出了希罗多德崇信神灵的合理性,是当时文化氛围下合乎逻辑的思想产物  相似文献   

8.
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以神道信仰为特征,相信并崇拜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创造与支配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在科学的无神论者看来,宗教是人类处于迷误和愚昧状态下的产物,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宗教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实质是信仰主义和宿命论,它是反科学的。但是,在宗教唯心主义者看来,他们信仰的宗教观念是“真理”,是“美德”,是追求某种“至上的境界”。这  相似文献   

9.
中国宗教和西方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基督教所代表的文化系统是一种神圣目的论的世界观;中国宗教所代表的文化系统是非 神圣目的论的世界观。第二,在神灵体系上,中国是多神论;基督教则是典型而且严格的一神 论。第三,中国宗教认为人性本善,在道德实践上强调“人皆可为圣贤”;基督教则以原罪论为 其基础,强调人性的不完满,在道德实践上追寻上帝的启示。第四,在对人生的关注上,中国 宗教追求现世苦难的解脱和现世幸福的获得;基督教则追求彼岸的幸福,强调对现世苦难的忍 受和顺从。第五,中国宗教以人为中心,强调依靠人自身的努力得到解脱,对神采取功利的态 度,可称之为“役神”;基督教则以神为中心,强调神对人的拯救,把人的活动视为神的意志的 体现,以荣耀神为人生的使命,可称之为“敬神”。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民众的宗教信仰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散落着从属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系统的各种庙宇寺堂,以及民问信仰的各种庵堂、词堂。然而,与西方的宗教信仰相比较,中国民众宗教信仰有着自身的特有内涵:1.宗教意识的蒙昧特性。原始宗教产生以后,在更进一步的发展阶段上,中国没有出现欧洲的情况,即“许多神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转移到一个万能的神身上,而这个神本身又是抽象的人的反映,这样就产生了一神效’①。人类文明初期对自然现象的崇信,并没有在中国人的信仰体系中消失,原始宗教f7门’IJ的子遗…  相似文献   

11.
宗教作为社会历史现象将长期存在。同时 ,它必然受到所处时代政治、法律、文化及道德等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并自觉适应社会以取得生存条件。完全同社会背离的宗教 ,最终将因存在条件的丧失而消亡。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探讨、分析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  一、宗教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决定了它必然受社会的影响  恩格斯指出 :“在远古时代……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 ,最初的神产生了。”在原始社会 ,由于生产力的低下 ,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主要是自然的恩赐。自然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死存亡。面对自然界常常出…  相似文献   

12.
在宗教结构体系中,以对神的信仰为基础的宗教意识处于核心地位。正因为如此,在西方源于拉丁文“religio”而形成的“宗教”一词,被神学家们加以利用。由于该词有“联系”的含义,他们于是试图提出证明,似乎宗教从来就是神与人之间所存在的固有联系和关系,把宗教说成是神的启示,是造物主在创造人类时赐予人的“永恒的真理”,这种神圣的永恒的真理是自有人类以来即为人所信仰,不可移动、不可动摇、永不灭亡的绝对存在。在这种宣教中,自古以来历代受苦受难的劳动群众不断努力以求达到自我  相似文献   

13.
神话学作为一门人文科学,是在本世纪初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入的。其中,人类学派对我国神话研究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学派偏重于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神话是其研究远古社会的重要资料,对神创造人的理论进行了批判和冲击,是马克思主义神话理论广泛传播之前一个很有影响的进步学派,不管在资料的积累上或研究的方法上,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借鉴。这一学派也有它的历史局限。在研究神话与宗教的关系时,只承认神话存在由单个到体系,宗教由多神到一神的量变过程,而忽视了两者关系及它们自身的质的变化,形而上学地  相似文献   

14.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識形态,它是現实生活在人們头脑中一种虛幻的、颠倒的反映。恩格斯說:“一切宗教,不是別的,正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支配着人們的那种外界力量在人們头脑中的幻想式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非人間力量的形式。”(《反杜林論》)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科学是宗教的死敌。科学的每一发現都打击着宗教迷信。科学和宗教是根本对立的。科学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識是和所謂“神的意志”的宗教教义根本对立的。宗教是虛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不是把宗教视为一种外在于人且强加于人的异在之物,而是把宗教视为人的内在精神,人离不开神,神也需要人来展示自己。真正的宗教是人绝对精神的体现,是建立于善、正义之上的普遍性东西,宗教的使命就是使人成为理性的自由存在者。宗教与法律、伦理一样,都是人的精神产品,又都是为了人的自由,因而人才是宗教、法律和伦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国家是人、神、法的现实一体化,是现实自由之神。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无神论是对神的否定,并且正是通过这种否定而肯定人的存在。”据此,我们认为,马克思早期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通过对宗教的批判,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和它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批判宗教的结果引申出关于人的理论。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必须推翻那些奴役人、屈辱人和蔑视人的一切关系。因此,对宗教的否定成为马克思研究人的理论前提,而对“人的存在”的肯定,又是批判宗教的最后证实。宗教问题与人的学说密切关联,相互补充,就构成马克思早期宗教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正> 在人类思想史上,有一种奇特的现象:主张理性的哲学和主张信仰的宗教既相互反对又相互结合。更为奇特的是,哲学和宗教的这种既反对又结合的关系的中介,恰恰是“神”(或“上帝”)。对神的不同认识导致了二者的互不相容,对神的共同认识则导致了二者的目标趋同。最后,经过两千多年的争斗,哲学神与宗教神各自吸收了对方的合理之处,二者终于相安无事,共同指导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行为。  相似文献   

18.
人是什么?人从哪里来?人到何方去?人究竟是万物之灵长,还是一种卑微的生灵,是天地万物的主宰,还是上帝的子民?这类疑问从来就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经常思索探询的问题,宗教和文学毫无例外地也会要涉及这类问题,但两者对此的答案是不一样的。下面试作比较和论述。 一、人——创造者还是奴仆? 按照常理来说,宗教和文学都是人创造的并为人服务的东西,这对于现代的普通民众而言似乎是非常明确毫无疑义的,但对人类的祖先——远古先民来说,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倘若我们再换一种眼光,用科学和历史的眼光来研究看待这一问题,那情况也同样并不简单。 在各种宗教看来,人皆是神、是上帝、安拉创造出来后,没有神的创造,人类就不会诞生。例如基督教便认为:上帝是天地的主宰、万物的创造者,它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  相似文献   

19.
1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教育与宗教的关系大体上经历了教育与宗教合二为一、宗教主宰支配教育、教育与宗教相分离这样一个个历史过程。在原始社会,人类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不能科学地解释和认识自然,形成一种崇拜超自然的力量,相信有神论的意识形态,这就产生了原始的宗教。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有限,教育还无法从社会生产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有专职人员、专门组织机构的社会事业。原始社会就把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委托给最有经验、最有知识的人们。这些人多为巫师。巫师是知识分…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及其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表现为多神崇拜和末世信仰。这一模式对中国民间宗教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说中国传统宗教与中国民间多神崇拜的信仰模式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在中国传统宗教中,其信仰的对象毕竟是属于自身体系内的神灵,而中国民间宗教信奉的对象杂糅了不同宗教体系中的各种神灵。传统佛道二教特别是佛教的末世信仰是以精神解脱为终的,而以白莲教为代表的中国民间宗教的末世信仰则是以反抗和推翻现实社会为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